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本体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高校服务并传播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为高校提供精神食粮[1]。可以说,学校文化是浓缩了的地域文化,高校的文化必定具有地域文化的影子,高校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地域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高校的文化才不会失去发展的灵魂。本文期望通过对湖南高校大学文化的湖湘性格的研究,为湖南高校发扬地域文化精神,强化大学文化建设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学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群体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系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大学以传承、传播、研究高深学问为本能,以包容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动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塑造出自己稳定的文化品格,其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上,并通过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体现出来[2]。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价值判断和规范体系,即大学精神。大学的使命使大学精神具有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等基本的特点,但不同大学的办学历史及办学理念不同,大学精神也具有不同特点,比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著称。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经久不衰的根本。
大学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其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还是要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大学通过批判、吸收和融合所处环境的文化来促进大学自身文化的发展,并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所处时代中人类社会的组织、群体、个人在主客体的相关活动中所产生的非大学内部的文化,包括时代文化、国家政治文化、民族文化等,对大学文化的影响最大。每一所大学都处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内,而每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3]。它是由地域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地域传统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区域(地域)文化性格是指世世代代生活在特定文化区域中的人们在区域(地域)文化的熏染中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4]。地域文化性格是地域典型事物的外化,是区域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模式的表现,是区域内部独有的精神意识氛围。大学受地域文化影响是很明显的,如美国大学表现出美利坚文化性格,英国大学表现出英伦文化性格,中国大学表现出中国文化性格。在中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大的国度内,不同区域的政治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等都具有较大差异,并各有其文化性格。因此,不同区域内的大学文化受到所处区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性格。如北京高校大学文化就表现出明显的都城文化性格,上海高校表现出海派文化性格,山东大学表现出齐鲁文化性格,广东嘉应学院表现出客家文化性格等[5]。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中不断地演变、重构的过程中,湖湘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区域性特质。在湖湘文化成型之前,湖湘大地就已经出现了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与以方国为基础的南楚文化。苗蛮文化与南下的中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楚文化,本地的楚文化遗存与中原的儒家文化进一步相结合产生了湖湘文化。宋代,湖湘之地先后出现了周敦颐、王船山等理学大家,以理学为核心的古湖湘文化得以形成并崛起。同时,楚文化中对宇宙天地的求索精神,苗蛮文化中的生命意志与信念执着等特质和要素也渗透到重新建构起来的湖湘文化中。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地处内陆的湖湘文化再次崛起,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成为全国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曾国藩、魏源、谭翤同、黄兴、毛泽东等近代湖湘文化名人继承了古代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探求宇宙的原道精神、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性格特质,挺立在中华文化转型发展的时代前沿,力图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下,重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近代型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6]的优秀精神传统和文化性格得到广泛认同。“革命与好斗、开放与保守、大气与狭隘、特立独行与唯意志论”[7]等湖湘性格的二重性也被人们所认识。
湖南高校大学文化性格与湖湘文化性格有许多共同之处。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有一种明显的连续性;而大学文化也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品格,大学传承、传授、研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学自治”是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但是大学的命运从来都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在国家、民族振兴中责无旁贷,这也与湖湘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性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十分一致。湖湘文化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特立独行、敢为人先、通变求新的性格,也与大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价值追求以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相吻合。大学文化性格与湖湘文化性格的共振,有力地促进了湖南高校大学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湖南大学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作为校训,“实事求是”是“敢为人先”的前提和基础,“敢为人先”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教育传统和治学传统。千百年来,湖湘文化奉行的“务实”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之中。“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湖南大学对优秀传统的发扬和敢于竞争、敢于创新的精神[8]。
湖湘文化的一些独特个性也被湖南高校吸收,为湖南高校的大学文化性格打上深刻的湖湘烙印。湖湘文化浸润着理学精神,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强调治学和践履相结合,非常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9]。政治上以匡时救世为宗旨,主张关心社会时势,讲求实际;在实践上主张面对现实,以改革的措施大力革除社会弊端;在学术上,反对高谈义理、脱离实际的腐朽之风。湖湘文化这种经世致用的性格也渗入到湖南高校的大学文化中,成为湖南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理念。985高校中南大学就将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作为其校训,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强调“中南人”不仅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做到“学用结合”。从校训体现了中南大学文化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不断继承和发展,引导中南学子将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实际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具有显著的湖湘特色[10]。
不可回避的是,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大学文化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湖湘文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也不自觉地影响到湖南高校大学文化的性格。如,湖湘文化重政治、轻民生的特质造成湖南一些高校行政化严重、高校内部内斗不断,导致不少人才外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风造成湖南高校中急功近利、理论构建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师”级人才偏少;湖南人易走极端、保守与激进并存以及唯意志论的特点造成湖南高校文化有时走入封闭和狭隘,导致盲目自大、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情形出现。
发源于湖南长沙城南湘江之畔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湖南一师)素有“湖湘文化的演练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师范教育的摇篮”以及“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11]。在湖南一师早期、中师时期和大学时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湖南一师在文化和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湖湘文化、革命精神和师范品位”的传统和特色,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价值追求等大学文化的灵魂及其表征上都显现出鲜明的湖湘性格。
湖南一师的前身城南书院由湖湘学派的领军人物张栻创办,并盛极一时,城南书院成为湖湘文脉渊源、文化之渊薮,湖南昔贤过化之地。张栻在城南书院的八年教育实践和“知行互发”的教育理念到后来藏修于城南书院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求真笃实”学风积淀了城南书院的教育圭臬,为早期师范教育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2]。徐特立、杨昌济、孔昭绶、周世钊和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等大批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任教或就读于湖南一师,特别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职业革命家,由非凡的师范生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再到杰出的革命家的转变[13]。湖南一师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其在办学中“从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采取‘拿来主义’,坚持中学西学并用;坚持德智体美并重,以培养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理论与实践并举,使学生在交替变换的职业中能得心应手;对教师经师人师并兼,要求教师德才兼备,言传身教”[14]等办学理念和思想密不可分,而这些理念和思想的产生和坚持又与学校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师时期的湖南一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较强的全面育人内涵;重视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毕业生教学技能全面扎实;重视与小学的沟通与联系,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学校有严明的制度和纪律,有浓郁鲜明的师范校园文化[15]。培养学生“热爱教育、善于教学、素质全面”成为湖南一师文化的价值追求。湖南一师作为湖南省最有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了毕业生近5万人,他们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骨干和中坚,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提高民族素质和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一师因是我国中师教育艺苑的一颗常青藤而享有盛誉,备受赞赏,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师教育传统。
进入21世纪后,湖南一师在八年之内实现了由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高校的快速跨越,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师范院校。2008年升本后,学校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巩固师范教育优势,打造小学教师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健康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学校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城南书院人才集散的聚集效应以及湖南一师优良的师范教育和革命传统为湖南一师的人才培养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也为湖南一师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教育事业刻上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
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造就民族英才,是湖南一师人矢志不渝的百年坚守[16]。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在坚守中不断改革创新,将优良的教育传统发扬光大的精神是湖南一师大学文化的湖湘性格最突出的体现。湖湘文化重视教育、磨血育人的精神,为湖南一师大学文化打上重教兴学的特征。湖南一师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延请大批知名学者任教,实行免费教育,招收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并一直将此做法延续至今,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湖湘文化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性格,为湖南一师大学文化打上民本主义的印记。“朱张会讲”形成的闽学与湖湘学派之间的交流,张栻在办学目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等都为湖南一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吸收西方教育中的长处,采用民本主义的教育方针,主张面向小学等,并不断进行改革,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湖南一师文化吸收了湖湘文化中的民主思想,积极开展民主改革和民主化管理,提倡学术民主,各种社团林立,学术研究之风蔚然,有利于学生发展爱好特长,实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湖湘文化的主旋律,为湖南一师大学文化打上耀眼的红色印记。湖南一师早期在其《教养学生之要旨》中就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爱国家”,并培养出大批坚定的革命者和爱国者,并一直延续至今。湖南一师的教育一直提倡“经世致用、力主躬行”,开设的课程中就有手工科、体操科,还组织劳动会,主张农工商实习与教育实习并重,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17]。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变通求新的特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南一师人为革命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前进。21世纪,湖南一师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小学教师定向培养” “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公费教育”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等专项计划,为湖南农村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小学教师。湖南一师培养的大批革命人才和教育人才,在为湖南乃至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作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湖湘文化。
红色文化是湖南一师大学校园文化的突出特色[18]。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湖南一师充分利用“主席母校” “百年名校”的影响力以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优势,明确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校区硬件建设上,校内所有的道路、楼馆等全部采用湖南一师杰出校友的名字命名,如教学区分别命名为润之园、润寰园、玉衡园、特立园、怀中园、鹤鸣园;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弼时路、维汉路、克强路、天华路等。学校重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坚持以“红色”为主题,全力打造“红色品牌”。如“红色之旅”——参观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激励新生志存高远,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红色影视赏析”——观看《恰同学少年》《名师名校》《红色一师》等影片,让学生全面接受校史教育和红色教育;“红色经典诵读”——诵读革命伟人、历史名人的名作,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红歌演唱”——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以“唱经典红歌,建和谐一师”为主题的红歌会,增进师生爱国、爱党热情;“红色社团活动”——成立红色学坛、学习毛泽东协会、一师青年协会、国学会等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红色文化建设。学校还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研究,尤其是青年毛泽东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出版发表了一系列红色专著和论文。湖南一师红色文化的这一特色的形成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化传统分不开,是湖南一师大学文化湖湘性格的又一突出体现。
校训、校风、校歌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特质”的概括和浓缩。湖南一师校训、校风和校歌所体现的湖湘文化性格,也反映了湖南一师大学文化的湖湘性格。
湖南一师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是毛主席特意为母校题写的,它是毛泽东同志对一师全体师生的谆谆垂教,也是湖南一师多年办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19]。校训鼓励青少年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养成健全的人格,反映了“先学会做人,而后做事”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这与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之初的“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的高远志向,居学则要“心忧天下”,用世则要“康济时艰”的要求[20];与民主革命时期湖南一师的青年才俊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铸就光辉灿烂的一生的伟大壮举;与和平年代湖南一师努力培养思想政治优良、专业基础牢固、道德品质高尚、个性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的坚持与奉献一脉相承。此外,校训鼓励将民本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鼓励教育对象不断向人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告诉一师人读书不能光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要向社会学习,向工农学习,以人民为师。这既是对传统“知行互发”理念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论的创造,并在湖南一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湖南一师校训蕴含的道德追求、哲学思考和治学之道无不显示着忧国忧民、经世致用、变通求新、兼容并蓄的湖湘性格。
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曾在湖南一师任教的徐特立先生所题,这是他全部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总的指导思想,是他一贯倡导的作风,也是湖南一师一直在发扬的良好校风。所谓“实事求是”,即必须“反映地方教育现实问题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必须与实际相联系,而不是不可实行的高谈空论”。所谓“不自以为是”,就是不能“一切从主观出发,不易接受批评,缺乏反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不但要求人们要“实事求是”,而且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性格,其深刻涵义让人回味。
湖南第一师范校歌歌词为“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歌词“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说明了湖南第一师范的湖湘地理位置;“人可铸,金可熔”反映了学院教育塑人的理念;“丽泽绍高风”说明湖南一师通过“互动”“探究”学问,学风可谓高矣,历史巨子藏修于此,高风可谓长矣;“多才自昔夸熊封”乃盛赞楚地人才奇多之意;“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反映了通过努力奋斗,必成雄才大略。短短40个字,将湖南一师“传道授业、学术自由、探索创新、追求真理”的大学文化性格以及特立独行、兼容并蓄、艰苦奋斗、充满自信的湖湘文化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湖南高校应充分认识其大学文化具有的湖湘性格,从湖湘文化的忧国忧民、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实事求是、变通求新中寻找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方法、目标方向,以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高度自觉。其他地域的高校也可以从当地地域文化中寻求大学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方法,实现大学文化和区域文化建设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张熙.学校文化的地域性格——兼析北京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地域性格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2 (8):7-11.
[2] 谭志松.大学的文化性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97-101.
[3]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4):63-66.
[4] 阎耀军.论区域文化性格概念[J].理论与现代化,2002 (3):58-61.
[5] 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6] 朱汉民.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0 (1):2-4.
[7] 刘云波.论湖湘性格的二重性[J].船山学刊,2007 (3):25-28.
[8] 何祖健.湖南大学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 (4):18-19,24.
[9] 户华为.湖湘文化及其特征与历史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84-88.
[10] 王明东.“经世致用”——中南大学校训解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版,2007 (10):118-120.
[1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EB/OL].[2014-02-15].http://www.hnfnu.edu.cn/NewsList.aspx?bbid=110&nid=10850.
[12] 朱与墨,刘哲明,肖霄.张栻书院教育思想对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09 (3):48-52.
[13] 孙海林.毛泽东在湖南一师[J].学习月刊,2003 (12):48-49.
[14] 朱与墨,孙海林,葛意诚.湖南一师早期教育创新成功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9-14.
[15] 王建平,胡重光.中师教育传统的价值追寻与现实反思——以湖南一师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64-67.
[16] 彭小奇,肖湘愚.百年坚守铸辉煌——湖南一师建校110周年巡礼[N].湖南日报,2013-12-21(8).
[17] 黄小兵,唐去非.湖湘文化与湖南一师教育发展关系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版,2009 (2):70-72.
[18] 李茂平,刘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打造办学特色的思路与措施——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2):56-60.
[19] 冯铁山.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试析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训的文化内涵[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版,2007 (7):121-122.
[20] 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