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之后,中国梦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国梦是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奋斗目标。围绕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梦的基本问题、实现路径等进行述评,旨在推动学界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历史渊源等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关于中国梦的基本问题,学界主要考察了它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内涵实质、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等。
中国梦思想源远流长,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儿女盼望着“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生息得以休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明君王希望居天下中心,万国来朝,成就“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当前学界主要从三种视角对中国梦的历史渊源进行研究。
1.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从大同梦到中国梦,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断追求民族复兴的“追梦史”。魏源、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康有为重申并发展了古已有之的“大同理想”,即大同梦。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为了实现强国之梦,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尝试在中国实现“宪政梦”。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的理想目标而奋斗。毛泽东的中国梦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中国梦。胡锦涛科学阐释了“和谐社会”的中国梦。[1]
2.中国古代文明的视角。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极其丰富的优秀文化和光荣传统。[2]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3]
3.现代化的视角。中国梦是现代化基础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首先开启了中国梦的探索之旅,其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层面,进而扩展到经济维度的西方现代化。中国梦蕴涵了毛泽东、邓小平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现实图景,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美好愿景和前瞻性奋斗目标。[4]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5000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统,是基于近代170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
中国梦不是空想、玄想,而是一种理想和目标。它的提出是立足于30年感天动地、凯歌高进与重大挫折交织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30年翻天覆地、充满首创精神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石仲泉从四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梦的实践基础,即坚持信仰宗旨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等。[5]也有论者指出:中国梦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6]可见,中国梦的提出是有特定的现实依据,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和问题而提出的。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要警惕和防止被“泛化、丑化、神化”等。学界有很多误解,譬如,中国梦就是中国的梦,中国梦要取代美国梦,中国梦是一种新乌托邦……中国梦是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7]还有人以“个人梦”来消解“国家梦”等。针对这些误解,学界进行了积极回应,即: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不是再造康乾盛世;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不是霸权梦;不是帝国梦;也不是宪政梦等。
学界关于中国梦含义的主要观点有: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8]二是国家、民族、个人“三位一体”说。中国梦从国家层面讲,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层面,即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人民层面,即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9]三是多维视角的探讨。中国梦可以从不同层面去多维解读。即经济富强中国梦;政治民主中国梦等。[10]四是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关系的角度。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其中,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11]
总之,中国梦是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归根到底是最广大人民的梦。
关于中国梦的特征,主要的观点:一是三种特点说。中国梦具有梦想目标的多维性、实现路径的保障性、价值取向的人本性。[12]二是四种特点说。中国梦具有广泛性、包容性、科学性和长远性。[13]三是八种特点说。中国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未来性、目标性……激励性。[14]
学界对中国梦特征的概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有些论者的认识偏离了中国梦的本义和真精神。对中国梦特征的概括,应该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为依据,可以把中国梦的特征概括为国家性、民族性、人民性。
关于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主要有四种视角。一是以历史主题和使命为视角。即中国梦的萌生时期(1840~1895)、中国梦的迅速展开时期(1895~1919)、中共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梦想时期(1919~1949);中国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方向、奠定富强基础时期(1949~1978);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展现光明前景时期(1978~)。[15]二是以不同群体的探索为视角。即洋务派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以及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16]三是以四次重大历史性飞跃为视角。即从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和改良到革命变革的飞跃(1840~1919)、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飞跃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19~1949)、从实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飞跃(1949~1978)、从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续高速发展的飞跃(1978~)。[2]四是以中共领导人的主要贡献和认识为视角。中共二大的探索、毛泽东的“两步走”、邓小平的“三步走”、江泽民的“小三步”、胡锦涛的“三化同步”、习近平阐述中国梦。[17]
中国梦昭示着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梦想,各个阶级对这一使命和梦想的探索应当成为划分中国梦的发展进程的依据。据此,可将中国梦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时期。三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时期。四是无产阶级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关于中国梦能否成为理论形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学界的争议很大。一是肯定说。即认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18]二是否定说。中国梦还不能成为一个理论形态。有的年轻学子将中国梦建构成像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的理论体系,是不可取的。原因是:中国梦这个称谓不是理论形态的称谓;以及构建新的理论形态,需要时间沉淀和实践检验,而不是理论概念的推演;同时,中国梦这个战略思想提出时间短,许多思想还没有展开。[19]
中国梦要想成为科学的理论,至少要在内涵上具有确定性,内容上应具有丰富性,在解释功能上应具有多样性。当前学界主要关注中国梦内涵的探讨,对其功能、运行机制等的研究有待深化。
关于中国梦的实现问题,学界主要考察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力量主体、运行机制等。
学界从多个视角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二是实干兴邦与中国梦的实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22]三是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与改革开放是紧密相连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3]四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24]五是群众路线与中国梦的实现。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25],或者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宝、根本工作路线、生命线等。六是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实现。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26]七是科学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须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坚持公平正义撑起中国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缩小贫富差距推动中国梦,加快机构改革打造中国梦。[27]八是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与中国梦的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28]九是党的领导与中国梦的实现。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29]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依据,注入了现实的个人发展目标、民族自信。[30]十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31-32]
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主体,学界主要观点有:中国共产党说、人民群众说、广大青年说、工人阶级说、人民社会说等。
一是中国共产党说。作为人民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33]二是人民群众说。中国梦的主体与力量所在就是中国人民,就是全体中华儿女。[23]三是广大青年说。依靠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34]四是工人阶级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发挥。[35]五是人民社会说。人民社会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基础和最大动力。[36]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利益融合机制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保障。[37]有论者论述了中国梦的实践运行机制,即中国梦提供了更为灵活、自洽的价值运行机制;为我们现有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操作机制;中国梦理论为中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更广阔的运行机制。[38]
学界对中国梦实现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亟待加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提供保障,为构建系统的中国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关于中国梦与“其他梦”的关联,学界主要考察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美国梦、欧洲梦、台湾梦、世界梦之间的联系。
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互相依存说。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梦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39]二是完全一致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与人民梦完全一致。[40]三是辩证统一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1]
学界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互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42]二是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差异表现在科学内涵、文化背景、根本价值、实现途径、实现目标、前景、产生影响等。[43]
学界的主要观点是:欧洲梦强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欧洲梦是欧洲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推行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国梦是中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行中国的价值体系。[44]可见,中国梦与欧洲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有论者指出:台湾梦是指“主权、安全、人权与赚钱”。虽然两岸梦与中国梦称谓不同,但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两岸应趁势共筑中华民族复兴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之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之梦。台湾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与中国梦不可分割。若将台湾梦与中国梦对立与割裂,视为“台独”之梦,则是危险之梦。[45]
中国梦是世界梦的一部分,与世界梦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是对世界的示范和引领,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向世界学习和借鉴。[23]可见,中国梦和世界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完全相通。
关于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学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是党群关系的视角。中国梦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46]二是执政党执政使命的角度。中国梦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深化了党的执政宗旨,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9]三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关联的视角。中国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47]四是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的时代高度。中国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一中成就个人梦想,为世界和谐发展与丰富多样注入新活力。[48]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梦是强国梦,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文明梦,体现了贵和尚中、海纳百川的精神;是幸福梦,体现了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共同期盼。[49]六是德育的角度。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一次普遍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次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次深入的群众路线教育;有助于培育国民的世界主义胸怀。[50]七是理论创新的视角。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拓展了新的思考视角;创造了新的内容素材;提供了新的意义承载。[51]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为凝聚全国人民力量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坐标,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力量。它以巨大的历史合力,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1]史为磊.“中国梦”的思想脉络和科学内涵[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
[2]荣开明.“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由来发展[J].学习导刊,2013,(5).
[3]王树荫.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4]赵吕生.中国梦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归宿[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4).
[5]石仲泉.“中国梦”的实践基础[J].人民论坛,2013,(6).
[6]陆卫明.“中国梦”解析:历史到现实[J].探索,2013,(4).
[7]王义桅.外界对“中国梦”的十大误解[N].环球时报,2013-04-16.
[8]贾建芳.“中国梦”的学理解读[J].中国国情国力,2013,(12).
[9]刘忠友.“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及其哲学意蕴[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2013,(4).
[10]熊若愚.中国梦的十个梦[N].学习时报,2013-04-08(3).
[11]陈晋.中国道路与“中国梦”[J].党的文献,2013,(2).
[12]姚巧华.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特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4).
[13]秦宣.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14]徐治彬.“中国梦”的八个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6).
[15]张可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长历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6]辛向阳.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17]万纪耀.党对中国梦的认识过程及启示[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18]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05-20(1).
[19]石仲泉.关于科学解读中国梦的若干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7).
[20]辛向阳.“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
[21]李旭华.“中国梦”:一个系统的实践进程[J].理论学刊,2013,(8).
[22]程美东.从理论体系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梦[N].学习时报,2013-05-27(8).
[23]陈胜.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
[24]邱敦红.关于中国梦的几点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3-06-26(1).
[25]董雅琪.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命线[J].唯实,2013,(8).
[26]刘卉.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N].检察日报,2013-05-27(3).
[27]郭楚.实现中国梦须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N].南方日报,2013-04-01(F2).
[28]张富文.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9).
[29]刘闻佳.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分析[N].企业导报,2013,(18).
[30]杨建毅.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中国梦[N].甘肃日报,2013-09-06(1).
[31]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N].光明日报,2013-04-06.
[32]韩雪冰.实现“中国梦”需要破除的三个误区[N].淮南日报,2013-07-31(3).
[33]曹亚雄.关于中国梦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3).
[34]聂启元.试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4).
[35]本刊编辑部.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J].中国工运,2013,(3).
[36]胡鞍钢.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J].学术前沿,2013,(7).
[37]姚桓.中国梦的实现:道路、理念与机制[J].新视野,2013,(4).
[38]孙熙国.中国梦的实践运行机制[N].学习时报,2013-05-27(8).
[39]李捷.正确看待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3-05-09.
[40]李德彬.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J].党史博采,2013,(8).
[41]郝晓芳.浅析“中国梦”的本质属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42]李小佳.中国梦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N].解放日报,2013-07-04(11).
[43]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党建,2013,(2).
[44]王超逸.“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之比较[J].中国集体经济,2013,(4).
[45]王建民.台湾梦与中国梦不可割裂[J].两岸关系,2013,(6).
[46]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47]张浩.深刻领会“中国梦”的重大意义[N].南方日报,2013-09-16(F2).
[48]许晓平.“中国梦”的时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3,(4).
[49]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精神[J].求是杂志,2013,(4).
[50]史小娟,邓谨,郭小莉.试论“中国梦”的德育价值[J].中国报业,2013,(4).
[51]黄相怀.“中国梦”理论创新[J].求是,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