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历史资料也有“春天”
□崔晶
有时候,制片工作需要用到已有图片或影像资料。恰当地运用历史资料可以弥补“时光不可逆”的拍摄遗憾。何为恰当?即不要像贴膏药似的让历史资料突兀、生硬地出现,也不要盲目堆砌、机械组合,而要根据创作需要赋予历史资料新的生命和新的活力。
获得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的《李启文的湿地梦》(以下简称《湿地梦》),引用了诸多已有资料,由于引用方法得当,使历史资料“重获新生”,成为片子夺人眼球的亮点。
选得准。历史资料数量庞杂,从中甄选出合适的素材是关键。对于人物专题片来说,合适的素材就是能够帮助反映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素材,可以是主人公亲历的,也可以是能够从侧面补充说明的人或事。引用的资料内涵准确,用在片子里才不余赘,才能产生说服力。《湿地梦》中,片头引用了主人公李启文同村村民的一句评价:“一般人是不理解的,都觉得是不是傻啊。”反问的语气立刻吊起观众的胃口,想去探究主人公到底做了怎样的“傻事”;而后又引用李启文登上央视一号演播大厅获得“中国生态贡献奖”时的影像,表现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已获得社会认可。借旁观者之口抛悬念,借影像资料做回应,使得人物形象瞬间丰满起来。
连得巧。“入选”片中的资料不能随意堆砌,要用“巧思妙想”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具备一定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资料出现的顺序、方式、结构等方面,可以通过资料与资料之间的有机组合完整地表达意义。比如,《湿地梦》片中用到了这样两组图片:在讲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时,先入镜一张多年前湿地植被茂盛、群鸟高飞的美丽画面,接着是一幅湿地被开发建设后草木荒凉的破败景象,这一“前”一“后”两张对比鲜明的老照片让人心生怜意,使主题呼之欲出;还有一处,镜头中先是一只窝在草丛里嗷嗷待哺的小雏鸟,紧接着后面的镜头就是大型推土机轰轰作响地向这片草地和雏鸟驶来,这一“小”一“大”的反差,将主人公的心声——保护湿地形象地传达出来。
剪得妙。历史资料的“内在意蕴”重要,“外在表现”也不能忽视。对图像进行剪辑加工,丰富它们的视觉语言,是我们处理资料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资料在片中出现的尺寸大小、时间长短、运动方式、色调明暗以及搭配音效等诸多细节都需要制作者仔细考量、多加斟酌。在《湿地梦》一片中,对几处资料影像和图片都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讲到曾经美丽的湿地草木丰茂、百鸟齐鸣时,图片以从左向右缓慢渐入的方式,使静止画面颇具动态感,一下子“活”了起来;当讲到湿地被开发后草木开始变得荒凉时,图片的色调由明亮调成昏暗,观众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湿地亟待保护的迫切;当讲到李启文组织学生为保护湿地做努力时,片中回放了孩子们表演节目的视频,前一部分做了消声处理,后一部分到了节目的高潮时,适时播放了自然原声,通过孩子清脆响亮的朗诵声道出了他们渴望保护湿地的心声。这种对声音的处理让观众自然而然地领会到片子要表达的“弦外之音”。
制片中恰当地用好历史资料,在丰富镜头表现力之余也能为专题片注入新的活力。《湿地梦》一片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