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问题

2014-03-29 22:51胡守敏杨正强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研究型共生应用型

胡守敏,杨正强

(1.重庆文理学院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 重庆 永川 402160; 2.重庆文理学院 质量管理部发展规划科, 重庆 永川 40216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1]。其方法论和价值观日益拓展与深化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便是其中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复杂化、群落化与交叉化的高等院校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支劲旅勃然兴起,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认可。站在生态理论的视域,运用其观点与方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问题予以审视,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变革与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

一、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理论的观点繁多,与本文相关的观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生态位的观点:它强调任何生物在生物圈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而且只有在这一位置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配给,实现领域分明而消解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竞争,从而使之在生物群落中获得竞争性优势。胜汰性的观点:它强调两生物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环境大致相同时就会发生生存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现象。共生式的观点:它强调两生物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环境完全不同且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可能会形成相互的依赖、共存与嵌入关系,形成共同存在的范式。整体性的观点:它强调从系统的层面看,生态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存在、功能及其表达方式均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多元化的观点:它强调生态群落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元的、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多元的、复杂的、立体化的,正是这一特性才使生态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平衡。生态理论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其思维范式要求人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其原理与方法日益拓展与深化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且产生了不少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者也尝试把生态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G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这一概念,由此拉开教育生态研究的序幕,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在深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Bowers.C.AJ连续出版三本专著,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教育生态及相关理论给予探讨。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比西方国家要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吴鼎福199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教育生态学》,引起强烈反响;范国睿借鉴生态学系统、联系、共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较早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贺祖斌将生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基于生态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给予了生态理论的考察。这些研究使站在生态理论的视域审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问题变得相对容易而现实,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认识、拓宽思路,找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变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突破的问题

(一)过分的行政依赖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来看,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张力相当缺乏,政府对高校集权式管理的惯性让高校产生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政府集主办权、管理权、评价权于一体,高校相对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特色培育等方面,不少高校只需听命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只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这从根本上弱化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学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其本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变革思路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与社会、市场、生产等具有高度匹配性,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还存在较大落差。

(二)稀缺的教育资源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其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负荷,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有失水准、财务状况恶化风险增大、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就业供求失衡等使高等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多为传统的大专甚至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均具有应用学科少、实验设备少、实训场所少、应用师资少、投入经费少等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人财物力,举办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

(三)淡化的教育特色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作为其本质特征是应有之义。然而我国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正陷于“升格式” “扩展式”与“追赶式”的怪圈而难以自拔。在层次上:中专学校想升格为大专学校,专科院校想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门类上:单科院校想扩展为多科院校,多科院校想扩展为综合型大学。在类型上,教学为主型院校想追赶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想追赶研究为主型院校。高等院校在升格、扩展、追赶中,越来越失去自我特色,在办学定位上出现“钟摆现象”。尤其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本可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但却都办成了趋同化的大众化院校,丧失了发展机遇。

三、生态理论视野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产生诸多困惑,如果站在生态理论的视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问题予以审视,则能拓展视野和思路。

(一)在“生态位”中找准发展定位

所谓高校发展定位是一所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它包括确定高校的类型层次水平及发展方向等[2]。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如同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一所高校找到了自己合适的生态位,则可以获得合理的资源分配,能达到层级类别分明而减少同质高校的竞争,这样就能使高等教育呈现较为科学而合理的生态结构,成为生存竞争的潜在动力。当前,参考国际惯例,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即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按照这一归类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管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其办学的应然定位都应是教学为主型院校,其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在办学中找不到自己的“生态位”,一味与研究型高校展开同质竞争就有可能自取灭亡。

(二)在“多元化”中彰显办学特色

按照生态理论的观点,多元化是生态环境得以保持的先决条件,生态群落之间,由于多元化最后导致稳定性,没有多元化,就没有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没有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3]。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多样性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多样性最为主要的表现即为办学类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既要有研究型大学、更要有应用型大学。在我国,属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的数量只占普通高校的5%,它们继续承担着培养精英——研究型人才的任务。在数量上更多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因而诸多地方的、新建的、专业的高校切忌再盲目追随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之路,应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特色,进而在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彰显自己的特色。

(三)在“胜汰性”中培养竞争力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之间在竞争中最终取得生存机会且具有种群优势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生存的物种,均具有了相对的竞争力,这就是生态学中的胜汰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并优胜劣汰。在如同生态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高校的竞争也时刻没有停止,要想生存得更好,就必须提升竞争力。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业主要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性训练,以满足多数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研究型与技能型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4],这就充分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升格式”“扩展式”与“追赶式”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不在办学的层次、门类、类型上精准定位,就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这样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失去自己应有的“生态位”。

(四)在“共生式”中寻求发展

“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5]。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生态系统十分相似,生态系统内部的共生机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的共生机制可以认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系统内存在内在联系的企业单位、教育机构以及相关社会主体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机制。共生机制的本质是系统内主体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控制影响共生机制形成的相关因素,构成协调机制、选择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实现的亚机制。

(五)在“整体性”中整合资源

开放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开放性把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外界相连,构成了一个“生态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分,整合资源,发展壮大自己。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功案例看,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范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为突出的特征,更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坚实载体。一方面,通过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范式,就可以将政府机构、生产一线、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按照各自的职责、优势给予系统化组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 通过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范式,将有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及促进应用性科研技术共同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形式的运作。如同生态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态因子相协调,才能达到外部环境的平衡,实现质与量的转换。

四、余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生态系统,因而,从生态理论的视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予以探讨,意义深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要借助于多维度、多层级、多视域、多学科的研究。当前,生态理论是发展得比较完善、在各个领域应用得非常广泛的理论体系,将生态理论引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之中,以期能够用新的视域来审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当然,众所周知,生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现象,生态现象与人类现象相差甚远,二者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暗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不能背叛“人”——这一本质的属性,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6]。因而,生态理论的视域只能给研究者提供一种审视问题的思路,而不能在教育的操作层面上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0-83.

[3]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4] 王文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8-9.

[5] 王贵明.产业共生组织的运行机制与驱动因素[J].改革,2008(6):61-65.

[6] 陶西平.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8-11-17(2).

猜你喜欢
研究型共生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