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学习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研究

2014-03-29 19:08刘丽杰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4年2期

刘丽杰

(吉林师范大学,四平136000)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1]是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理念,体现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要求和人积极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思想。优质而快速的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信息丰富的数据库、高智能终端设备的陆续问世,构建了现实虚拟资源有序交织的泛在学习环境,实现了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所需知识信息的获取。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致力于为学习者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通过合适的方式提供合适的知识信息服务。

1 泛在学习的涵义及特征

1.1 泛在学习的涵义

泛在学习到目前还没有较权威和确切的定义。“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对泛在学习的历史描述。

从广义上讲,泛在学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不受时间、场所、内容和方式等传统可视物质限制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随时获得学习支持,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从狭义上讲,泛在学习是指在泛在计算技术平台或环境支持下的学习[2]。狭义上的泛在学习要依靠泛在计算技术,学习者要掌握并熟练使用这种认知工具。本文中的泛在学习是广义上的泛在学习,学习者不会因认知技术的干扰,分散注意力,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是一种更自觉、更应然、更顺畅的学习方式。

1.2 泛在学习的特征

可记录性:学习者一旦开始学习,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果将会被持续记录下来。非人为因素都会被永久保存,随时终止,随时呈现,随时继续。

可获取性:稳定、流畅的技术支持,随时提供知识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服务内容。学习者可随时随地直接获得文字、图表、音视频等所需资料。

可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的学习空间里同步或异步与其他学习者实现互动,进行信息交互,研讨交流,也可以与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实现知识信息更有效地利用。

可发现性:学习的记录、获取的信息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将被技术平台智能分析,学习者所需要的隐性知识信息会被整理,自主导向学习者,使学习者意外地发现并获得。

2 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可实现性

2.1 文献资源收藏中心

文献资源建设是泛在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不仅是服务机构,更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信息情报部门,是搜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的中心和基地。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越来越受关注。人力、财力的不断注入,使文献资源建设更加丰富和优化。传统的纸质资源基本覆盖整个专业和学科门类,从广度到深度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数字资源包括中外文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电子书刊、音视频、应用软件等整合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资源,内容更系统,使用更便捷。

2.2 课程资源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教师、课堂、书本单一讲授、传递、灌输的学习方式,受到教师教学水平、课本知识含量、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无需指定教室、课时和课本。选择更加自主和宽泛。由专门权威机构加工整理的各种教学资源数据库,涵盖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教授的精品课、名师课、论坛、报告、讲座等;专门针对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国考、律考、研考等特色数据库成为大学生成才、就业的助推器,越来越受青睐。

2.3 信息交互中心

高校图书馆深入推进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其形态和功能定位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方式将成为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依靠技术力量和专业团队,搜集最新资讯,开发整合文献数据资源,创造形成知识信息产品,及时对外发布教学科研、就业招聘、学术会议、学科发展综述、专题讨论等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信息导航站。利用web2.0、web3.0 等更先进的技术,为教师、学生及其他读者群创建智能互动平台,开展教学科研、专题研讨、心得交流等互动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学习小组、情趣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创新。

2.4 文化传播中心

“汇集文献,保存传递”,“启迪民智,普及教育”,“分享信息,促进文明”,概括出图书馆不同时期承担的汇集知识、传播文化的使命[3]。图书馆历来是文化氛围的源点、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文化传承的枢纽。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强化图书馆功能和地位。图书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整合并传播国内外最新文化资源,第一时间提供全面、即时的前沿信息,真正成为超越时空、超大容量信息集散地,实现多受众体快速有效文化交流。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和海量的数字资源,拥有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应该在弘扬文化精髓、培养人文精神、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所作为。

3 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实现

3.1 积极倡导泛在学习

每个人都是知识信息的欠缺者,每个人都想获取有用的知识信息[4]。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给人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学习应当是持续一生的行为,是进行全面学习的行为。当今社会,人不可能在知识信息的需求上有片刻停顿,更无法拒绝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生追求。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社会需求。而泛在学习方式不限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视开发学习者不同人生阶段获取所需知识信息的技能,包括学习态度[5]。它可以无所不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所有空间,包括可以利用的一切现实或虚拟的教育设施及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自信和能力,完成不同时期知识信息的积累、运用、整合,面对新挑战、新任务时可以满怀信心,愉快自如地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泛在学习不应仅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更应作为一种原则,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发展过程,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实践。高校、高校图书馆以及全社会都应在倡导、实践泛在学习上有所担当。

3.2 建设泛在学习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是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基础。知识信息只有经过丰富有机的储备,才能实现任何人随时获得任何学习内容的需求。有广度、有深度、有精度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追求的目标。

(1)文献资源要广覆盖,满足泛在学习基本需求。人类精神文化成果博大精深,形式多样。高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结合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要充分调研,反复论证,通过多种采购方式和渠道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既要重视纸质资源的积累与优化,保持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又要重视非纸质资源,如数字资源、电子资源、音视频资源等新型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保持文献资源建设的先进性、时代性,从广度上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及不同层次读者群知识信息的基本需求。

(2)文献资源要深累积,满足泛在学习深度需求。文献资源建设不仅有面,更要有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博硕学科及重大科研项目等,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要通过设置学科馆员、知识导航员等形式,积极关注和整合重点区域、重点团队、重点项目所需知识信息,时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进,及时获取。

(3)文献资源要精品化,满足泛在学习特殊需求。高校在发展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图书馆要组建具有相关文献情报专业知识和网络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业团队,专门从事特色文献资源发掘与整合,建立特色文献资源展阅室和数据库。

另外,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国家或地方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共建已经成为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3.3 搭建泛在学习技术平台

技术支撑是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换言之,正是高校图书馆不断推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催生了泛在学习的实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投入,使高校图书馆越来越现代化,硬件设施、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更加稳定、安全、快捷。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加快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引进和研发,更有效地满足泛在学习的需求。

(1)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知识信息元数据。文献资源浩如烟海,呈现形式各有不同。要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主题标引、文献著录等手段,进行数字化形式采集、加工、整理,建立标准化的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同时注重文献资源的深化处理,重视开发利用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使所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全部数字化为标准、规范的元数据,并进行管理、存贮和传递。

(2)建立方便、快捷、有效的搜索导航系统。有了元数据的储备,获取和发现将成为提供服务的重点和难点。Web检索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常用的搜索导航系统,虽然较原来的检索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仍无法实现学习者对所需知识信息的无障碍获取。理想的搜索导航发现系统能够依托大量元数据,通过数据仓储、资源整合、知识挖掘等相关技术,较好地解决各数据库的集成整合,高效而精准地实现“一站式”知识信息搜索导航[6],进而实现高价值学术文献发现和可视知识的全方位关联,如“超星发现”、“搜狗发现”等更先进的知识信息搜索获取系统,将给泛在学习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发现”。

网络资源特别是无线网络资源、可移动高智能终端设备和大型服务器等,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泛在学习不可缺少的技术资源。

3.4 推送个性化人文服务

个性化知识信息定制和推送服务是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最佳实现形式和目标[7]。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个性服务量身定做。由你喜欢、随你方便、按你需求是泛在学习和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的共同理念和追求。高校图书馆要不断通过对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的强化和改进,推送各种带有人文色彩的个性化服务,使学习者可以在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期望的知识信息服务。

(1)构建个人学习门户。每位学习者可以拥有开放的个人学习平台,拥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不同的风格界面。既可以访问不同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对资源进行管理;既可以撰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发表评论,也可以通过自动提取和智能分析,创建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为获取更多资源提供导向。

(2)构建共享互动空间。不限于提供个人学习空间,更注重构建基于专业特长、研究方向、兴趣爱好的众多学习者集体研究、共同学习、合作创新的共享空间,提供有图书情报、网络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参与支持的咨询服务空间,提供包括文献定制、文献传递、文献馆际互借等互动式知识信息服务空间。

(3)构建知识信息推送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对有用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为学习者提供推送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纸质及数字资源更新目录、专题热点资源订阅、定题跟踪结果等知识信息服务,通过搜集、整理、加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直接推送给最需要的学习者。

[1]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10(6):5-12.

[2]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9(12):9-12.

[3]朱伟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文化传播[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4(3):50-54.

[4]徐长柱,张胜军.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与知识服务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4):13-15.

[5]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276(1):80-85

[6]杜春光.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2(3):28-30.

[7]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