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红,王济民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山东济南 250001)
论高中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①
李卫红,王济民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山东济南 250001)
创新素质是高中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从创新教育的内涵、构成与要求出发,构建了由环境、方法、保障和评价等四个方面组成的创新教育体系,探讨了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措施,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高中教育;创新素质;创新教育;体系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要求,成为中国高中教育理性回归的指导纲领。创新素质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劣的重要标识,如何在目前的应试体制下逐步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创新教育旨在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社会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多元性[2]特点。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的特点:第一,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1],担负着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为社会和高等教育输送具有一定创新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高中创新教育必须承上启下,根据高中办学定位和模式,结合学生毕业走向建立起面向高等教育、或面对社会就业的创新素质培育体系。第二,借鉴徐辉划分的国家创新系统、行业内部创新教育和学校内部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2],高中创新教育首先属于教育领域层次,创新教育重点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创造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都应立足于第三层次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即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2]。第三,高中教育正在步入多样化发展时期,呈现出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职业教育比重增加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因此,高中创新教育也不可能墨守成规的继续保持统一的模式,而是充分体现出各学校之间的差异性、非同一性和层次上的区别性,因校而异。第四,创新教育是提高国家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教育,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创新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它贯彻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高中教育是我国普及性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赋予国民良好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发展的意义上将高中创新教育担负着兴邦立国的历史重任。
总之,高中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中教育性质的转化而不断演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为其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试机制严重制约了高中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考分几乎成为决定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初升高、高升大等严酷的门槛效应很容易让学校急功近利,采取加强知识教育、智力开发和考试能力培养等应试教育手段,甚至是军事化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现行的考试方式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体现,不能为高考直接加分的创新教育自然也就成为了“鸡肋”,不搞不符合教育要求,搞多了学生家长也会有意见。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兴趣,让学生思维趋于机械和僵化,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人格,“孵鹰教育”成为“煮鸡蛋教育”。
其次,很多教育部门在创新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短视行为。一方面,没有把创新教育作为国策,作为民族发展的百年大计来进行建设,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于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建设的现实价值,没有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建立创新教育体系,把改革落实到实处,比如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外活动等软环境建设,教学硬件环境的配套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和实施等。
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需要全社会的宣传和扶持。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改变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崇尚自主与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3]。
高中创新教育体系要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出发,紧扣高中创新教育的特点,确立指导思想,从环境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4]建设,构建一个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趋向和办学模式相吻合、有校本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实施高中创新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走出高中教育的瓶颈。目前,推进高中创新教育的契机已逐步成熟,适时根据学校的特点确立构建高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就十分关键而必要。受创新教育特性的影响,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都会各有侧重,但其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创新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整合建设学生创新平台,完善方法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等。
环境体系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境,是高中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关键。构建创新教育校园环境需要5个方面的支持:一是学校管理层,其人格魅力、创新意识、办学诉求、改革魄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构建良好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首要因素,它直接决定了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成败;二是行政及教辅系统,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需要学校全员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它是高中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三是教学环境,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又分为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四是创新平台,它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包括实训平台和竞赛平台等;五是师资水平,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的贯彻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素质是获得良好创新教育成果的关键。
方法体系的建立可以为高中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奠定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把各种方法纳入到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机整体,可以很方便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哪些方法更适合本校的创新教育,哪些方法更适合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哪些方法更适合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通过建立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实现创新教育方法的优化和融合。方法体系的建立同时为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条件,为新方法的创建提供了生长点[5]。
高中创新教育方法体系为了实现创新知识传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的塑造等功能,方法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学校可根据需要勾画出本校的方法体系图。比如,理论教学法要求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增加开放性和趣味性,密切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营造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讨论强化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研讨轻传授,组织学生开展课上与课下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融会贯通,在讨论中开阔思路,形成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实践体验法是形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强调通过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失败和成功中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自信和创新能力。
保障体系是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石,主要包括理论保障、制度保障、教学资源保障和课程保障4个方面。理论保障一是要求管理层深喑创新教育的本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指导全体师生开展创新教育改革;二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论水平,懂得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施教。制度保障是学校针对创新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以保证创新教育能够顺利进行。教学资源保障一是指硬件设施水平,包括多媒体设备、辅教设备、实验室和图书馆等;二是指优秀师资的比率,优秀教师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课程保障是指课程设置要在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进行设置,科学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创新教育评价是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信息反馈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意见,推动创新环境建设,形成校本化创新教育模式,进而达到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目的。它通过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形成评价指标,运用现代人文科学方法与技术,解析创新教育系统状态变量,对创新教育的个人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评鉴和判断[6]。评价体系的构建通常以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保障和创新教育效果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然后再建立二级评价指标,最后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评价、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评价、创新平台评价、学习方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学校管理评价等6个方面。从传统教学评价到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渐进的转变过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易于操作、评建挂钩是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学校创新教育的意见,提出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校本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是全面推进学校创新教育,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和技能,提升创新教学总体水平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成立创新教育工作组,统筹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提出创新教育部门分解目标,制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建立创新教育的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政策平台[7];成立创新教育课程教学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竞赛和培训指导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现有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最终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经费和条件保障力度,构建学校创新教育平台,全方位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制度建设即及时出台各种与创新教育改革相匹配的文件,引导、规范和激励广大师生积极从事创新教育活动。比如,设立创新教育改革基金、中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奖励基金,出台高考推荐创新素质要求与评分办法、教师职称评审的创新教育评分办法、创新教育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办法等,多层面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建设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要彻底转换教学理念,深入推进课程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在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创新意识、创新学习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进行创新培训和组织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强课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和规划,突出基础课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分类指导和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的创新建设可以分类分步骤进行。首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特点,通过在教学内容中逐步设立创新教学模块的办法实现创新教学改革,最终将涉及创新理论与技能、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等课程内容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课程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的目的。其次,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实践课程,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地理的实验课,体育、文艺美术等专业培训课等,可以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是带有一定专业性的课外兴趣课程、竞赛培训课程、名师讲坛、学术报告、辩论赛、兴趣小组和模型制作等创新培训活动,这些活动对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和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只是重要的创新教育辅助环节,不可能取代系统的创新教育。
平台建设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和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创新教育实训平台和竞赛平台,二是基于评价体系的成果交流平台。实训平台和竞赛平台主要是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校本创新教育特色,为创新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奠定基础。建设中可以学校综合办学的定位,科学融入社会和大学元素,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共建创新教育平台,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性和提升平台层次的目的。平台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平台负责人,组建教师团队,制定培训或竞赛规划与详细方案,鼓励学生以社团的方式参加活动。学校要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和经费保障。
搭建成果交流平台是事半功倍的有力措施。一方面,学校要在校际之间开展交流,善于向创新教育优秀单位借鉴经验,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创新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总结本校的创新教育经验,适时进行校内创新教育成果交流,通过示范教学,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校的创新教育水平。
以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核心的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是教育之本。高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已经趋于成熟,抓住机会,积极尝试创新教育,逐步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是明智之举,也是基本国策。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深刻理解创新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创新教育的基本框架,形成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徐 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2001(1):10-14.
[3]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2(8):29 -30.
[4]周合兵,沈文淮,罗一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66-68.
[5]罗贤春.论信息分析方法体系[J].现代情报,2003(11):63-64.
[6]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7]张树永,王仁卿,樊丽明.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24-26.
(责任校对 王小飞)
G630
A
1674-5884(2014)06-0018-03
2014-01-16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JG360)
李卫红(1968-),女,湖北蒲圻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和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