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桃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 313000)
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也称为转化—生成语法,是由乔姆斯基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语言学说。其研究的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内在性的语言是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对语言交际内容的理解以心理形式体现出来。早期生成语法学家以数学集合论为句子语法研究的基础,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的内部结构,用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结构。基于语言的多维度性,乔姆斯基在1965年建立了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词类、转换、音系、语义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这些规则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来逐步推理不同的句子表达结构和内容。生成语法促进了关联理论、交际理论的发展,在交际理论中,以生成语法为基础,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代码是一个信息与信息符号的中介物,它使交际双方得以互相交流信息,人们大脑在交际中对信息进行编码,通过一定的中枢思维过程,让信息的接受者获取并解码相关的信息内容,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一般的人际言语交际的信息传输模式如下:信息发出者中枢思维过程→语言编码器→气流→听者语言编码器→中枢思维过程→获取信息内容。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代码模式成功地解释了语言如何传递信息,但是交际者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信息进行解码和推理,双方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代码系统,需要什么样的语境和互有知识作为基础,最终使交际顺利开展,就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语境、交际者的社会关系、交际者的知识基础、交际技巧等具体的维度中去加以考量。
在生成语法理论中,生成语法是匹配句子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的代码系统。一般情况来说,一个交际信息一般被看做由一个句子的语音表征来表达的,但是当词语的语音产生歧义的时候,一个语音表征可以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内容,在研究交际内容的时候,理想的做法是将信息的语音表征和交际话语语音表征结合起来考虑,以减少交际过程的歧义或误解情况的发生。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大多数句子由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音语调、不同的交际对象等,一个在文字上相同的句子,在具体交际过程可以承载着不同的含义,因此不能认为句子的语义表征也和句子表达思想一一对应。在这个概念上,需要区别是句子和语句的概念。一个语句在交际的过程中有多种的语言特征,另外,一个语句也有多种的非语言特征,例如交际者在表达句子时的语言清晰度、语调、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因素,这些都是语言的非语言特征。在生成语法的代码理论方面,它将语句中的纯语言特征集中起来考虑,得到了句子所共有的语言结构并加以分析,而在具体的交际中,同一个句子的语句之间的区别又恰恰是它们在非语言特征上不同。所以在分析一个交际过程内容时,既要分析生成语法方面的语义表征,也要分析语句的非语言表征,进而做到正确理解交际的内容和真正意图。
交际者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要对对方的语言信息进行解码和推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或信息等所有前提的集合,这些集合就构成了交际者交际过程的一个共同语境。语境是交际者的一个心理概念,是交际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对周围世界所形成的许多定识的一个子集[1]。对信息交流的理解主要受到交际者这些信息定识的影响,而受到周围实际情况的影响较小。对交际者的语境理解来说,它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是当前直接的物质环境或当前的语言环境,还应包括交际者对未来的期望、交际预期、宗教信仰、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广义的文化定识、当时的思维状态等,这些都是交际者具体的语境内容,都对交际信息的解码和推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在同一个语言文化群体中,一般都具有相似的语言能力,在逻辑推理和解码等方面也有相似的思维方式,但是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特征,左右着他们自己的信息发出和信息接收时的解码和推理方式或风格。在每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制约,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中也确实会有一些共享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内容,但是每个个体都会在这个框架之外,形成自我的认知方式和风格。在获取相同的信息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表征,他们之间的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人们对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过程中,相同的语法表达方式会减少个人对信息造成的个体差异,但是由于人们认知和记忆上的个体不同,在信息的处理上会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
在人们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语法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学习,就会逐渐地稳定下来,在交际中也不会因为具体信息和推理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人们在交际中的每次经历都会纳入到潜在语境的范围之内,在以后的交际中会被相关性较大的信息所激活,语言信息的理解更是如此,因为在特定语言信息所使用的语境中,通常含有以前交际信息中所获取的信息内容。在新信息的解码或推理的过程中,虽然人们在理解过程中需要的语法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信息接收时需要的语境上会有所不同。交际法理论的一种中心内容就是信息的接收者在加工给定的信息时,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语境与新信息相适应,并找到其中的最佳结合点,以达到正确理解信息,让交际顺利开展的目的。
信息的发出者要让信息的接收者从自己的语句中获取到特定的某些内容,就会希望其能够在恰当的语境中去解码和推理信息,以便从中复原信息发出者的真正意图。如果信息发出者预想的语境和信息接受者所使用的语境不相吻合,就会出现歧义的现象,结果让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要想避免交际信息发生歧义或误解的可能,就要确保在交际中信息接受者所使用的语境和信息发出者所预期的语境相同。这就要求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要使用他们对世界认知定识的交集,在他们认知体系的交集范围内进行信息的交流。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确定他们之间所共享的定识,这就给交际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个无形的难题。
在交际代码模式的框架里,交际双方共享的定识被称为互有知识[2]。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如果传递的途径是将其进行编码和解码,并且推理在其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信息接收和理解所需的语境就会在双方的互有知识范围之内,否则推理就不能对信息的解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既然互有知识在交际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在交际的过程中,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双方的互有知识,排除那些他们没有交集的知识体系,就会给交际者造成了一个无形的障碍,就算他们力图让交际信息控制在他们的互有知识的范围内,但影响交际开展的因素众多,他们的交际会出现很多意外的困难。交际中的解码、推理、互有知识的使用过程可以在具体例子中进行解读。
1)You have to go back.
2)Joyce is a very innocent man!
对句子1)的理解要依赖一定的语境,说话者可能是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对方,让对方必须离开;或是猜测他要离开让对方确认或否认这个猜测;也有可能因对方要离开表示不满等。句子2)中说话者是真心实意的表达观点还是一种讽刺的含义,就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码和推理而获得,当然,还要分析说话者表达话语时的语气和神态等因素。
在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会话含义的基础上,Grice提出交际者对话语理解时,其过程依赖于对相关语境的推理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是一种推理的交际过程[3]。在交际理论中,交际过程涉及到明示和推理的过程,明示过程就是说话者把信息明白地展示出来,推理过程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获得语境效果,从而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其次编码是推理的基础,交际法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涉及言语的编码和解码,说话人信息的输出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听话人在话语理解上就是一个信息解码和推理的过程。在信息解码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说话人使用明示的交际方式,则听话人使用最小的心力(processing effort),就会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如果说话者发出的信息和听话者的语境联系越小,听话者就要在信息的解码和推理上就会付出越大的心力,如果没有相关的语境联系,就会出现歧义现象,使交际无法正常开展[4]。上文提到的交际双方的互有知识,在交际理论中被称为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在交际中,互明的认知语境强调人们在交际中随着交际内容的变化,交际双方随时互相了解有关语境所有的信息和事实,但是实际的交际中,交际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交际双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使用逻辑推理来进行信息的预设(presupposition)和解码。
预设和信息的编码的关系很密切,在交际开展之前,信息发出者在把握自己交际意图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和掌握双方的认知语境和互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信息的预设量和表征信息量。在信息发出时,这些信息的预设量和表征信息量会激活信息库的相关命题和表达方式,再进行信息的猜测、检索和整合,最后构建一个让信息接受者可以理解的明示行为。对于信息的接受者来说,首先要接收到说话人的表征信息,然后构建自己的语境假设,在话语的表征信息和深层信息之间,有一个信息的空缺(information gap),信息发出者要首先进行语境的预设和认定,这种预设和认定要结合信息接受者的推理才能获得,信息解码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其中的推理就包含了推理的预设和交际目的推理,而推理的预设就是表征信息和深层信息之间互通的一个渠道。
话语的表征信息和深层信息之间有一个梯度的变化,一般的交际只要接受和理解话语的表征信息就可以了,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交际者要在预设、解码和推理的基础上来获取话语的深层信息,这就要求调动自我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话语的表征信息和深层信息包含这样的层次关系,一是话语只含表征信息,无深层信息;二是话语的表征信息下暗含一种深层信息;三是话语的表征信息暗含多种深层信息。话语暗含的深层信息一般是由于这样的情况,一是说话者故意暗含深层信息,二是说话者无意识的暗含深层信息,三是听话者对自己的语境预设失误,造成信息的解码的失误,获得了错误的信息[5]。多义的深层信息一般是说话者对语境有多种的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对方不停的信息预设和解码,最终形成了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多维度深层信息结构,这样的多义深层信息给正常交际带来了难度,原因一般是说话者故意玩弄文字方面的游戏,或者是提高了信息编码的难度,造成了对方在信息预设和解码方面的困难和误解。
3)A:What would you like now?
B:Coffee.
A:Oh,coffee will refresh yourself.
对话3)在实际语境和预设语境下的差异会产生误解的结果,说话者A可能想让B继续工作,而给其提供咖啡;也有可能A认为B疲惫想休息,而不愿给其提供咖啡,信息的预设、解码和推理都要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和两者交际预期。
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的顺利开展涉及到很多的因素,要确保在交际中避免和减少歧义和误解的发生,理想的办法就是要听者选用的语境总是和说话者预设的语境完全相同。但是,在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要分清哪些是他们共有的定识、哪些不是,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要构建比原定识更高一级的二级定识,以确认哪些是他们共享的一级定识,这样一来,他们就要确定一个三级定识来确认哪些是他们共享的二级定识。语言学家Clark,Marshall等认为,这样没有尽头的推理模式就陷入了一个没有止境的境地,在交际有限的时间内造成了思维的混乱,在现实中是没有逻辑基础的,因此,交际双方互有定识的预设也有一定的主观假设性[6]。为了解释正常交际的逻辑学基础,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合作理论的四原则,也解释了在对方违反会话原则时如何推理其语言的意图和含义,但是语言交际由于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宗教习俗、语言哲学、历史变迁、个体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深入分析话语交际的内在心理语言学的内在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Sperber,D.Wislson,D.关联:交际与认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
[2]Stainton,R.Using nonsentence:An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J].Pargmatics and Cognition,1994(2):45-4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3.
[4]丛日珍.明示/推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3):72-76..
[5]于善志.交际目的与暗含级别:从关联理论看交际中的编码与解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17-20.
[6]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