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雨
智能手环,这个前几年对于多数人来说闻所未闻的小东西,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让其已经成为与手机、电脑可以相提并论的新兴产业。相信对于多数人来说,关注或使用智能无非就是两大类人群: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并指导健康生活的人,和像笔者这样喜欢各种新鲜数码产品、爱折腾的人。无论是早期的Fitbit One、Jawbone Up还是近期的Garm in Vivofit,或是即将推出的Gear Fit。越来越多的厂商都开始加入到智能穿戴这条产业链中。
但是,对于人们需要7×24小时佩戴的智能手环来说,除了计步和追踪睡眠两大基本功能之外,还需要通过哪些设计才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呢?本篇文章将通过早期的Fitbit Flex和近期的Garm in Vivofit这两款比较有代表性产品的各方面对比,从最基本的计步及睡眠追踪,到操作体验、细节设计等众多功能,依次来解读智能手环的那些设计。
其实智能穿戴这个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推出的,早在明朝,就已经有了一种可让人佩戴在手指上,方便计算的珠算戒指。虽然对使用者的视力和手指的稳准性有极高的要求,但是不难看出,早在古代,智能穿戴的概念就已经被一些人提出了。
现如今,随着处理器不断的低功耗及高精度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让以往只处于概念阶段的智能穿戴电子产品已经能够被制造出来。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Google Glass,不过,相比发布两年后仍然“一镜难求”的现状来说,更加亲民的智能手环则成为不少人的首选,2011年的Jowbone Up虽然让不少人切身体验到了智能手环的新鲜感,但是开售仅一个月之后,就不得不遭遇了退款及下架的尴尬局面。那么智能手环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或者说需要哪些设计才能够为我们带来最佳的使用体验呢?
可以说计步和睡眠质量追踪已经是当下所有智能手环最基本的功能了,这2个最基本的数据都是依靠手环中的智能传感器和闪存芯片来测量并记录的。而消耗热量、行走距离、睡眠质量等其他数据均是以这2个数据为基本值,加入用户身高、体重、年龄等数值通过软件计算得出的。不过,以现如今使用运动传感器的方案来说,在计步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然而,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在计步的算法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同,以笔者通过Fitbit Flex和Garm in Vivofit这两款手环的亲自对比发现,相比Fitbit Flex来说,Garm in Vivofit在步数的误差控制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可以看出,虽然将2个手环全部戴在一只手腕上,一天下来,仍然会得出2个不同的数据,毕竟戴在手腕上的手环会根据我们手臂的摆动频率,以及身体的垂直惯性等动作来计算真实步数,所以即使是非步行状态下,有时候手环也会将步数进行累加。这样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每天记录的步数大于实际数值的情况。
所以对于手环来说,内置传感器对动作的侦测和软件的算法是提升计步精准度最大的前提。通过以上的测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累计步数值越小的手环则在计步上有着更高的准确度,所记录的步数与真实行走步数更加贴近。
当然,除了计步之外,睡眠追踪也是智能手环的一大基本功能,不过对于每天需要手动开启关闭睡眠追踪功能的手环来说,Garm in Vivofit支持自动、手动2种睡眠追踪的模式设计则是相当人性化了,毕竟我们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忘记开启或关闭睡眠追踪而出现数据断档的情况。
续航时间短已经是目前多数便携数码产品的通病,碍于锂电池技术发展缓慢的限制,让目前电池容量和其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导致许多设备都需要消费者不定期的频繁充电。然而对于人们需要7×24小时连续佩戴在身上的智能手环来说,在何时充电才能避免数据断档,是每个用户都需要仔细计算的。
相比那些智能大屏手机而言,Fitbit官方声称Flex 7-10天的续航已经非常难得了,毕竟在如此小巧的机身内部,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电池空间。然而像笔者这种经常健忘的人,经常会忘记最后一次给Flex充电的时间,好在电量不足时,Fitbit会自动给你发一封低电量警告的邮件,以提醒你尽快给它充电。
再来看看内部使用2节纽扣电池、号称待机时间长达一年的Vivofit,在买回来之后,我们只需将其戴在手腕上就行了,完全不必再为什么时候充的电,什么时候该充电而操心。所以,笔者认为,像Vivofit这种用户可自行更换、使用一次性纽扣电池作为供电方案的智能手环来说,无论是在产品的使用寿命,还是更换电池的成本、难易度、甚至待机时间上,都是目前智能手环最佳的解决方案。毕竟谁都不想花钱买一个只能用2年就必须扔掉的产品。
目前来看,智能手环仍然无法摆脱对末端硬件和软件的依赖,毕竟在收集大量数据之后,我们还需要与手环相应的APP进行数据同步,才能够实现永久的记录和分析功能。所以,智能手环与手机或者电脑的同步方式是否足够方便,也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一大因素。
相信用过Jowbone UP手环的人们都会感觉,在同步方式上,会比使用无线同步的Fitbit麻烦不少,每次同步都需要将手环末端的保护盖取下,再将插头连接到手机上,这样每天多次的插拔必然会给硬件带来一定的损坏。所以相比这种传统的有线同步来说,智能手环的无线同步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Garm in Vivofit除了支持与手机端的蓝牙连接之外,还可以支持ANT+设备,比如心率带,在这点上Vivofit很好的继承了Garm in户外运动类产品的理念,除了步行之外,即使是跑步、骑行等其他运动也能够让你方便的了解到自己当前的心率,来更好的控制运动量级。
与智能手环的功能相比,其材料和造型设计同样非常重要,使用材料舒适,并且造型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智能手环,才不至于在长时间佩戴下出现不适感。目前多数智能手环的材料均为医用级的橡胶材质,其他一些手环还会使用少量的ABS工程塑料或金属材质。
但由于每个人对舒适度的要求不同,并且少数人还会对一些金属材质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当下不少厂商在手环上使用了非金属材质的设计,以便最大限度的减少那些对金属过敏人群出现的不适。最近Fitbit Force就因为手环背部存在少量金属材质,在国内外极少数消费者身上出现了过敏反应。
除了材质上的设计之外,智能手环本身的造型设计也能够影响到使用者佩戴的舒适感。以笔者自己的Flex为例,由于使用了平直的机身设计,导致腕带底部与皮肤接触面并不是特别舒适。腕带太松的话,容易出现在手腕上打转的情况,而太紧则会在皮肤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相比Fitbit Flex无法让人满意的舒适度,Garm in Vivofit、Jowbone UP、N ike Fuelband在这方面则有着更好的表现,整个手环内侧均为弧形设计,在佩戴时能够更好的贴合使用者的手腕,这种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符合人体工程学产品在佩戴舒适度上的一定优势。
只有加入了提醒功能,我们才能更加直观的通过手环来了解到当前目标的完成状态或进度。比如已经走了多少步、离当日目标还差多远等等。不管是用LED还是屏幕,或者是震动,都要比我们掏出手机在APP端上查看来的方便。
目前多数智能手环虽然都具备基本的提示功能,但是在我们需要查看状态时,还需要另外一只手对手环进行操作,才会激活上面的显示屏或LED灯。虽然这种平常处于关闭状态下屏幕会延长一定的续航时间,但对于一些懒人来说,那种与手表相同的抬手即看效果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相比OLED和彩色屏幕来说,耗电更低的液晶屏幕仍然是当下智能手环最佳的选择,既可以显示较大的尺寸,也不会为了节省电力而自动关闭,这种常亮的屏幕才能够真正做到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当前的各种信息。当然,在显示页面切换时,我们仍然需要按一下旁边的按键,但是相比于其他手环来说,常亮屏幕的设计还是比较方便的。
智能手环自身的功能再强大,也需要末端的软件一起使用才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当下智能手环都需要在收集数据之后,上传到相应APP或电脑端的软件,才能够更加简单直观的对我们的步数、睡眠质量等进行分析。所以智能手环的配套软件设计好坏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无论是哪种智能手环,在手机APP端的展示页面内信息基本相同,都包括步数、目标、里程、卡路里以及睡眠记录等基本信息。而用户想要获得更加丰富详细的数据分析,则还是需要使用电脑端来进行查看。
除此之外,相对于国内用户来说,Fitbit还为用户提供了每日饮水量监测、热量摄入监测和体重监测三大功能,不过想要实现这两个功能需要手工输入相应的数值,并且网站上提供的一些信息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并不太适用。并且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专业版的数据分析功能,当然,想要使用专业版软件的话,还需要我们花费49.99美元进行购买。
总之,对于智能手环相应的软件来说,不同品牌的软件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功能的选择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而对于笔者这种比较偏向运动的人来说,则更加偏向于Garm in Connect,因为除了手环之外,Garm in Connect还支持其他的Garm in户外运动设备,无论是骑行码表、跑步手表,还是运动摄像机,所有收集的信息全部汇总到这一款软件之中,这种更加多元化的云端解决方案能够大幅减少使用多个软件的麻烦。
在目前众多智能手环当中,挑选出一款适合自己实际需要,并且有着不错使用体验的手环,对于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笔者个人大胆的认为,准确度、续航时间、同步方式、舒适度、提示功能以及配套软件都是考量当下众多智能手环优劣的几大标准。当然,只有在满足做工精细、质量可靠的大前提上,我们才需要这样去判断一款产品的好坏。而产品外观等设计是非常主观的,毕竟每个人的审美需求都不相同,所以产品外观设计并不在本文叙述的范围内。
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但是只能手环目前在功能上仍然在不断的发展着,从早期单调的外观到现如今丰富的可替换腕带设计、单纯的计步到更多的数据采集,甚至心率监测,都不断的朝着多元化以及更精准的大方向发展着。
分析数据显示,仅2013年底,就有大约49家智能穿戴设备公司获得了5亿美元的投资。虽然目前整个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被许多人所看好,但是在排除掉产品自身续航时间短的因素之外,仅人们对智能穿戴设备最基本的舒适度和易用性等需求上,智能穿戴设备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综上所述,目前制约智能手环发展最大的因素,仍然是待机时间,只有让人们不再需要频繁的为产品进行充电,才能够在功能上有着更大的飞跃。不过,好在目前有些厂商已经推出了使用非锂电供电方案的产品,比如号称可待机一年的Garm in Vivofit,仅在待机时间上,就与其他产品有着绝对的优势。
除了待机时间之外,笔者个人认为智能手环在硬件上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产品的做工用料还是其他功能设计,都会影响到用户的最终使用体验。所以,即使是概念超前的智能手环,只要其使用体验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那么最终也是一款失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