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瑞
(池州学院 现代传媒系,安徽 池州 247000;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网络剧的审美特性与传播特性
王国瑞
(池州学院 现代传媒系,安徽 池州 247000;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现代的网络剧逐渐摆脱了粗制滥造的特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独立传播,不仅与电视剧、电影等剧种有着形式上的区别,网络剧更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与传播特性,这些特性的根本则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受者也是传者。如此开放性的媒体环境造就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人人都可成为网络剧的艺术创作者,从而消除了影视剧制作的“专业化”的印记,引发了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一场变革。
网络剧;审美特性;传播特性;新媒体
随着近年来网络自制剧的不断发展,网络剧与网络自制剧的概念越加相近。现代的网络剧是以网络作为传播渠道,且出资方多为网络媒体或视频网站,同时以数字影像技术作为制作方式,满足网络及移动终端用户观看需求的剧种。2012年由乐视网出品的网络剧《女人帮·妞儿》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在一片呼声和期待之中,在2013年又迎来了第二季,强大的制作团队和群星客串,再次掀起了网络剧的热潮。
相比初期的网络自制剧,现代网络剧的制作更加精良,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更加成熟,甚至可以制作出和专业影视制作机构相媲美的作品。从形式上来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题材愈加丰富多彩
早期的网络剧题材比较简陋,内容比较单薄,或是追求猎奇,或是纯粹恶搞。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模样大变。网络剧告别单纯恶搞,逐渐向影视剧学习,开始关注生命、理想、伦理、科技等问题,或励志或探讨,显示出较强的人文涵养。难能可贵的是,类似的主题,在网络剧中总是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来展现,不会给人说教、空洞感。
1.2 时长和形式不拘一格,更具灵活性
网络剧和传统电视剧一样,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剧”,有长、短剧;连续剧、单本剧之分。有的网络剧只有一集,而有的长剧则更像电视连续剧集,多达几十集。目前也流行一部长剧拍好几季,每一季有几集、十几集、甚至几十集不等,比如《嘻哈四重奏》,目前已推了四季,每一季有十集左右。从时间长短上来看也各不相同。有的网络剧只有几分钟,如《无敌小胖传奇》,时长五分钟;有的则有十五六分钟,如《屌丝男士》、《Y.E.A.H》;而长的则达四五十分钟一集,如爱奇艺出品的《灵魂摆渡》。
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来看,青少年是网络剧的主要收视群体,“年轻化”特征显著,原因是其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与网络剧独特的视角和较显 “轻松”的文化元素相契合,青少年爱聊八卦娱乐话题,具有网络剧的内容指向性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情感走向,容易在剧中找到共鸣点和满足其心理需求。受众的时尚敏感性也决定着网络剧内容风格必将是新鲜、时尚、简短、开放等元素的融合。
2.1 开放制作的思想碰撞
网络剧运作方式消除了传统影视剧制作的神秘感,每个网民都可以是演员、制片人和导演等参与到剧作的创编中,由传统的特定分工和特定角色转向大众都可以体验的角色。使个人思想感情在剧中得到充分表现,满足自我情感的宣泄,肯定了观众作为参与审美和反馈信息的机制,完成加工,创造,再加工的过程,帮助作者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如2007年网络剧《迷狂》,剧中的演员公开招聘,其中的歌曲由网友创作并请网络红人演唱。一些视频网站也给受众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比如土豆网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网民可以将自制的剧上传到网络上。所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明显的界线。网络剧在播出过程中及时收集网友反馈和评论信息,作为日后的拍摄和制作的参考,具有很宽阔的互动平台,这种互动是温和的,包容的,是基于本身兴趣思考的碰撞和欣赏。并不是每部网络剧都是在完工后再播出,大多数网络剧正是基于大多网民们反映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对日后的拍摄制作工作进行参照,边修改边拍摄,边拍摄边播出,每个人都可能是编剧,满足网民的参与欲望,过程和结局完全未知,这有利于将个人的智慧与网络集合的观点相联系,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非语言分享方式,充满想象性和开放性。如2007年网络剧《迷狂》在线播出的同时,还有短信投票,博客互动等模式,观众反响很强烈,这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剧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契机。
2.2 通俗内容的自由表达
前文提到的这种受众被动变主动的模式,同时弥补对现实无力操控的无助感,在这种形式下,幽默、夸张、通俗、轻松的口语化交流方式使得网络剧大受欢迎。纵观一些大受欢迎的网络剧,如《快乐Elife》、《女人帮妞儿》、《屌丝男士》等,它们的内容都偏向于年轻受众的品位,加入大量幽默轻松的元素和网络流行语,贴合当下生活的主题,如2011年搜狐视频独家出品的《疯狂办公室》,把近年来流行的“靠谱”、“lady gaga”、“我勒个去”网络语写入剧本。受众的年轻化和网络的开放互动性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也是网络剧娱乐性的主要原因。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经历来参与编剧和创作,具有个人活动自由的空间范围,制造出一个个性化的空间,形成个人情感倾诉,强调快乐审美,正是这样具有后现代性格的年轻受众赋予了网络剧后现代性的特征。
“后现代性正是当今激烈的社会变化中,人们感觉困惑、迷茫、压抑而寻找出路未果的情绪反映。网络剧颠覆了传统影视剧制作的规则和束缚,由快乐引导艺术走进审美,代替对了传统艺术的膜拜和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遵从,这就是网络剧后现代性的审美特征”[1]。当代受众自身审美适应性和完善性的反馈机制正是契合了接受美学所强调的受众主动参与审美并创造的能力,这是电视和电影所不具有的审美体验,也是网络剧所特有的美学特性。
表达的自由还体现在网络剧演绎夸张,故事情节碎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下,年轻人需要在疲劳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寻找一丝欢乐,网络剧的娱乐价值就呈现出它独有的优势。演员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夸张幽默的表演方式来契合网络剧的后现代性特征,制造笑点,娱乐大众,将平日生活中的压抑与苦闷释放出来。不仅如此,网络剧故事情节碎片化和凡俗化,表现在它短小精悍,人物关系简单,结构紧凑,通常一集只讲一个故事,时间短,而且故事之间关联性不大。这契合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网络消费习惯,受到热捧。同时,这种碎片化也要求网络剧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叙事的高潮和起落,所以它有着比传统电视剧要求更严格的叙事结构。
2.3 草根文化的观照视野
草根性之所以能成为网络剧的审美特性,主要是赖于美学实现其价值和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群众性[2]126-127。只有通过群众的“消费”和社会传播,才能证明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国网民众多,为此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这种草根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络剧参与的受众群体的草根性。每个人都可以导演和演员,充分体现参与观众的互动性,零距离贴近网民,汲取网民思想精华,始终以“草根平民参与”为出发点,呈现出网络的开放性和整合性。二是网络剧本身内容的草根性。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参与机制来决定剧中人物的命运,给了自己一次“圆梦”的机会。演的是剧,其实是百姓的舞台,受众的心声,一些业余演员和对有表演热情的人们纷纷参与到演出中来,让百姓演绎自己的悲欢离合,这与专业的表演相比,虽少了些表演技巧,但多的是一份份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加收视率。以平民视角讲述百姓话题,描写小人物的生活是草根性的主要体现。通过对这些小人物形象的塑造,“观众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心里距离”[2]127。如“11度青春”系列中的《老男孩》为例,讲述的是不满于生活现状的,生活不得志的两个中学时代好友,为了梦想参加快乐男生的选秀比赛,简短的影片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让人们在被生活压力所迫的今天,重新拾起对梦想的那份激情与勇敢。网络剧在引发视听快乐的享受的同时,也反应出关乎草根百姓的一些民生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网络剧不仅是一个百姓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一场草根们的狂欢盛宴。
任何传播都离不开语境的限制,网络剧基于网络这个媒介平台,表达和传播方式都受到了这个语境的限制。
3.1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的电视剧拍摄结束后再进行剪辑播出的不同,网络剧多采用分集拍摄、分集播出的形式。网络的互动性使得它十分注重受众的表达,网络剧播出一集后播出下一集的花絮,借助网络平台制作人(传者)征集受众的意见,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包括剧情、演员、道具甚至是服装的讨论,也给了观众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网民参与到剧情的互动和决定剧情发展的过称,是网络剧形成的依据之一。网民不仅参与影片的互动,还参与与其他网民和网站的互动,为网络剧的走向指引了道路。
3.2 网络传播的兼容性
网络作为一种集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杂志、报纸优点与一身的传播平台,具有多媒体、多融合的特点。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海量,让人们可以通过它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更多的知识,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阅读资讯信息等,由过去的多种表达方式体现文化和交流的多元性,到现在只需网络这一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网络这种传播媒介的集成性和综合性,才使得网络剧呈现兼容性的特征。网络剧可以兼容多种表现方式,如新闻、广告、消息等,这种兼容性使得网络剧比任何表现手段都显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在众多艺术门类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网络有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也决定了网络剧的受众群体之大。我国网民大体呈现 “年轻化”趋势,而年轻人群都具有求新的心理,他们大多具有相同的生活背景,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深刻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追求冲动和欲望,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释放压力,这也为网络剧的产生打下了群众基础。
3.1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
网络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自由和开放性,人们可以忘掉身份,放松自我,坦露心声,与他人交流更加随意,正是这种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促使了网络剧题材的产生,填补了传统电视剧题材的空白,如:宫斗,办公室,小三等话题。网络的这种无限制性,是网络剧这种艺术形式更加具有张力和想象力,剧中经常用一些直白搞笑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网络剧的发展和丰富也是必然。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自媒体的发展是网络剧产生的始祖,最早的网络剧《原色》就是通过自媒体上传的。这为网络剧提供了制作和传播模式”[3]。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性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人人即媒体。以博客、微博、Qzone为代表的自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其为个人提供信息的生产、积累、共享和传播。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信息中,做出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播客式的自媒体带给了用户更大的表意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上传自己制作的自制剧或者是视频图片,反映出本真、客观的特性。
[1]杨景然.网络剧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张名章.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1(5):122-127.
[3]于希.中国网络剧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责任编辑:余义兵]
J90
A
1674-1104(2014)05-0118-03
10.13420/j.cnki.jczu.2014.05.028
2014-06-11
池州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2RW006)。
王国瑞(1987-),男,甘肃镇原人,池州学院现代传媒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