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03-30 08:57:53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6期
关键词:困境改革

孙 强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孙 强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学地位、大学生状况、教学体制等因素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的教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所以,坚持文学教育立场,贯彻美感教育的原则,发掘现代文学的思想价值,革新教学方法,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困境;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2003年,《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刊发了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蓝棣之《“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黄修己《培育一种理性的文学史观》等系列论文。 2000年8月召开的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存在许多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情况也非常复杂。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越来越边缘化,现代文学的魅力在逐渐减退。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重举五四启蒙主义旗帜到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从主体性的张扬到文化热兴起,中国现代文学成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场域之一,直接参与了当代文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当代文学重要作品的问世,也会不断地引起轰动效应。90年代以来,文学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反,经济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感慨于文学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失落。实际上,所有这些变化无非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社会氛围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商业化,娱乐化,文学创作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了商业的目的,文学阅读也更多注重作品的消遣和娱乐意义。文学也仅仅是文学,不再承载那么多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使命。随着文学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现代文学的学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从对单纯的审美意识的追求到文学的文化意识的凸显,从严肃文学的一支独秀到严肃和通俗的两翼齐飞,从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津津乐道到现代性的全面反思,等等。总体上看,有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趋向,现代文学在逐渐回归它的历史价值,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现代文学也仅仅是一个专业而已,甚至是职业。

其次,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则是当代大学生的状况。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大多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普遍的问题是他们很少读文学作品,每次上课总是“威逼利诱”,但还是很少有人去读。对许多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缺乏基本的阅读,所以谈不上什么鉴赏和评论。有的同学虽然考上了研究生,或者是推荐免试的,但是面试的时候发现,除了阅读有限的几本文学史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很少。大学期间,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英语、计算机等上面,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功利化,对他们而言,考各类证书可能比认真读专业书籍显得更为重要。当然也不能把这些问题都归之于学生本身,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浮躁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功利化行为,他们已经很少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价值意义,以及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现代资讯的发达和不断膨胀,也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电视、网络、智能手机这些便捷的现代化的工具,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讯,使知识的传播接受变得更为简便直接,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立场。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1]借助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风起云涌的大众文化产品正在全面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娱乐一切的文化工业面前,他们已经丧失了对严肃问题思考的热情,不断沉溺于平面化、碎片化的精神幻象里,在虚无主义泥潭里怡然自得。

最后,教学体制的改革也给现代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1990年代末开始,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在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的浪潮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又面临了新一轮挑战,专业培养计划在重通识、实用、素质、技能以及更加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则指导下,又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又增加了通识教育类的课程。另外,在学校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类的课程又进一步加强。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例看,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强点,具体到现代文学的课时数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80年代许多开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那时除了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外,一般为144学时,还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40-72学时不等。此外,通常会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5-7门,每门大概40学时左右。近年来,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课时安排及开课时间方面明显存在着不平衡、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课时数量则明显的比以前有很大的下降,最少的仅54学时,多的有126学时,大部分大概在72-90学时之间。[2]我们学校开设两个学期,共108学时,相对较多一点。近十几年来的教学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应当说具有一定的合理必然性,然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专业加通识的思路只能让我们的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但是,现有的教学体制又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力可以改变,所以,改革与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成为的重要课题。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学教育立场,重建对文学的信心,重建文学和人生的联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文学教育立场应该重建对于文学的信心。王国维曾经说过:“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文学如果说有所谓的永恒的价值,正在于此,在于对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但是在新的媒介越来越普遍的时代,画面和图像似乎比文学能更直接地诉诸人的感觉,从而带来审美的快感,文学逐渐被边缘化。在当今时代,坚持文学教育的立场意味着必须建立文学和人生的联系,直接诉诸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世界。实际上,对现代文学而言,这也是现代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现代文学就是表现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从五四文学开始,现代文学就以表现人生和社会为己任,进而试图指导人生。鲁迅对人性弱点的洞见,郁达夫关于青春的压抑和苦闷,冰心的单纯和理想,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赞颂,钱钟书的机智幽默等。通过对诸多作家作品的阅读回味揣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断开阔自己的人生境界。

坚持文学教育立场,也意味着必须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美感教育的原则,把培养文学审美鉴赏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坚持文学教育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日益知识化制度化的时代,重新回归文学的本体价值,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文学在今天丧失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文学教育忽视了美感教育,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都更注重文学历史知识的讲述,我们的文学研究也更加强调理论的使用,框架的建立,历史史料的考证。当然,作为文学研究,理论的使用,材料的考证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强调这些,则会导致文学本体的丧失。在对现代文学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很多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审美体验的现象。文学的根本要义在于它是对人的经验世界的感性再现,黑格尔说,美就是理性精神的感性显现,文学的阅读则会使我们进入富于美感的世界,获得美的享受,尤其在这样一个功利化和浮躁的社会中。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必须从作家作品入手,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作家作品有比较切实的阅读和感受,获得起码的审美体验。近年来,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教师在梳理文学史主要线索的基础上,淡化了对文学史的处理,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对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我们平时也会督促学生阅读相关作品,要求学期中间写2-3篇2500字左右的作品阅读鉴赏的小论文,在期末的考试中,也把作品的阅读鉴赏评论作为考察的重点,比重占到50%左右。尽管如此,但是学生阅读作品积极性并不高,对文学作品阅读还是非常有限,缺乏最起码的阅读体验和不愿意阅读作品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文学课,在坚持进行美感教育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注意发掘现代文学的思想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些理念和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现代文学课程既是文学课,也是历史课。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课的挑战就是来自它的历史性,因为,在许多学生的认识中,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东西,甚至是已经死亡的东西,它是外在于我们的存在,对它的学习更多的则依赖于知识的记忆。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受当代戏说历史风潮的影响,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侃的对象,其实,所有这些现象都是非常要不得的,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或者流于任意戏说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倾向,而是要努力激活历史,把历史从刻板的印象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能够进入历史,触摸感受历史的温度和态度,进而感受历史的风貌,感受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的价值意义,体会历史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建立历史和当代的联系,换言之,就是努力挖掘出现代文学的当代性。科林伍德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不但要进入历史,而且要思考历史,使现代文学成为我们思考当代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场所,一个起点,一次经验。我们一定要努力使现代文学成为教育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堂。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还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时至今日,基础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相较而言,大学课程改革感觉有些落后,授课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以教师讲授居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当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另外,就教学实践而言,现代文学教学应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面全方位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学生多听取学术报告,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训练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进行诗歌朗诵、话剧演出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近年来,我们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曾举办“西部文学论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西部文学的现状,还组织学生参与了中国作家进校园、中国当代文学高端论坛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当代文学的氛围,近距离接触当代文学大家,领略他们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与教学环境的变化有关,其中包括文学地位的式微、学生状况的变化,教学体制的调整等;另一方面,也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现状有关,随着文学地位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凸显其历史性特征,材料考证和理论的使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势。另外,由于文化研究潮流的影响,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倾向愈演愈烈。所以,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一些院校和教师也都做了具体的探索。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固然重要,但是,坚持文学教育的立场,重新建立对文学的信心,贯彻美感教育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依然是我们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

[2] 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SUN Qi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has come,due to the change of literature status,college students’ situation,teaching system and other factors,university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dilemma.Therefore,insisting on the position of literature education,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modern literature,and regenerating teaching methods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Key words]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Dilemma;Reform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

[收稿日期]2014-09-15

[作者简介]孙强(1972—),男,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420;I 206.7

A

1674-5779(2014)06-0091-04

猜你喜欢
困境改革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改革创新(二)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