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助推“生态文明”建设①

2014-03-30 19:23:45王慧琴邹家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理念

王慧琴,邹家红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加强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助推“生态文明”建设①

王慧琴,邹家红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高校要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才,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有效的手段和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目前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摒弃了完全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倡导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发展观,从而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整合在一起[2]。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能充分地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具备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3]。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1 高校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未来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具体任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他们将承担更重的担子和更大的责任,是我国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但要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更关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全新课题。

我国高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落后,大学生的认识局限性和价值观偏差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的具体实施和开展,高校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4]。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尚不完善,存在因急于求成和浮躁而名实不符或仅停留在口号上的可能性,强调必须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指导[5]。高校加大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适应生态文明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上进行创新[2]。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诠释,可持续发展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其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完善,在现实层次上解决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关系,在基础层次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高校加大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好的智力支持和可靠保障即为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领域,自此各国开始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中国21世纪议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通过在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对受教育者可持续思想的灌输,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各高校目前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德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最终有利于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6]。但是从全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致使部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了解不够、实际操作性不强,生态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今天我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改革,使其与目前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相融合,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但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更要让其能够具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能,即让大学生逐渐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危机的能力,而这种可持续发展技能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2 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现状

2.1 在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从目前教育实践来看,开展该项教育的高校所占比例还相对比较低,在已经开展该教育的高校中,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并没有真正实现让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认识和把握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7]。此外,还有不少院校本身的办学理念相对功利化,致使这些院校的教学本身存在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倾向,从而忽视了学生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理解浅薄[7]。当然,有些院校存在教师素质、生源以及教学条件等软硬件的原因,未能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到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总之,各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

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从人口、资源、环境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到清洁生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讲述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跨学科性,是一种综合的学科教育,这就导致从各高校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很难直接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起来。一方面是由于与专业的结合不够,导致目前可持续发展类的教科书很难受到师生的欢迎,而最终影响教学内容的深度;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但是目前高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相对缺乏,在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零散,而且在内容上侧重于环保热点问题如“三废”、资源浪费等现象,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等理论性问题讲得少[5]。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片面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不能够满足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对人才的战略需求。

2.3 在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个高校存在的形式并不一致,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公共课、选修课,即主要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基本理论、相关政策和法规等基础性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及至世界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种通识教育。而有的高校则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专才教育,如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开设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论、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开设的建筑节能与环境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专业,从专业的角度挖掘其中的生态环境因素,发挥专业优势,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专业素养。采用哪个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这取决于各高校专业建设的背景。

2.4 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

一直以来,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的环节,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各高校努力的方向。近些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多数高校只强调了课堂教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使得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相对单一化和片面化,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无法实际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学生在实习中,更多的是被动地服从实习单位的要求,以其基层性工作为实习重点,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最终导致其毕业后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 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认识,明确其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需要采取统筹结合的方法推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强大的人才群支撑,“生态文明”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高校应该全面认识人才培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务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认清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简单附着于现有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在各专业本科生教学体系中不但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到德育课程中,更要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适当增加课时量,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内容形成体系,提高其受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对相关的教师加以培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全面、综合、跨学科的教育,需要教师即要精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需要教师能够将其与本专业较好的整合,通过学习让教师系统掌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满足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3.2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定教学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重新设定对教学的态度和信念,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内在规律,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需要树立和贯彻全新的教学理念:首先,“以人为本”与“生态中心”有机结合的理念。“以人为本”从高校的角度即是以学生为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是教育的根本。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变革,强调人类社会应该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价值,是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两种理念的整合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其次,生态环境伦理与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的理念。生态环境伦理的思维方式要求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仅仅考虑资源关系,而应该把善恶、正义、平等、责任和义务等传统的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则是指导人类在认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知和思维范式。上述两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形态。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环节,需要大量采用这两种思维方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不断完善内容

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际包含的内容相对广泛,从思维方式的培养,到理论内涵的剖析,到实际案例的引入再到具体数据的定量分析,高校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各种新型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些案例成为理论教学最优秀的资源,教师应在现实中不断寻找各类范例,并将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形成有利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生的教学体系。

从教材建设方面来分析,教材是安排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是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来分析,尚没有适当的教材能够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教材的建设力度。一是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将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教学目标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的介绍为基础,重点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并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针对性地设立专门的课程介绍分析其理论和方法。二是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入教材,重点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并注意把“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评价法、模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时间分析法等可持续发展常用的方法框架融入到各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增加社会不同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有关内容,最终做到能够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三是在教材建设中要通过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小资料、阅读文献、复习等方式达到完善课程教材需要的目标。

3.4 改革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引领职能,面对当代大学生,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首先,在课堂教学上,目前各高校均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广“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容量,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将各种实际案例引入课堂,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剖析,并配合各种图片展示,加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直观感受,使其在学习进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增加最新的案例,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其次,“定量分析+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手段,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结合,使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的讲授更直观、具体、形象,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理论+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课堂讲授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领会,而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具体实例,因此,在学生实习中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理解,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09(3).

[2]王天兵.浅析生态文明观中的大学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21-24.

[3]李红琼,杨惠兰,黄建中.湖湘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内容与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00.

[4]陈 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12-115.

[5]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出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122.

[6]徐 超.“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4-16.

[7]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102-105.

(责任校对 王小飞)

G640

A

1674-5884(2014)06-0074-03

2014-02-20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C0109);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G31150);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开放式课题(JD1105,E41309);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7)

王慧琴(197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对不文明说“不”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