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621700)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语言教育提出了总的目标和要求,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加科学地确定语言教育的内容、选择语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能恰当而有依据地评价学前语言教育的效果提供了实施语言教育的方向和准则[1]。但在实际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有部分幼儿教师尤其是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并不明确设计、组织、开展语言游戏活动的目标。如某城区幼儿园一位顶岗实习老师上的语言教育活动《请进来》:老师先以敲门声引入问话“你是谁呀”以吸引幼儿注意,把幼儿带入到语言教育活动中来;然后安排了一个表演环节,随着敲门声的不断响起,老师在教室里不断重复“你是谁呀”的问话,不同的扮演者则在门外依次回答“我是小鸡”“我是小白兔”等,在老师的“请进来”中,由见习生或生活老师扮演的鸡、兔、猪等动物依次进入教室,并按照“我是谁”“我喜欢吃什么”的套路做自我介绍;简单的欢迎仪式之后,老师安排了一个游戏环节,请来做客的小动物和幼儿玩耍,要求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及走路的样子,边模仿边说该动物喜欢吃什么,最后欢送客人。我们觉得,这样的语言教育活动课更像是自然常识课。执教者在设计《请进来》这一语言教育活动时,是要让幼儿感知并学习接待客人的礼貌用语与礼仪常识、给人开门应注意的安全常识,引导幼儿在主客对话的情景中、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是让幼儿知道鸡、兔等小动物喜欢的食物、走路的特点等自然常识的目的不明确。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游戏化教学也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和推广。但其语言游戏活动的开展却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如上例《请进来》的语言教育活动,看似老师精心设计了幼儿和小动物客人的互动游戏,但却仅止于让幼儿模仿这些小动物的声音和走路姿态。在这个形式化的语言游戏活动中,“小鸡”“小猪”等角色只是起到了客人、玩伴的作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难以达成帮助幼儿习得语言、发展语言并养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礼仪常识、安全知识的教学目标。在语言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游戏环节的掌控不到位、游戏的形式过于激烈、持续的时间过长等因素,往往导致幼儿对游戏本身的关注超过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如某私立幼儿园一年轻老师在组织幼儿欣赏儿歌《从小爱祖国》时,就设计了一个“有奖竞赛”的游戏环节,比比哪个小朋友能说出更多的“你所知道的祖国”,优胜者将获得小红花、糖果等不同奖励。活动中,幼儿积极举手、主动抢答,很是热闹,但是对儿歌的欣赏、感受环节却是老师不太重视、幼儿也不感兴趣。这种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涵的教育活动难以有效熏陶、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难以有效达成其语言教育目标。
调研发现,有部分老师在设计、实施语言游戏活动时,往往忽略掉实际的游戏活动内容、形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语言发展的联系,导致“童趣”过度、脱离幼儿实际等问题的存在。如:在课题组走访调研的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无一例外地“宝宝”泛滥,铅笔宝宝、拼音宝宝、汉字宝宝、蔬菜宝宝、水果宝宝等大类宝宝,还有许多诸如声母宝宝、韵母宝宝、苹果宝宝、草莓宝宝等小类宝宝,的确,这样的称谓显得亲切而又富有游戏的因素,拉近了和幼儿的距离,甚至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热情,但实在有“童趣”过度之嫌。此外,配班老师是语言游戏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角”,他们在游戏中常常扮演小兔、小鸟等角色以推进执教老师的游戏进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次数多了就难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如某私立幼儿园一年轻老师实施开展的词汇游戏《谁来了》:首先是执教老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就是配班老师的配合表演与孩子们的竞猜,猜一猜“谁来了”、“怎样来的”,结果幼儿一看是配班老师一边说着“小鸟飞飞”,一边做着小鸟飞的动作“飞”来了,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着“这是老师,不是小鸟。”在这热闹的失控的游戏活动中,很难引导幼儿正确运用飞、跳、跑、游等动词。同时,正确游戏观的缺乏使得部分教师盲目崇拜教学游戏,甚至过度迷信游戏,而弃其他教学方式于不顾。不管该教学活动是否适合创设游戏情境,不管游戏情境的创设是否根据语言游戏活动的目标与幼儿的实际情况,都片面认为只要有一个游戏的情境,就可以开展游戏,实施教学活动了。如前例《请进来》《从小爱祖国》《谁来了》等。
与语言教学内容游戏化相反,也有一些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小学化倾向。不仅桌椅的规格、摆放体现着小学化特色,而且老师的教学更体现着浓浓的小学化倾向,比如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立等。从一些幼儿园公开张贴的小班、中班、大班的教学目标来看,中班的孩子就已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规定了其拼读拼音音节、认读汉字、会写汉字的数量,甚至还有写话的任务。而在课堂上,孩子们往往被要求要中规中矩、端端正正地坐着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课后还被要求要做相当数量的认读、抄写等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吸引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眼球,为幼儿园招来生源,带来利益,但却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违背了学前教育的规律,无疑是拔苗助长。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的游戏观念与幼教理念、幼教经验的缺乏。
许多幼儿教师对语言游戏活动的概念、特点、目标以及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老师把幼儿教育简单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认为游戏会影响幼儿的学习,进而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甚至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有的老师虽然认为游戏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对游戏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而将游戏视为幼儿在园学习的一种调节剂;有的老师认为游戏虽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价值,但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才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语言游戏活动的开展出现上述问题与不足。
此外,幼教理念与经验的缺乏,使得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非科班老师在实施语言教育活动时顾此失彼、掌控失度。有的过多关注语言游戏活动的形式是否新颖、有趣,教学氛围是否热闹,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忽略了幼儿的心理特征、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忽略了语言游戏情境与语言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忽略了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如前例《从小爱祖国》,老师追求的是形式的花哨与活动气氛的热闹,却忽视了儿歌本身的内容与内涵,忽视了对幼儿爱国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导致整个活动热闹有余却体验、感受不足。
对幼儿而言,游戏就是学习,就是教育;游戏就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导活动[2]。所以,幼教工作者应加强对《纲要》、《幼儿语言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纲领文献、理论书籍的学习,进一步明确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正确理解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从而更新语言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同时重视实践经验的习得与积累,重视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优化,有效开展语言游戏活动。
在语言游戏中,有趣的游戏名称、幼儿熟悉和喜欢的角色、简单有趣的情节、形象生动的游戏材料等都会使幼儿对语言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交往的愿望,提高其动脑、动嘴、动手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入游戏因素,势必会使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使语言教学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语言发展需要来确定游戏的目标、内容以及开展游戏的步骤、方法。语言游戏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幼儿进行听说练习,以培养幼儿的有意识倾听、评析性倾听、欣赏性倾听能力,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善于倾听的技能[3],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这就说明语言游戏活动的开展应充分体现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前例《请进来》把预设的语言游戏活动开展成为常识活动,就说明教师对该游戏活动的目标不明确,以至于出现了形似神不似等问题,给语言教育活动戴了一顶游戏的帽子。另一方面,语言游戏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语音、语汇、语句表达以及阅读、识字、书写等多方面;语言游戏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集体、小组或个别,可以在室外或室内进行,那么,具体在开展某一语言游戏活动时,其游戏的内容、组织的形式都应根据该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来选择、确定,而不是随意地盲目确定。其次,语言游戏情节的设置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需要。语言游戏情节可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题材,如“找朋友”“逛公园”等,也可以各种动物的活动为题材,如“小鲤鱼跳龙门”“小鸟找食”等,还可以成人的各种生活为题材,如“开商店”“我是广播员”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聆听欣赏、复述和创编故事、趣味汉字、自主阅读、合作游戏等环节对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主动阅读能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3]。这种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语言游戏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三,语言游戏情境的创设应巧妙、适宜。教师在组织语言游戏时,要根据语言游戏的目标、内容以及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和认知程度努力创设巧妙的、适宜的、生动有趣的氛围和情境,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热情。诸如用实物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情境之中;用语言创设情境,以唤起幼儿的记忆,调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进入角色;用动作表演创设情境,让幼儿想象游戏中的角色,想象游戏的内容和进行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愿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等。总之,老师既可用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或悬念的语言来组织游戏,也可借助实物、头饰、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来刺激幼儿的感官,调动幼儿进行语言游戏的兴趣。如某城区幼儿园一老师的语言游戏活动《改错》的开场白:“今天早上,我吃完汤,喝完饭,出门看见太阳落山了。”老师的话未说完,教室里已满是幼儿的说话声、笑声,见此情景,老师趁机提问:“你们为什么笑?我什么地方说错了?应该怎样说?”可见,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巧妙地将幼儿带入到“改错”的游戏中来。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游戏的形式与时间。游戏形式老套,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形式过于花哨,极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游戏时间仓促,幼儿难以真正投入和享受游戏的快乐,游戏的作用也就会大大降低;时间过长,沉浸在游戏中的幼儿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教育活动中,导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幼儿在进行语言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听懂教师的要求,明了游戏的规则;需要理解同伴的语言和动作,明白游戏情景中传达的各种信息;需要想像和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按照规则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等。这就说明,幼儿在语言游戏过程中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并得到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多元锻炼。所以,在活动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给幼儿充足的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幼儿作为游戏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恰当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比如借助幼儿熟悉、喜爱的生活素材资源,让幼儿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发现,从而创建轻松、欢愉、自主的游戏环境,增强语言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愉悦性,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某公办幼儿园一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果园》时,就创设了角色游戏、体验游戏“水果店”,让幼儿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自主进行语言交流与互动,在询问水果的价格、购买的数量中,在介绍水果的品名、味道中,幼儿既学会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数量词的运用,又认识了部分水果的特性,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尽管倡导在语言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权,但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游戏活动开始前,老师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为幼儿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并和部分能力强的幼儿一起做示范游戏,或请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尝试游戏,再逐步过渡到请全体幼儿参与游戏,但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对游戏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首先,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对语言游戏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指导。其次,老师的指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重视个体差异;既要照顾全体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水平,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语言运用情况,了解其语言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适当指导。同时注意不管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有无突出的表现,也不管其语言发展是快是慢,都应给幼儿以肯定、鼓励、支持和信任,以促使幼儿不断进步。
游戏后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语言游戏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分享、感受游戏成功的喜悦,可以给幼儿提出希望和建议,激发幼儿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水平的愿望,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自评、互评可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确保语言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老师就应更新语言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根据语言教育的目标、语言游戏活动的特点与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语言游戏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巧妙创设游戏活动情境、适宜调度活动氛围、合理掌控活动时间,并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欢快、愉悦、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热情与自主学习语言的愿望,从而实现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姜晓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 兢.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白 燕.浅析学前语言游戏教学的有效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