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结义,汪 峰
(皖南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辅导员引导学生社团科学化发展路径
王结义,汪 峰
(皖南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和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指导与管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担负着指导、管理和服务学生社团的重要职责。当前,学生社团在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功能弱化、内容单一、队伍稳定性不足、缺乏活力等。在社团科学化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要切实担负起引导学生社团发展的职责和任务,因势利导,努力提高指导、管理和服务学生社团的水平。
辅导员;学生社团;科学化发展;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基础,为了实现社团成员的共同目标、愿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等结成的具有一整套活动规范和章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引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辅导员,理所当然承担起引导和规范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其种类、活动内容、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团功能弱化趋势明显,社团活动形式化、单一化,社团活动整体稳定性不足,社团缺乏持久活力。如何看待学生社团发展对校园文化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和影响,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克服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在准确把握学生社团功能与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着手解决影响和困扰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中的障碍,为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1 育人功能
首先,学生社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大学生社团可以对各种实践性问题进行团队攻关,在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展开综合性分析,不断提升其整体性创新能力,并成为展示每位大学生创新思维及潜能开发的实践平台”[1]。
2.2 交流功能
高校学生各类专业性社团不仅可以培养本校学生某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还可以增强与外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代表学校形象,展现学校风采。“社团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性。许多社团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同时以社团的智力、文化和创造力优势,与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形成良性互动,使社团和企业双向受益”[2]。
2.3 提升功能
学生社团成立的根本宗旨就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学生社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优势。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明、去创新。应该说学生社团为促进社团成员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了相对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多的途径和通道”[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校学生社团与学生会、班级等团体相比,无论是活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架构上都有很大不同,学生社团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第一,运作上高度自主性。高校社团大都由学生自发或自觉地根据共同的爱好、兴趣组成,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社团存在的重要基础。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成立,因此,学生主人翁精神在学生社团中必然会有充分体现,学生是高校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
第二,学习内容多元化。高校学生社团打破第一课堂内容固定、形式单一等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特长等开展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场所。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专业学习、文艺体育、科技文化等类型的社团活动,使广大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加入各种社团,充分展现学生各自特点,充分施展才能,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组织模式的开放性。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基本上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且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班级,成员性格各异,且知识背景多元化,学生通过学生社团大平台与学校、社会发生联系,使社团成员逐渐具备社会经验、增长阅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1 功能弱化趋势明显,社会化倾向严重
近几年来,有些社团活动内容有限,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学生社团存在机构设置模仿社会党政机构趋势明显、官僚作风严重、组织活动过度引入社会资金导致商业气息浓厚,以及社团内部资金管理难度加大,社团组织受社会侵染,新社员加入社团动机不纯,成分与氛围日趋复杂化,这些都导致学生社团偏离原有宗旨,久而久之任之发展下去,必然会产生异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2 活动内容形式化、单一化
有些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较为狭窄,如有些高校成立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研究协会,活动内容仅仅限于带领社团成员学习经典文本或了解时政新闻,很少能做到通过举办各类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校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此外,协会很少与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实践中让同学感受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另外,一些高校的体育类协会仅限于培养学生强健体魄,陶冶学生情操,很少将社团活动推广或拓展开来,仅仅限于社团内部成员的交流与提高。此外,还有些学生社团很少开展校际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3 社团活动整体稳定性不足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特别是社团核心成员的推动,社团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建立在社团内部个别成员的突出能力上,而非制度的完善、组织的有序及有效的动员上,一旦核心成员离岗或离任,社团活动就陷入停顿或无序状态。社团核心成员在岗期间未能很好地完成对新成员的传帮带,不注重规章制度的构建、活动程序及内容的传授以及各类活动的经验总结,让新成员完整地熟悉所在社团的活动内容、运作流程以及运转机制。
3.4 社团缺乏持久活力
有些社团招新机制不健全,未能认真选拔兴趣高、能力强、作风正的同学加入社团,个别同学加入社团动机不纯。有些学生在加入某一学生社团之时全凭新鲜感,待加入后由于学习繁忙,对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衰减,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社团甚至有名无实,开展活动极少,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详细计划却未能有效落实,社团的凝聚力不强,活力不足。
4.1 引导学生社团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社团加强工作创新
辅导员发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积累和总结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在社团管理中逐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另外,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社团特点,与时俱进地对社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工作目标与方向等进行调整,运用多种管理手段与形式引导学生社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使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与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社团实践中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要紧紧围绕学校教书育人这一中心工作,充分挖掘社团的潜能,将学生社团看作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在社团具体活动中,辅导员应当充分挖掘和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社团的主体是自己,社团活动创新的主体也是自己,这样才能达到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2 加强针对性指导,强化育人功能
辅导员指导社团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根据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门别类指导,要避免社团在内容上的同质化和在运作方式上的单一化。在具体开展活动时,辅导员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宏观指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开展创新工作内容与方法,多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的形成。具体来说,“一是注重对学生社团价值体系的正向引导,对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政治误判进行及时纠偏;二是强化对学生社团的过程管理,从建立、运行、评估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三是促进学生社团与高校教育资源(如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的高度整合;四 是建立学生社团成员分类培养、分层管理的长效育人机制”[5]。辅导员应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促进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朝着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学生素质中的强大作用。
4.3 协助建章立制,引导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治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社团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上,辅导员应当尽量不插手具体的事务性活动,而是多在宏观指导上下功夫,应当帮助学生社团建章立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为学生所接受的管理体制,如明确社团宗旨、定位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严格学生社团申请注册制度,明确社团申请成立的方法和秩序,规范社团日常活动管理并加强社团经费管理保证社团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参加的独立的群众组织,为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有着朝气和活力、思想活跃、敢于挑战的年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管理。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也应当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方法,注意不要破坏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注意管理社团主要通过制度上的规范而不是通过直接插手事务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中培育起一批真正优秀的社团。
4.4 建立评估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团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可以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果。学生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也是社团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辅导员在引导社团建设工作中,应当充分了解社团干部的特点与专长,将他们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社团干部为社团工作付出较多,如果学校部门、院系能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支持,将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与鼓励。所以辅导员在引导社团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辅导员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或院系反馈学生社团干部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探索将社团干部纳入学生干部评价体系中来,将他们组织或参加的活动纳入考核体系中,在年度综合测评、评优评先中享受与学生干部同等待遇。此外,培养和挖掘后备人才是社团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社团干部通常是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导员在指导社团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多鼓励高年级社团干部对低年级社团成员的传帮带,让他们逐渐熟悉和了解社团的运作方式和内容,保证高年级社团干部离岗之后社团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1]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32-134.
[2]王林.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性发展[J].江苏高教,2010(2):118-119.
[4]王鹏.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现状、基本理念及现实目标[J].思想教育研究,2012(3):45-47.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1
A
1674-1104(2014)03-0140-03
10.13420/j.cnki.jczu.2014.03.043
2013-11-22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3B554)。
王结义(1986-),男,安徽潜山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政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