王蕴慧
(肇庆学院思政部,广东肇庆 526061)
社会负面事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①
王蕴慧
(肇庆学院思政部,广东肇庆 526061)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价值观多元化而不断出现的社会负面事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及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不断努力,化解社会负面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社会负面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利益重新调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大众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而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使得各种违背传统、丧失廉耻、挑战公众道德底线、泯灭人性、践踏法律的社会负面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或媒体,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顾名思义,社会负面事件就是反映社会中那些不好的、阴暗的、甚至是丑恶方面的事件,如天灾人祸、贪污腐败、暴力犯罪及其他揭露人性丑恶的事件。就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存在的负面事件,如天灾人祸、贪污腐败、暴力犯罪等;另一类是在特定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既定历史背景和现实利益格局交错影响下,反应特定社会现象、社会风气及大众精神风貌的负面事件,如道德滑坡、伦理失范、人性沦丧等。当前中国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二类。因为这类社会负面事件往往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矛盾集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最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评说,也极容易改变一个人甚至社会群体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甚至引发反社会行为,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盘点近年来发生且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第二类社会负面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以“毒馒头”、“毒牛奶”、“地沟油”食品安全事件为代表的诚信危机。二是以“富二代”、“官二代”飙车撞人、“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悬殊加大等社会公平问题。三是以“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为代表的社会道德滑坡、人性冷漠等道德虚无危机。四是以“留学生机场刺母”、“药家鑫事件”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形象危机。
从上述社会负面事件来看,有些事件的确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压力的集中反映,具有必然性,但这些事件的发生毕竟是社会的支流,不能掩盖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以德报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但就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这些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新传播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这些社会负面事件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覆盖面深刻影响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编织一个纯洁无瑕的网,能把所有丑陋与邪恶都阻挡在外。大学生作为对媒介社会感知最敏感的群体之一,面对充斥于各种媒体中的大量社会负面信息,往往难以适从。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媒体信息的支配之下,有意无意地被媒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所影响,从而丧失自身独立的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及分析社会的自我意志,甚至解构着部分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在逐渐失去道德信仰的同时变得更加无所适从。上述问题的出现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来自外部的信息源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至关重要。正如品德心理学中影响源理论认为幼小儿童的主要道德影响源是自我利益,稍大后转为父母和同伴群体,到了青春期,教育者和传媒成了最主要的影响源。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介中的社会负面事件不仅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更是对法律的践踏与亵渎。这些社会负面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承的人生要乐观、务实、进取以及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部分大学生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贪图享受、置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盲目追求自身的功利式发展,崇尚金钱至上,理想信念淡薄。更有甚者,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不惜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从事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等行为,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一定政治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大学阶段是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及政治情感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及参与政治活动,会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起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情感,确立自己对社会政治生活认同程度。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情况良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对党和政府给予高度肯定[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部分权力和社会资源占有者大肆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占有社会财富,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诸如“我爸是李刚”、“官二代飙车”等事件频频上演,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和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消解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自己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3]。主体意识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技术,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要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保持主体的清醒与理智、学会分辨、学会选择与判断。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泛滥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学生在享受信息化带给个体学习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时时受到大量社会负面事件的侵蚀。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垄断机构聚敛财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挑战公众的忍耐极限、见死不救的人性冷漠、被救者的忘恩负义都消解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能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人性冷漠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病态中随波逐流,丧失自我。
面对伴随中国社会转型而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负面事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所回应和反思。要正视社会负面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社会负面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充分发掘负面事件中蕴含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钻研教育方法,把社会负面事件的负面程度降到最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作为高等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手段。为此,各高校可以“我的价值观”为主题,围绕“礼仪、诚信、感恩、关爱、信仰、责任、爱国”等关键词,依托班级、团委、社团等组织,动员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广泛参与,开展主题读书、主题演讲、辩论讨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鼓励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体自觉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理性认同,从而自觉抵制社会负面事件中腐朽、落后、庸俗价值观的干扰和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第一,改革教育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正面宣传与教育,而有意回避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素材和事件,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关起门来讲课,对社会负面事件一概回避,尽力粉饰太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怀疑,必定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第二,改革教学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围绕“05”方案之后的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教学,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保证。但仅仅讲好教材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具有时效性,还必须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纳入教学内容,否则理论学习就会和社会现实相脱节。第三,改革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灌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外在的自觉行为,离不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但在新形势下,仅仅依靠灌输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必须不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给学生对社会负面事件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理性地接纳社会的不完美,而不是陷入顽固的个人偏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当前,包括3G网络、博客、微博、手机、虚拟社区、PDA、MP4、IPTV等在内的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多样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各种社会信息的集散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国界、无屏障及虚拟性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不可控性,为各种社会负面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传统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第一,加强各高校网站建设、网络管理和监管。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的规范化建设,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及时发布各种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占领网络传播的话语权。第二,通过网络、博客、微博、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加强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和沟通,对在各种媒体中传播的社会负面事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析,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负面事件的出现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互之间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偶然看必然。第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挖掘其隐形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如通过校园网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热点事件讨论、专家讲座、人物专访、辩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化解社会负面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般来说,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越高,教育效果就越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能得到发挥。反之,没有良好的素质,教育者就失去了对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基本手段。”[4]在大量社会负面事件充斥的时代,如何化解社会负面事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在社会、历史、政治、文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具备深厚的底蕴,在课堂教学艺术及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第一,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方面,教师不能一味回避社会负面事件,而是要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适当适度地选取一些典型性的负面事件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对社会负面事件进行选择、过滤、筛选,在材料选取上要考虑信息的强度,大学生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度。第二,在教学素材的讲授方面,要善于从社会负面事件中寻找时代的政治特性、经济特性、文化特性、要能够从对负面事件的评析中带给大学生多一点带有时代特征的思考,提供多一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要抓住具有时代典型性的事件,充分挖掘社会负面事件的正面引导意义。如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分析“我爸是李刚”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社会贫富悬殊虽然在加剧,但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大学生只有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自强不息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个人素质跟不上,有再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是空中楼阁。通过分析“药家鑫事件”引导大学生思考“德”与“智”的主次关系,增强大学生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自觉性。通过分析“小悦悦事件”引发大学生思考“道德滑坡如何拯救?是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进而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体察身边平凡人的平凡美德。第三,在教学艺术和技巧方面,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置场景,适时适所地引入教学所需的社会负面事件材料,对事件的陈述要简明扼要,对描写犯罪过程、突出感官刺激、渲染技术手法等方面要简略。重点放在剖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不会过于关注负面事件的事实本身,而是学会从现象看本质、从现实看历史,从现在看将来,才能跳出负面事件本身的负面意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之义。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教育部网站.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EB/OL].(2009 -07 -06)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5/info124 6864265526635.htm.
[3]代 钰,张秋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97-98.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641
A
1674-5884(2014)06-0104-03
2014-02-12
王蕴慧(1978-),女,新疆新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