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赵小瑞朱 良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杨村第一中学, 天津 301799)
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陈 杰1赵小瑞2朱 良1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杨村第一中学, 天津 301799)
1.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国家版图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国家版图意识水平
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地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主题是“从中国的边界问题谈中学生国土意识的培养”,并请特级教师李永廉做了题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地理教学应承担的责任”的报告,并在事后对教师对此次活动的满意度及收获做了调查,活动满意度为100%。参加活动的教师教龄不同,少的只有1~3年,多的已经超过21年,但无论是教龄长或者是短,参加活动的教师都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获得了国家版图相关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国家版图意识水平,更深刻认识到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地理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明确了在地理教育中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方向。可见,教研活动对教师提高自身国家版图意识水平及认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国家版图意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新地理课程中教师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者;从新地理课程的运作来看,教师是新地理课程决策的参与者、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者、新地理课程的“行动研究者”;从地理教师自身发展来看,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与合作者。[1]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多样的要求以及新的教育内容的不断涌现,教师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书籍、文献、网络资料、相关活动等获得相关知识,并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等的学习,选择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1.挖掘地理教材中涉及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内容,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运用教材开展国家版图意识教育。除了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直接相关的中国疆域部分,诸如“地图”“台湾省”等部分都蕴含着国家版图意识教学内容,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例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在讲到图例中的国界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两国之间国界线的画法依据;在讲“台湾省”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说明在中国版图里台湾省的正确表达。
2.搜集可用于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地理教学资源
尽管初中地理教材中已包含了丰富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内容,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需要,为了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更好地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教师还需要自主搜集有利于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地理教学资源,并将其与地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关于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和台湾省的教学结合起来。中菲黄岩岛之争可以和东南亚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中,要注重强调争端存在的根本动机,强调领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另外,教师也可将自己在网络上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流传较广的“问题地图”呈现给学生,并指出“问题地图”错误的地方及其危害,使学生能够产生辨别“问题地图”的意识并能自觉抵制“问题地图”。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笔者也向部分一线教师进行了请教,从这些教师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一是穿插在其他教育,如爱国教育、国防教育中进行;二是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地图、中国的疆域)及时事(领土争端等)进行教育。他们也对在地理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提出了建议。比如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重视地图的作用,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形象地讲解相关内容;可适当结合乡土地理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结合一线教师的建议及笔者对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理解,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
1.专题式教学
“专题”本意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式教学亦称为“问题式教学”,就是突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开阔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这专题确定教学方案。[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内容既分散又不够全面,所以,教师整合教材相关内容和国家版图相关资源进行“专题式教学”,是现实条件下在初中地理课程中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进行“专题”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专题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体系,避免出现内容混乱,重点不清,教材内容讲过之后,专题内容又重讲一遍的现象。
由于现行的课程标准对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专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的要求设计专题内容、教学目标及占用时间,避免因为专题内容而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建议设计“中国版图的正确表达”专题,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版图的正确表达方式,并能够画出完整的中国示意图,一个课时为佳。
2.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3]本文所指的渗透式教学指的是地理教师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去,结合时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等进行国家版图意识的渗透,与专题式的教学相比,这种教学方式的持续性更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地理教师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担任着“育人”的重要角色。在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当注意到:传授国家版图知识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版图的认知、认同与自觉维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1] 曾玮.基础教育新地理课程中的教师角色[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王渊,岳振军,贾永兴.专题式教学模式及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2, (1):41-44.
[3] 刘秀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探讨[J].天中学刊,2009,(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