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郑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这么近,那么远
——写在台湾交流之后
周 郑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2014年的2月到6月,我有幸赴台湾屏东教育大学交流学习了一个学期。学习课程之余,我也游历了台湾的山山水水,接触到了台湾民众的生活。这座曾远在天边的祖国宝岛,在一学期过后显得那么立体和真实,而且此次交流带给我的思考也远没有结束,很多方面都让我感觉到我们与台湾“这么近,那么远”。
对于远近的感知首先体现在地理距离上,上海到高雄航线距离达964千米,千里之外,不可谓不远,但现代交通工具已把过去的“远在天涯”变成“近在咫尺”。两个小时的航程过后,飞机已经缓缓滑行在高雄国际机场了,下飞机后我们虽然能听懂看懂,但听的是台腔国语,看的是繁体字,总觉得有点不同。从上海穿来的冬装在气温27度的南台湾更显得酷热难耐,这些都提醒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走近台湾的路程才刚刚开始,而后面的交流生活则让我逐渐感觉到,不只是地理方面,两岸在城市环境、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差异都很大。
对台湾的第一印象,就是台湾城市整洁,环境良好,尤其是跟刚刚经历严重雾霾天气的大陆相比,台湾更显得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听到我们的感叹,前来接机的台湾老师笑着说:“其实我们过去也有过只顾搞经济,把环境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后来大家意识到台湾不能这样子下去了,必须为子孙保留一片净土,所以现在对于环境保护都很在意。”大家交口称赞的时候,我心中却满是问题:大陆人民何时才会有如此高的环保意识,能从口号落实到行动上,能够看到实在的效果。来到屏东教大,校园建筑不像大陆很多高校那样建设得高大豪华,但是校园绿化做得很精致,给人整洁舒适的感觉。校园内只有宿舍楼门口摆放着若干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不只分为可回收、其他垃圾两种,而是从纸张到易拉罐、塑料瓶都设有回收箱。道路边或教室内却都看不到垃圾桶,校外的马路上依旧难觅其踪。与之对比的则是街上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也没有清理生活垃圾的环卫工人,只有偶尔打扫落叶的义工,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而又倍感疑惑。后来问过台湾同学才知道,他们都会自己将垃圾收起来,绝不乱丢。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这样自觉收起本人的垃圾,城市环境才会保持干净,这才真正做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无论是垃圾分类回收还是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大陆与台湾的距离都很远。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台湾各教育阶段都有涉及到环境教育的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台湾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且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而城市环境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居民自发需求和外在教育的共同影响下,社会对于环保问题既达成共识又落实行动,习惯成自然,经过较长时间,环保已然从社会风尚变成自觉习惯了。与此对比,大陆的环保教育和宣传其实力度不小,但居民的意识没有养成,或者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抑或是各扫自家门前雪。而要使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成为社会风尚,需要环境教育,需要每个人真正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在教学中渗透对环保意义和措施的讲授,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台湾的大学教育,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又吸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谓丰富多样,兼容并包。一堂课中,老师既引经据典又结合中外,与学生互动频频,学生上课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且老师面对学生没有威严和指示,更多的是关心和交流。与之相比,大陆高校的教学可能需要再多一些师生交流,让学生愿意请教老师,老师乐于帮助学生。不只是教学理念方法多样,台湾的大学文化生活也是精彩纷呈。在屏东教大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层出不穷,无论是国标还是摇滚,街舞还是原住民风,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百花齐放,交融共存。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学生少,参与各种大学活动的学生多。每次我从图书馆自习出来的时候都会看到在楼底穿堂练习街舞的台湾学生,常常被他们的青春活力感染。一学期的交流生活使我感受到,台湾学生的创新意识、交际能力相对要比大陆学生强,当然大陆学生的好学精神和认真程度则要更胜一筹。两种大学生活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两岸的大学生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自己的青春既精彩纷呈又成绩斐然。我们的大学生活本来这么近,都需要为选课焦头烂额,为期末考试起早贪黑;但却又那么远,我们有不一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如何让两岸大学生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两岸文教交流的形势和成果,进而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
在台湾交流期间,我也接触到了南部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安逸。人民生活节奏较慢,幸福指数相对较高,这是与台湾人均收入较高,社会的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完善,房价物价相对稳定合理,城市环境整洁,社会治安良好等有关。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的生活就显得安逸祥和。当然,如今的台湾也存在着经济长期增速不快,年轻人就业机会相较过去减少的情况,但总体来说生活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与高物质文明相匹配的是高精神文明,上文中提到的自觉保护环境只是台湾人民高素质表现的一方面。台湾人民的高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在台湾一学期说的“谢谢”“请”比我在大陆二十年说的总和还要多,而我半年时间在马路上听到的汽车喇叭声却比我回到上海三天听到的还要少,人车礼让,秩序井然,一多一少之间差距不言而喻。出门旅行感受就更深了,迷路时你可以向任何一个行人求助而不用担心遭到白眼,更感人的是有很多人看到你的亟待帮助的神情会主动伸出援手,指路的,画简易地图的,免费捎带的。种种经历让我也备受感染,走在路上乐于并敢于去帮助别人。在台湾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一位普通民众走到马路中间救起一只受伤的小鸟,而后面的车主没有刺耳鸣笛或谩骂,而是依次停下来,一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这一幕在我眼里却不平凡,其中体现的人性、素质、爱心都无需赘述,如果放到大陆,这一幕会怎样上演,由小见大,两岸人民的素质差距真的还很远。如果单就指路来说,如何向别人简明扼要地指明方位,能否借助简易地图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理素养。我更愿意相信有时并不是不愿意指路,而是无法清楚表达,这是我们中学地理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连接点。总的来看,素质的差距绝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水平差距,大陆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物质文明如何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远没有结束。
太平洋的夏季风吹过台湾岛,吹向大陆,是那么温暖湿润,此次台湾交流也给我心中留下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安宁有序的人民生活无不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小时的飞机行程那么近,而隔着海峡相望的台湾岛却又实实在在的那么远,地理的距离不是问题,如何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让这地理距离不会进一步拉大社会距离乃至心中的差距,是我们两岸同胞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盼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说,台湾与我们,千里之隔却是咫尺之间,心无嫌隙,不再是这么近,那么远……
勘误:
2014年第14期第40页《习题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的作者工作单位信息有误,应为“浙江省海宁中学,浙江 宁波 314408”;同期第49页《“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一文的作者工作单位信息应为“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江苏 无锡 214411”。特此勘误,并向作者孙月飞、石培军老师等及广大读者致歉!
《地理教学》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