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质量·责任:区域高等教育及其现代化
——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会议综述

2014-03-29 22:51刘丽建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博士生现代化区域

刘丽建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2013年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宁波市教育局承办、宁波大学协办的“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宁波召开,其附设的博士生分论坛也同时进行。此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为“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博士生分论坛议题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与会博士生们围绕着区域高等教育如何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现代化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博士生分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来自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学的61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97篇。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下,区域高等教育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竞争大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的研究价值不断凸显。“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作为本次博士生分论坛的两大议题之一,受到博士生们的广泛关注。围绕着如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会博士生们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职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战略方向的选择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区域高等教育远期目标的实现和近期发展策略的选择。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祁晓认为,由于区域高等教育具有发展相对独立性、服务相对开放性、功能不完整性等基本属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首先注重其内在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在实现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再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外在价值的实现。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同一时期内,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院校之间以及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之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侧重,同时应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和结构的“大而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徐永认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目前非均衡发展的局面并非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而是基于“国家意志”的强势介入,主要通过“国家行动”实现的。今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弱化“国家行动”的力量,有效引入基于能力原则、公平原则的市场机制,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竞争机制。同时,要理顺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区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蒋华林和张继龙一致认为,今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路径上,蒋华林认为打破区域分割并不是单纯地强调“合作”和“统筹”,去实现对各方有益的目标,而是期待不同区域之间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互补多赢、共同发展。张继龙则认为,应该加强政府组织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作用。他以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WICHE)领导下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情况为例,建议我国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机制的建设和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同时要加大政府的资源保障力度。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在明晰了区域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之后,还要逐步解决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内部众多的现实发展问题,如高校定位、学科专业的调整、就业等,都是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改善的重要问题。在高校定位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马星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要认清自身特点,以地方服务为功能定位,进而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三方互动”为原则的地方服务的实现路径。在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上,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刘丽建认为,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该紧紧围绕着区域的资源禀赋、行业特色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她通过对福建省的资源禀赋、特色行业以及人才需求信息的分析,提出了福建省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增设冶金工程类、核电类、船舶类等专业的调整建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李东航则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区域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加强人才预测工作,同时建立由企业、行业、高校三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评估的全过程。

在区域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南京大学的博士生钱小龙和汪霞介绍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加拿大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经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深入分析了基本就业技能的要素组成后,要求辖区内所有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中都要融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并根据相关的考核让学生获得不同水平的证书,初步构建了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和认证标准。这一经验对于主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翁秋怡对高职毕业生内部就业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她通过对2011年所做的4 800余份高校毕业生调查问卷的分析后得出结论: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高职毕业生的学业表现对就业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在就业的地区差异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程飞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地级市就业和在县级市就业的毕业生选择非正式求职途径会显著地增加收入,在省会或直辖市就业时,研究生使用非正式途径起薪更低。在如何正确看待就业难的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吴明忠认为,国民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校毕业生需求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部门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有限。因此,科学发展高等教育需要考虑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

(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省级政府在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杨聚鹏认为,在中国地方大学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扮演管理者、采购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应该采取间接性和引导性的管理措施,作为购买者应该采取完全购买和不完全购买相结合的措施,作为促进者应该采取减少交易费用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措施。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程伟力则从法律的角度将我国大学与政府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进而提出我国政府应调整和丰富行政管理的方式,从单一的行政强制性手段逐步转向综合多维的选择性手段,尽可能多地依法实施一些权力色彩较淡的指导性行政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李瑾同学则十分强调政府政策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他通过全面分析工程教育的政策演变后得出:正是由于工程教育政策实现了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并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权等,才有如今多样化的工程教育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继续改革需要进一步调整,需要优化的政策引导。

在国际经验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游蠡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后提出:美国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在美国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实际作用,而这种作用不是一种直接的区域规划,更多的是在尽可能保障大学自主权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调控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州政府还往往扮演着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中间人角色,通过政策上的扶持,为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是此次博士生分论坛的另一个主要议题。因此,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等问题成为本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的关系,与会博士生们一致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将会为区域现代化建设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智力支撑,而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区域现代化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厦门大学的博士生李家新从区域现代化的特性角度讨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现代化既包括政治方面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也包括经济方面的工业化、专业化和文化方面的理性化、平等化等。因此,区域现代化更需要能够承载区域经济、文化等诸项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通过具有创新性的劳动推动区域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郭银提出,我国高校在服务当地的过程中,应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前提和基础,为当地培养人才,做好产学研合作。另外,高校可以各地新建的高教园区为契机,协调与周围社区的关系,积极探索为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蒋华林认为,要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区域高等教育必须打破相互之间“块块分割”的现象,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厦门大学的博士生李家新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特征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中的特定职业高度对接,是推动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以促进区域现代化建设。另外,针对目前专业学位教育过度集中的现状,他提出应大力发展地方、区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博士生牛梦虎认为应该加强高校的技术转让,在如何提高高校的技术转让问题上,他提出应该提高高校人均科技经费投入和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同时增强区域内外科研人员的流动与合作。

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互动的国际经验方面,厦门大学的李玲玲博士重点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与地方经济的互动方式。她认为,美国的企业不仅参与合作而且参与办学,同时社区学院的技术课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整合到高中课程中。此外,美国还非常善于利用各式各样的社区物质资源。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韩梦洁则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演变历程的梳理后认为,市场调节机制在美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对美国高校的企业精神与服务理念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她建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市场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现代化建设。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本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因此,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此次博士生分论坛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王顶明认为MOOC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的课程质量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能够覆盖难以想象的众多学习者数量。此外,它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MOOC在课程的组织方式上强调“翻转课堂”,即课外时间“翻转”为让学生在线或线下自学;课堂内“翻转”为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或进行答疑,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此,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甘忠伟认为,传统课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在数字化时代应该推行混合式学习,传统的课堂学习与e-Learning融合。他还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李晶从制度层面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体到我国,应该坚持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理念,探索类似“董事会”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新的校长遴选制度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厦门大学的博士生陈涛认为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分析欧洲学分互换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后提出: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应该推进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单位,有阶段、分层次地实行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在一体化区域内推进学分互认试验。另外,应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完整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制度。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买雪燕通过对甘肃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后提出:建设符合西北整体特点和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专业是实现甘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此次博士生论坛上,学术讨论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们提问踊跃,不时有激烈的观点碰撞。继博士生小组报告之后,本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还举办了“博士生导师报告会”和“2013年度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代表发言会。在博士生导师报告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阎光才教授分别做了大会报告。张应强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此,我国高校应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应倡导学术自由并建立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体系。阎光才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中偏见无所不在,偏见是突破规范和创建新规范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认准偏见就是认同民主。因此,他认为做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不要自信满满、人云亦云,要保持谦逊。在随后的“2013年度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代表发言会上,五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厦门大学的杨院、北京大学的秦琳和杨光钦、南京大学的王一军、华中科技大学的赵永辉博士分别根据博士论文内容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附设子论坛的博士生分论坛,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博士生与知名专家学者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此次博士生分论坛在举办方的精心组织下,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博士生现代化区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割区域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