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时代意义

2014-03-29 10:29敖翔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发展

敖翔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人的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时代意义

敖翔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里的“人”既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最终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它与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而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可以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 “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发展等而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意义

一、人的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城镇的本质是 ‘人’,城镇因人而诞生,因人而发展,城镇是由人与人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支持和驱动着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人是城镇和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1]。人的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就是始终坚持贯彻以追求 “人”的最优化生存和发展为根本价值标准和终极价值目标的城镇化规划与建设过程,在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强调和维护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城镇化发展依靠人、为了人和成果由人共享,通过改善和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升人在城镇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富裕程度,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包容共荣。理解人的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以下相关问题。

(一)是哪些人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中的 “人”,既泛指全体中国13亿人口,又重点指的是8亿具有农民身份的国民,尤其指的是长期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2.6亿农民工群体。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城镇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本质上是 “城里人”和 “乡下人”互化的过程, “乡下人”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而加快了城市的繁荣, “城里人”理应该也可以带着资金技术到 “乡下”经营农业活动而给农业农村输血补钙。只不过 “城里人”是自建国以来凭借城市户籍享受了 “剪刀差”等带来的比 “乡下人”更多更久的公共产品等社会福利的既得利益群体。例如“乡下人”曾向 “城里人”免费提供了几十年的“商品粮”、 “商品棉”、 “统筹提留款”等农副产品和资金供给。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民农村几乎被 “掏空”或 “半掏空”而带来农民农村生存与发展的严重贫血缺钙现象。所以,城镇化与8亿农民的利益格局调整最直接最密切,农民市民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中最艰巨最关键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含有这层意思。

(二)城镇 “化”了 “人”的什么

人的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这些调整要求将城乡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实现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身份和权利、价值观念等社会属性的根本变化。人的城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 “人”在物理空间上的迁移过程,更重要的是 “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够得到 “质”的提升。这就体现在力求建立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公民社会作为其思想文化基础,把超越小农经济和农业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作为其社会组织基础,把发育专业化分工的、规模化的非农业和产业化农业作为经济组织基础,把城镇真正变成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之地,使人们通过城镇这个平台及其发展在融入现代文明体系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养成与提升。这就要求在推进人的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而且更要注重满足多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劳动收入,使其有充分的自由的选择空间,实现进城者的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 “三大梦想”。所以,新型城镇是“化人”的现实平台和重要支撑, “人”是城镇由旧型向新型转化的灵魂和终极目标,城镇最终“化”的是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

(三)人的城镇化与物的城镇化

从主体性视角来讲,人的城镇化是对物的城镇化的扬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2013年初,李克强总理首次明确“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3]。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要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我国以前的城镇化进程,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传统的物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有半 (伪)城镇化(指部分人口进入城镇但其身份没能够融入城镇而带来福利待遇差异,形成城镇内部市民与非市民的新二元结构的城镇化)、以土地扩张为主的盲目扩张城镇化 (也称规模城镇化)、行政命令推动下的非市场主导型城镇化、资源严重消耗与环境污染突出的高成本城镇化,造成不同程度地存在 “重城轻乡”“重物轻人” “见物不见人” “要地不要人” “要人手不要人口”的现象,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和风险。传统的物的城镇化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线,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外延扩张为特点,以外部需求为牵引,以物质资本大量消耗为驱动力,使城镇化高成本、低效益。这种城镇的问题集中在要素结构失衡、空间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爆发”[4]。人的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对物的城镇化的杨弃,是由“化地”到 “化人”的转变,以实现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任务,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我国人的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物的城镇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人的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比人口城镇化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人的城镇化主要指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要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是城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和评判标准,是对我国“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扬弃,肯定了传统城镇化中的积极方面,抛弃和革除掉传统城镇化中不利于 “人”生存和发展的方面,这里的 “人”既指的是全体中国人,也指的是相对于 “物”而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和感性的 “人”;既指的是人的地理空间位置的迁移,更指的是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得到满足;既指的是人在社会身份地位上的根本变化,更指的是人在社会属性上的根本性变化;既指的是人的衣食住行等微观方面的城镇化,也指的是人口再生产城镇化、人口素质城镇化、人口结构城镇化等宏观方面的城镇化。总之,人的城镇化最终所改变的是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需求格局等,主要涉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人口结构的改变、生态文明的落实推进和发展理念的根本性改变等。而人口城镇化 “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5]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重点是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涉及农民工的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三大问题;是释放内需的最大潜力和主要载体;可以推动服务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功与否取决于 “三大突破”,即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突破和重点领域改革的突破。可见,人的城镇化包含了人口城镇化的所有内容,但又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五)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模式而言的,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除了体现人的城镇化的内核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弄清楚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何处,便基本上可以理解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的区别与关联。新型城镇化的 “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发展模式上,力求破除传统城镇化 “重物轻人、重城轻乡”的模式,追求城乡之间统筹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走节约集约之路、追求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结构上,打破以前重大城市轻中小城镇的局面,追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和它们内部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要素市场、人口结构、公共服务和各方面保障一体化;在 “新四化”协调发展上,打破以前重工业轻农业、新兴信息产业发育不足的局面,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和动力引领作用,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根基作用,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和为各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多维产业支撑,发挥城镇化的载体、平台、依托和支撑作用,实现 “四化”有机融合;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导向,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使城乡民生都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在社会管理上,破除以前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方向发展,破除城乡管理分割局面,实现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破除城镇建设自行为是局面,推动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推动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等人的城镇化的具体形态的建设。

二、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的时代意义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提出 “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现阶段的中国,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通过人的城镇化扩大内需是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

中国正在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人的城镇化进程正在为消费大国的成长搭建着大舞台,国内生产与消费需求的扩大成为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通过人的城镇化扩大内需是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一是因为人的城镇化是促进国内消费激增的重要推手。麦肯锡公司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农村人口市民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驱动力,也带来巨大的消费 “累积效应”,即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大约13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大约增加1200亿元。二是因为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重要拉力。据测算,在启动国内投资方面,每增加一个城市居民则需要城市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的提高就带来6.5万亿元的年投资需求。三是因为人的城镇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人的城镇化进程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而现实中人的城镇化滞后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60%的产值集中在服务业,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实例就说明在我国推进人的城镇化对提升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四是因为人的城镇化是创造充足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人的城镇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可以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即第三产业比重占一半以上,第二产业稳定在30%左右,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充足就业岗位的增加,人的城镇化吸纳就业潜力巨大。五是因为人的城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不断推进,城市因为自身优势而已经逐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所在地。

(二)人的城镇化为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我国发展转型升级体现为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政治向民主法治化转型、社会向包容型转型。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而根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的要求,人的城镇化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上,要求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和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上,要求强化城市产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和不断推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的建设;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通过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资金保障机制、住房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深化与完善,来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这些基本要求的实现过程,也是我国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型升级的基本过程,人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就必定为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和实践平台。

(三)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 “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以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内容的 “新四化”是中央经济思想发展路径和精神动力的总抓手,这四个方面是同步融合的。其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基础和根基;信息化是条件和桥梁;新型城镇化能够一化托三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有利于促进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用新思维、新结构、新方式来破解之前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当前中国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全面深化的改革又是人民群众的最大红利,二者的深度融合必定是中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前行的动力。改革和 “新四化”融合协同的程度越深,对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推动力就越强。

[1]叶华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3,(5):51-53.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

[3]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协调推进“新四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3-01-16.

[4]季晓莉.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来自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形势分析会的报道[N].中国经济导报,2012-10-09.

[5]迟福林.改革红利:十八大后转型与改革的五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96.

[责任编辑:左眉]

F290

A

1671-6183(2014)09-0046-04

2014-08-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农民发展的权力诉求与制度贡献》 (批号:11CKS018)和信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 (批号:2014SH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敖翔 (1970-),男,汉族,河南省光山县人,信阳农林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