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晓 韩延明
试论慕课对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冲击与应对
●姚晓晓 韩延明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进行学习的随时性以及学生多样性为特征,对我国大学教师的讲授者角色、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评教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大学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组建优质的教师共同体,以确保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成效。
慕课;教师文化;冲击;应对策略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其中“M”代表massive,即大规模,是指听课的学生人数多,突破了班级授课制的束缚,能够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O”指“open”,即开放,全世界的学生只要对开放的课程感兴趣,不分国籍,只需注册之后便可进行学习;另一个“O”代表“online”,即在线,只要学生上线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C”则代表“courses”,即课程,慕课涉及高校内部多个学科。
2011年秋,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不久,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又创立了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课程仅上线4个月,学生人数就突破了100万,不到一年的时间,又突破了234万。慕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参与,主要源于慕课所凸显出来的优势:它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界限,而且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慕课平台上留有学生自注册以来每个知识点学习时间的长短,提问交流的内容和次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大量的数据,教师可以使用平台产生的众多数据来进行深度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评估。[1]较之于慕课的迅速崛起,我国大学教师传统的讲授者角色、重视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忽视学生群体的教师评价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当下国际教师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探究慕课对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冲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使得未来的大学变得没有国界。在线课程学习模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革命”,同时也给当前教师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一)慕课对我国大学教师讲授者角色观念的冲击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中,教师始终扮演着讲授者的角色。凭借教师自身已具备的知识、对环境的控制以及对教育资源的掌握,运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但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获得新知识的先行知识经验,能够通过借助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且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学生已具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倘若教师仍旧采用讲授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无疑会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慕课的兴起,引发了全球对教师讲授者角色的深刻反思,其最大优势即优质资源的共享。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程”。许多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面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有师生提供解答。学生被课程内容所吸引,一秒钟都不可能开小差。面对如此优质的资源平台,世界各国学生不需走出国门便可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分配和掌控学习的进度,凭借慕课平台在课外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当代学生对于知识独特的信息化的获取方式,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学生在网上互动,坦诚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
教师在课堂上需讲授的知识,学生在课外通过慕课平台就能够进行学习和消化。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如若继续扮演讲授者的角色,将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由讲授者角色转变为指导者角色,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转变为课外督促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课内,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则作为问题的解答者和推进者而存在,作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帮助者,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慕课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教学模式即教学结构。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用来设置课程、编写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计划或类型。[2]虽然自1981年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已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论争,并且根据教和学活动的大小将教学模式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五种不同的教学模式,[3]但在当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仍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上进行知识的系统讲解和传授,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面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多路径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饱受怀疑和指责。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慕课时代对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提出,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凭借网络在课下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提问,或者开展项目实践、应用实验、协作学习和深度研讨等来进行知识的内化。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得“课上”和“课下”活动进行了互换和互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即演变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被重新安排,知识讲解和个体建构主要放在课外,知识内化放在课内,真正把学习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在课外,学生拥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可控性。课内学生将自己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体验与教师和同伴分享,通过共同活动在个体之间激活、交换与默会知识,[4]由此加大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强度,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中心”,这不仅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大学教师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对慕课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应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来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对教师讲授者角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需要我们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寻适合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路径,从学生和教师的内部需求着手,建设与革新我国大学教师文化。
慕课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塑,它动摇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潮冲击着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发展。我国大学教师亦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
(一)提升我国大学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慕课在掀起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慕课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必须更加注重提升我国大学教师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跨文化教育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教师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教学能力。要提升大学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不仅应及时转变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交际观念,更要鼓励教师从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上进行颠覆性变革。转变大学教师的交际观念,要在教师群体中强化“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真诚合作”的思想观念。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和熟悉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尊重外国文化,清醒把握国外文化的价值标准,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不仅教师自身应积极探求国外的先进文化,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变革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汲取与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与国际教育接轨的综合环境。同时,应不断鼓励学生阅读国际文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学生开拓国际视野的过程,也是教师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的过程。
此外,高校应鼓励教师利用校际交流项目,将教师的专业学术活动与国际领域的学术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互通信息,不断改进和更新课程设置,使之与当前国际的最新发展同步。还可以选派更多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促使教师直接接触外国文化,增强教师用不同文化视野来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而且也能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二)打造优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慕课的实质,即优质资源的共享。面对云数字时代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单凭教师个体已很难应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师即学习者:构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的主题,认为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发展置身于教师“共同体”当中才能不断地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和养分,才能应对信息化对教师所提出的各种挑战。因此,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我国高校教师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得力举措,也是教师群体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世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
面对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我国大学只有组建优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积极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针对研究课题进行信息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适合本国学生发展的学科课程,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适于本国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对本土教学资源的关注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抵抗慕课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强烈冲击。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组织,也是教师群体共同应对外界多样化信息、打造学科优势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慕课是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革新,它对我国大学教师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大学教师必须从教师自身因素和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入手,积极建设优质的大学教师文化,这不仅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郝志军.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4]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2-05-06].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760603 3.shtm l.
(责任编辑:许爱红)
姚晓晓/临沂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原理与大学教师文化研究韩延明/临沂大学原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