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改革的哲学——读周其仁之《改革的逻辑》

2014-03-29 22:12胡岳岷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周其仁经济学学者

胡岳岷

(吉林财经大学a.《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b.公共管理学院,长春130117)

理解中国改革的哲学——读周其仁之《改革的逻辑》

胡岳岷a,b

(吉林财经大学a.《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b.公共管理学院,长春130117)

读书是要有选择的,但是,选择的原则因人而异。我的阅读选择往往将作者放在首位。我读《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这部著作,看中的就是它的作者周其仁先生。

在中国经济学者中,“懂得经济学真谛并能用以剖析现实的学者不多,兼具思辨力、洞察力和凌云健笔的学者更少见;具有全球视野又能持续关注本土现实的学者不多,不疏空、不褊狭的学者更少见,周其仁则是其中难得的佼佼者。”这是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对周其仁先生的评价。我非常认同胡舒立的评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周其仁先生的著作,我基本上都读过。虽然收入《改革的逻辑》这部著作中的绝大部分文章过去都读过,但是,今天作者将其结集出版,系统阅读,仍十分亲切。

这部著作收入作者有关改革的文章35篇,作者将其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中国做对了什么”、“重新界定产权之路”、“土地制度改革”、“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改革驱动的经济增长”和“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作者用自己的深入思考、理性分析,清晰地回答了人们对于改革的一系列困惑和疑问: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

厉以宁先生认为,周其仁是“一个独立思考并有真知灼见的年轻人”。他不仅有极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而且也是一个非常风趣、极富文采的学者,更主要的是,他总是能够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并且能够将其置于真实的经济学之中进行分析。你看他的那些文章题目你就想读下去,比如:“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中国还需要做什么?”“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货币无侥幸”、“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防止改革的半拉子工程”、“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和“接着石头过河”。一般地,人们习惯说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他偏偏说“接着石头过河”,将“摸”改为“接”,虽一字之差,却见解深邃。

著作中的《农民、市场与制度创新—包产到户后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改革》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创作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八年之后。像历史上许多重大的改革那样,包产到户在走过了八年历程之后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比它直接解决了的问题来得更为广泛而深刻,新问题为改革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改革任务。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这篇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当年,我就曾不止一次读过,今天读来仍十分震撼。我一直以为,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有两篇经典文献值得认真拜读,长期学习。其中一篇就是周其仁先生的这篇大作,另一篇就是著名理论经济学家林子力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上的《论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周其仁先生的这篇大作所论及的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学习研究这篇论文对问题的界定、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定稿日期:2013-12-15

《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一文创作于1993年初,公开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第3卷总第8期上。这篇论文,我极为欣赏,也经常作为范文讲给我的学生们。这篇论文曾被收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经济学—1994》一书中,并排在第一篇。在这本书中,张曙光先生在《前言: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中这样评价这篇文章,他指出,在国家干预产权交易问题上,集中了很多文章,“不仅对我国的改革进程作出了有效的解释,而且可以据之分析和预测进一步的变化。其中,周其仁的文章《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推进了诺斯等人开创的制度变迁理论。因为,诺斯只能作远距离的历史回顾,而周其仁的优势则是一种近距离的现实观察。”(张曙光.中国经济学—1994[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这篇文章的文字并不华丽、并不惊艳,然而,值得看重,越看越舒服,似有一种诗韵一样的悠然,读这篇文章是一种愉悦,它能够为认真阅读者打开一扇思考之门。

《科斯的中国影响力》一文,用很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将科斯经济学的精髓及其应用价值做了言简意赅的精确阐释,是一篇想了解、理解科斯不能不读、读之豁然开朗的美文。探讨增加农民收入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弄清楚农民收入是怎么一回事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毋庸置疑,周其仁是其中的佼佼者。《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是考察这一问题最有真知灼见的上乘之作。《接着石头过河》一文,向我们通俗讲述了中国改革的哲学。《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告诉我们为什么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也是别具匠心的。本书的第一部分为“中国做对了什么?”,第六部分为“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其实,这两组文章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而作者偏偏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并分别置于首尾两端。“中国做对了什么?”以“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为轴心而展开,是过去时,是中国改革这部历史长剧的序幕。以“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压轴,是进行时,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是一部尚未完成的历史长剧,更精彩的篇章还在后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就是中国改革的逻辑。

周其仁的文章要读,在中国学者中最博学的学者汪丁丁先生为这本书所作的跋也是一篇美文,不能不读。汪先生的跋套用马克思的命题: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他指出,这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上升”二字。今天的年轻人大多习以为常的是“从现实上升到理论”,很少想到怎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他尊重其仁,看重的就是其仁的那种“哪怕我熟悉千百种理论,我其实最关注的仍是与真实世界相关的理论。”其实,我之所以每遇周先生的论著必读,其道理就在这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改革就是物质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周其仁则认为,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指导”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就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也开启了中国经济增长之路。正是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才使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不过,他并没有完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认为,邓小平做的最对的就是解放思想,中国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中国需要继续做对的就是不断给改革开放注入动力的正能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黎贵才

作者简介:胡岳岷(1961-),吉林白城市人,经济学博士,《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府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3-11-20

猜你喜欢
周其仁经济学学者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简明经济学
周其仁:邓小平的哲学
学者介绍
经济学
周其仁 冷静的智者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