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金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浙江金华321004)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贸易频创新高。与此同时,中非人员往来日益频繁,2012年达157 万人次,其中中国赴非旅游人数达87 万人次[1]。目前,在非“落户”的中国企业达2000 多家[2]。
当代中非关系的全面提升带来了双边民间交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非洲工作、留学和生活。目前非洲华侨华人已有百万人之多,他们在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零售等行业日益活跃,为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广大非洲民众的普遍认可与欢迎。但与此同时,华侨华人也面临着自己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妥善处理与当地族群关系的问题。
非洲华侨华人是世界华侨华人的少数,在21世纪之前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内的移民研究大多关注中国国内移民,对国际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欧美的华人和来华留学生,非洲华侨华人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并呈边缘化状态。
国内学者关于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20 世纪90年代前,中国学者对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南非金矿华工上,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华工出国的原因、贩运的类型、清朝的政策以及华工的分布进行探讨[3]。第二,90年代后,非洲华侨华人研究加强。相关内容论及到非洲近代华工、华侨华人的爱国活动、生活情况,以及种族隔离下的南非华侨华人[4]。第三,2000年以来,随着大批华人的移入,国内学者对非洲华侨华人研究逐渐重视。非洲新移民的人口规模、生活情况、安全问题、非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以及华人华侨与中非关系等开始成为非洲华侨华人研究的焦点[5]。在这些成果中,对南非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居多[6]。
西方学者对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早于中国学者,但他们的研究重点一直在“南非华工问题”[7]。自20 世纪20年代后的40 多年里,除了偶尔几篇关于中国劳工的学位论文,非洲华侨华人研究几乎无人问津;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重新活跃,然而依旧保持传统,主要探讨南非华工[8]。90年代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对各地华侨华人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非洲的华人学者开始研究自己的历史[9]。
与此同时,非洲本土学者也开始从事华侨华人社区的系统研究[10]。在这些非洲本土学者中,南非罗德斯大学的朴(Yoon Jung Park)教授表现突出。近年来,她主要研究南非华人华侨的历史,华人华侨在南非的社会活动、融入情况等生存状况[11],并在非洲其他国家对华人华侨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与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和报告[12]。
纵观国内外非洲华人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大量研究文献多集中在非洲华侨华人的历史、经济行为以及发展途径,而对华侨华人为何移民非洲、影响华侨华人移民非洲的因素、华侨华人移民如何持续增多、移民的后果,以及华侨华人在非洲的融合与转型研究很少,特别缺少对非洲华侨华人生存状况及其与当地族群关系的系统研究。
当代中国人移民非洲与20 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1985年中国的移民立法有关[13]。数十年来,中国派遣了15000 -20000 名医务人员去非洲协助发展医院和诊所,超过10000 名中国技术人员参与了大约200 个农场和农业站建设以及农业培训的项目,数百名中国教师在非洲从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更多的中国人通过签订劳务合同前往非洲,加入到非洲铁路、公路、电信、医院、学校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中[14]。
非洲华人华侨的数量一直是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和中非官方想要统计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出确切的数据。1950年初,在非洲的中国人仅3.7 万人[15],60 -70年代,前往非洲的华人中很多是香港人和台湾人。1990年后,中国人大规模涌入非洲,据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1996年的估计,当时在非华人华侨约为13.6 万人[16]。2002年,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的朱慧玲结合其出国考察、采访、文献与问卷调查估算出非洲华人华侨的数字为25 万人左右[17]。2009年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相关报告根据不同国家在2007年或2008年的统计,认为总计有大约58 -80 万中国人在非洲大陆[18]。综合各种数据,初步估计,至2012年底,非洲华人华侨的总数已逾100 万[19]。
从数量分布上看,南非是非洲华人华侨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国家,至2013年,估计为30 万[20]。其次是安哥拉,安哥拉是近年来华人华侨数量增长最快的非洲国家。安哥拉内政部资料显示,至2012年,安哥拉的华人华侨总数已达26 万之多。再次是尼日利亚,据尼日利亚官方掌握的数据,2012年在尼华人华侨约为18 万,但将非法移民考虑在内,至少为20 万左右。以上三个非洲国家的华人华侨总数是非洲华人华侨总数的3/4,也是非洲华人华侨最集中的三个国家。此外,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加纳、刚果(金)、坦桑尼亚和留尼旺的华人华侨数量也都在3 -5 万之间。
中国的沿海省份,尤其是广东、浙江和福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移民输出的集中地。这些省份今天依然是中国人移民非洲的主要输出地。但是,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成为移民输出的新发源地。此外,大量移民来自东北地区及其他省份,包括黑龙江、辽宁和湖北[21]。除了直接从中国抵达非洲的移民,还有少量移民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等欧洲华人社区或其他非洲国家。例如,来自浙江温州的移民在第二次移民法语非洲国家前都已经在法国生活了多年[22]。还有最初定居在佛得角讲葡萄牙语的中国移民随着这一岛国中国新移民不断带来的压力,纷纷迁移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23]。
中国人进入非洲的方式多种多样。少数中国专业人员和劳工移民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前往,中国援非医生和农业专家顾问等参与发展援助项目的人员大多属于此列。现在,越来越多的移民是通过那些由政府颁发了许可证的私人雇佣机构招募过去的,这些机构帮助工人取得适当的签证。此外,还有很多独立的移民通过朋友、家人、老乡等人际关系前往非洲。
非洲华侨华人移民的种类复杂,但主要有以下三种:劳工移民、创业移民、过境移民。
1.劳工移民
在所有的移民类型中,规模最大的是劳工移民,这类移民与中国公司承担的公共建筑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关。2006年,大约有700 -800家中国公司活跃在非洲49 个国家的各行各业[24],目前已增加到2000 家左右。这些公司经常会雇佣一些当地劳工,但是在基础设施、公共工程、油田和采矿作业中则主要依靠中国移民劳工。
劳工移民还可以按职业来分类:绝大多数劳工属于半熟练工,还有少数受雇于金融、电信、媒体、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的专业和管理人员。尽管很多管理阶层和专业人员经常以独立移民的身份留在非洲东道国,并且成功转型为创业者,但是大多数劳工移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的工人大多数在完成他们的合同(通常为1 -3年)后返回中国。
2.创业移民
第二类移民是小企业家、商人和小投资者,在此统称为“创业移民”。这类移民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涉及领域多种多样的特点,大多从事中国商品的零售和批发、中国餐馆或是中国诊所的经营[25]。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统计,截止2006年底,中国对非投资企业达800 多家,其中有近700家为私营企业。创业移民的出现使非洲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商店”,它们几乎完全相同,都倾向于出售大量低成本的商品。除了“中国商店”和小企业从事的零售业,几个较大的非洲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批发交易商进行商业活动的基地,其中最大的是约翰内斯堡。约翰内斯堡已经创办了大约十几个大型的批发中心,如中国城、中国集市、亚洲城、香港城、皇冠广场、东方城等,每个批发中心都有好几百个批发商店或摊位。2013年5月18日开业的南非江西商城是约翰内斯堡地区目前最大的综合类商城[26]。
除了“中国商店”,一些移民还经营餐厅和诊所。20 世纪80年代,中餐在非洲影响甚微,只在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华人较多的非洲国家存在。如今,非洲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随着华侨华人的剧增,华人诊所也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南非为例,仅约翰内斯堡就有不下50 家中医诊所。
3.过境移民
非洲华侨华人的第三种类型是过境移民。过境移民因为其非正式的身份,往往很难确定他们的数目。他们可能一开始办的是合法的旅游签证或商务签证,但是却逾期居留。由于欧洲和北美移民政策日益严格,他们以非洲为跳板进入欧美。莱索托由于位置所限以及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状况等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国民生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国际社会的救援,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与封闭的小国,华人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一位在当地从事多年调研的学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国人把这里当成是前往南非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转站。
除了以上这些移民群体,在大多数非洲国家还有中国的外交官和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以及数千名就读于非洲各大专院校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南非的高校。非洲华人移民中持“候鸟”和“过客”心态者居多,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这些新移民并未将非洲视为他们落地生根、安居乐业的地方。因此,大多数劳工移民、创业移民和留学生等群体在结束其工作合同,或是完成他们的课程学习后往往就会离开非洲,返回中国。当然,也有少部分移民会因为看中当地的发展潜力,以及舒适的自然环境而选择留下来长期定居。
整体而言,中国在整个非洲大陆口碑很好。中国在非洲没有殖民历史,并曾经坚定不移地支持了非洲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斗争;非洲国家独立后,中国长期对它们提供大量的无偿援助,所有这些都培育了中国和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但是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化和赴非华人数量的增多,中非在利益方面的摩擦不断增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非经贸关系为推动非洲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广大非洲民众也从中受益,因此,非洲民众对于中国投资及赴非华侨华人普遍持欢迎及友好态度。除了那些与中国人竞争的非洲人外,很多非洲人钦佩中国和为其经济做出贡献和努力工作的中国人[27]。笔者在喀麦隆及埃塞俄比亚的调研也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国人持比较公正的看法,很多人还非常欣赏中国人。
华侨华人对非洲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投资经营活动促进了非洲社会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西方投资相比,中国投资并没有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而是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方面。截至2007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为非洲的有关项目提供了132 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电力行业的贷款占40%,交通运输占20%,电信占12%[28]。
第二,华侨华人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商店”的快速增加,提高了非洲民众的购买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人是东非传统的游牧民族,在“中国商店”进入他们的生活前,他们都是光脚,现在已有很多人穿上了鞋子,而这些鞋子大多来自中国商铺。马拉维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机械,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商一直比市场需求滞后,服装和纺织品价格很高。2000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华人服装批发零售店的出现,这里的服装价格不但越来越低,而且人们还能买到颜色更靓丽、款式更新颖的服饰。
第三,在非华侨华人与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方面,有些中资公司做得很好,完全不像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例如,中钢集团南非萨曼可铬业有限公司坚持实施“员工本土化”,雇用本地员工3676 人,达到员工总数的99%以上。专门建立了捐赠制度,2007年捐赠总额约52 万美元,主要用于社区公益事业[29]。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企业直接雇佣当地员工30 万人,培训当地员工约5.4 万人,捐款捐物共计5551 万美元,义务修建道路218 公里,无偿为当地建设了15 所学校和79 家医院。
今日在非华侨华人正日益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努力与当地族群友好相处。但双方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冲突也无处不在,当地百姓对华侨华人出现了很多怨言,例如:华侨华人很少与当地居民交流;华侨华人兜售假货及劣质货,在当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部分非洲民众认为华侨华人从事零售业抢占了他们的饭碗。
非洲华人与当地族群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非洲制造商和手工业商人抱怨中国商品的竞争不仅让他们的产品越来越难卖,而且摧毁了非洲中小企业,破坏了社会结构,他们将非洲纺织企业和其他领域中小企业、外贸企业经营困境的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人[30]。与非洲企业和商人的竞争在一些非洲国家导致了反华情绪的高涨,针对中国人的偷盗抢劫、敲诈勒索等各种犯罪活动不断增加。
其次,西方媒体的恶意扭曲与煽风点火使部分非洲人对华人的态度朝着消极化态势发展,从而为在非华侨华人的安全处境埋下诸多隐患。西方媒体对中国对非政策的污蔑,以及“资源掠夺”、 “新殖民主义”、 “入侵”等名词的大量使用不仅严重地损坏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和行为。一些非洲人和民间组织也对中国在非洲的目的产生质疑,随之而来出现了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出现了援助方式破坏非洲发展、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破坏当地环境等论调[31]。
第三,在非华侨华人封闭的居住与生活习惯使得中非民众间缺少沟通与宽容,从而容易引发猜忌和冲突。中资公司习惯“封闭式管理”,中国劳工不住在当地社区,而是中国人与中国人一起居住在封闭的大院,与当地社会几乎完全隔绝。长时间的孤立经常导致很多谣言。例如,许多非洲国家有传言中国使用奴隶或监狱劳工。此外,不与当地人交流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相互间的漠视与不宽容。如此一来,偶然的因素就可能引发平日的宿怨,导致冲突发生,而一旦冲突发生就很可能迅速使事态扩大化和严重化。2008年8月,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华商与本地人的冲突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第四,赴非华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人对非洲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一无所知,再加上对自身的行为不加约束,因而经常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如偷税漏税、不讲诚信、扰乱市场秩序、暗箱操作等,这些行为都招致当地人的反感。
此外,非洲国内政治党派的争斗与动员,也对非洲民众认知和解释中国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在西非和东非国家也有反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声音,但是在一些南部非洲国家,反华情绪尤其突出,并且不断恶化,这种反华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所在国反对党政治力量动员的结果。南部非洲的一些反对派政党及其政治势力指责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认为中国人的“剥削”会降低当地人的经济发展水平[33]。他们设法限制和阻止中国商品及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2006年赞比亚和2007年莱索托发生的暴力反华事件轰动一时[34]。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华侨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冲突和矛盾呈逐渐增多且多样化态势,在不少非洲国家,华侨华人安全处境堪忧。
尽管大多数华侨华人来到非洲并非政府行为,但对当地而言,他们就是中国的代表,他们的一举一动成为当地人认知中国和中国人的直接素材,因此华侨华人的问题不仅涉及海外公民个体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利益与形象,值得我们重视与警觉。中非民间交往,以及双方民众相互认知的深化,有赖于在非华侨华人的经济成就、与当地族群社区融入的程度,以及对居住国的贡献。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少数移民个人取得突出的成就外,作为一个整体,非洲华侨华人还没有融入当地社会,尚处于所在国社会的边缘地带,同时还面临着系列的安全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中国移民难以融入非洲社会的绊脚石。但是,在一些非洲国家,部分中国人已经适应了当地情况,了解了当地语言,并接受了他们的习俗,这些与辛勤工作相结合的自我适应策略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地方障碍,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成功。
【注 释】
[1]张永峰、杨晓静:《中国企业“走入非洲”应警惕多种风险》,《中非财经专供信息》2013年第7 期。
[2]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中国梦”和“非洲梦”比翼齐飞》,《中非财经专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
[3]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九辑《非洲华工》,中华书局,1984年;彭家礼:《十九世纪开发西方殖民地的华工》, 《世界历史》1980年第1 期;陈泽宪:《1904—1910年英国为南非特兰士瓦金矿招募华工史料辑存》1984年。
[4]欧铁:《南非共和国华侨概况》,台北:中正书局,1991年;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 《华侨革命史》,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5]李鹏涛: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非洲中国新移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4 期;沙伯力,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 (上、下), 《西亚非洲》2010年第8、11 期。
[6]李安山: 《非洲华人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朱慧琳: 《非洲侨情及其特点》, 《八桂侨刊》2002年第1 期;万晓宏:《南非华人现状分析》,《八桂侨刊》2007年第1 期;王晓鹏:《南非华人生存调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24 期。
[7]P.G.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Negro University Press,1923;T.Huang,Leg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Johannesburg:Chiao Sheng Pao,1947;T.Naylor,Yellow Labor:The Truth about the Chinese in the South Africa,London:Daily Chronicle Office,1904.
[8]P.Richardson,“Coolies and Randlords:The North Randfontein Chinese Miners ‘Strike’of 1905”,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2:2 (April 1976);Yen Ching-Hwang,Coolies and Mandarins: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1851 -1911),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5.
[9]叶慧芬:《肤色、迷茫与让步:南非华人史》,香港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Linda Human,The Chinese People of South Africa:Freewheeling on the Fringes,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1984.
[11]Yoon Jung Park,“Faces of China:New Chinese Migrants in South Africa,1980s to Present”,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2010 (9);Yoon Jung Park,A Matter of Honor:Being Chinese in South Africa,Lexington Books,2009;Yoon Jung Park,Living In Between: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presented at XV SASA Congress,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Johannesburg,28 June-2 July 2009,http://www.migrationpolicy.org/article/living - between - chinese - south - africa;Yoon Jung Park,“The State,Myth,and Agen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uth African Identities”,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Vol.4,Iss.1,2008;Yoon Jung Park,“Living on the Margins:Chinese Migrants in South Africa”,African Studies,2010 (9).
[12]Yoon Jung Park,“Introduction:Chinese in Africa”,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2010 (9).
[13]Pieke F.,The Chinese in Europe,London:Macmillan,1998;Xiang B.,“Emigration from China:A Sending Countr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Migration,41,3,2003,pp.21 -48.
[14]Sautman B.,“Friends and Interests:China's Distinctive Links with African,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12,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2006,pp.21 -22.
[15]此数据依照1956年北京华侨问题研究会编《华侨华人人口参考资料》一书所列华侨人口分布一览表的数字。
[16]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569 页。
[17]朱慧玲: 《非洲侨情及其特点》, 《八桂侨刊》2002年第1 期。
[18]Yoon Jung Park,“Chinese Migrant in Africa”,SAIIA,Occasional Paper No.24,January 2009,p.3.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李新峰教授根据其在非洲工作八年掌握的资料和访问30 个非洲国家了解到的情况做出推算,至2012年底,在非华人总数已略超100 万,大约为110 万;2012年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的统计也是100万出头。
[20]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举行主任就职典礼》,《中非财经专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李新峰:《试论非洲华人华侨数量》。
[21]Ma Mung,“Chinese Migration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4,1,May 2008,p.94.
[22]Ibid.,p.99.
[23]Carling J & H Haugen,“How an African Outpost is Filled with Chinese Shops”,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Denmark,May 2004,p.13.
[24]Sautman B.,“Friends and Interests:China's Distinctive Links with African”,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12,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2006,p.8.
[25]Carling J.& H.Haugen,“How an African Outpost is Filled with Chinese Shops”,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Denmark,May 2004,p.3.
[26]《南非江西商城在约翰内斯堡开业》,《中非财经专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
[27]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Global Unease with Major World Powers,Washington D.C.:Pew Research Center,2007,p.45;Taylor D.,“African Respect for Chinese Expatriates Gros”,Voice of American News (VOA),8 May 2007.
[28]Barry Sautman & Yan Hairong,“Trade,Investment,Power and the China -in -Africa Discourse”,http:// www.japanfocus.org/ -Barry-Sautman/3278
[29]《中国企业在有关国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内部资料,由外交部非洲司提供。
[30](中非)蒂埃里·班吉著,肖晗等译《中国,非洲新的发展伙伴——欧洲特权在黑色大陆上趋于终结?》,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第68 页。
[31]李鹏涛:《中非关系的发展与非洲中国新移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4 期。
[32]Halff A.,“The Panda Menace”,The National Interest,90,July - August 2007,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Zambia:Citizens Wary of‘Exploitative’Chinese Employers”,UN 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s (UNIRIN),23,November 2006.
[33]Blair D.,“Rioters Attack Chinese Shops after Zambia Poll”,Daily Telegraph,London,3 October 2006; “Lesotho:Anti-Chinese Resentment Flares”,UNIRIN,24 Januar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