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学状况

2014-03-29 06:37:48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时代心理

高 源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学状况

高 源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处于后现代社会和转型社会中,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语境不同于以往的时代,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所建构的虚拟社会中,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社会关系、行为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群体心理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针对这样的事实,社会心理学应当不断的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从而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

新媒体;后现代语境;虚拟社会;社会心理学

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学是处于当前转型社会和后现代社会时代大背景中的。新媒体的产生是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也是后现代社会消解主流价值的工具。所以,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兼备两者的特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将会面对怎么样的挑战和影响?本文将作出如下分析。

1 新媒体的产生及其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媒体形态,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应运而生的。“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 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后来,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提到“新媒体”这一概念[1]。

新媒体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模式。“新媒体”的概念争论较多,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2]。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新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3]。还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转播形态[1]。从以上表述中不难发现,所谓“新媒体”是建立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和网络化时代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它具有快捷、迅速、无障碍等特征,它的存在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并不能断然的给其一个定义。

2 新媒体时代对社会心理学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情境交互的科学[4]。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伴随着各种实证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转折,进入了确立时期[5]。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后,新媒体的产生实现了人和人之间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脱域”,即人们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脱离出来,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人的行为、价值或文化等等都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种事实,社会心理学也产生了重大的转向。

2.1 研究语境的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解构消融传统的一个工具,也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消费社会得以更为快速的成长,新媒体为人的消费提供了便利,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心理。网络购物就是新媒体时代最大的产物,并且这种购物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购物。那么社会心理学应当关注基于新媒体所带来的这一消费变革背后的诸多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游戏化,人们试图在消费这场游戏中寻找一种快乐,而游戏化本身就是一种对权威价值、单一、绝对主义的挑战,它试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消解生活的深度和意义,这也正是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性。当前社会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研究语境下开展研究的额,它根植于并在这一语境中得以发展。

具体说来,这一研究语境就是后现代主义语境。后现代文化是当前世界的主流文化现象,它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理念。后现代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它同当前的消费社会和网络信息社会紧密相联系。正如杰姆逊所指出的:“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6]。在这样的背景下真理被消解,人们不再被单一的价值观和审美准则所束缚,文化也走向大众,实现了雅俗共赏。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新媒体兴起的文化背景,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来自网络媒体的信息,而不对社会事实做出思考。人们习惯性的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对本质却越来越忽视,社会的话语也被这种网络社会中塑造的“他人”所引导。正因为如此,社会话语的门槛被降低,文化消费的约束被打破,从而实现了一个大家共享、高度大众化的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中培育出的后现代性理念则是后现代文化的内核,它为社会大众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转瞬即逝的、没有深度的时代。

后现代文化为我们营造的是一个逐渐远离传统、抛弃过去的生活环境。它一方面批判所有、结构一切,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和现代主义文化共处一室。这种双重性使得后现代语境中,人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无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不断地在消解中重建。

2.2 研究主体的虚拟化

长久以来,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主体都是人以及社会行为等客观存在,这些都是真实世界存在的场景。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借此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社会心理学如何处理与新媒体的关系》中,Batinic和G ritz认为“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让他们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距离进行沟通,并且为自我展示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虚拟世界也提供用户(至少在感觉上)某种匿名性,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社会现象令社会心理学家着迷”[7]。可见,凡是真实世界存在的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等这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体都是可以在由新媒体构造出的虚拟社会中表现出来的。

就社会关系而言,今天社会心理学关注的社会关系已经越来越多的脱离现实世界。虚拟社会关系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被人们所熟知,这种社会关系已经对现实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虚拟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超乎物质层面的交流或者说是情感互动,人们借助互联网络实现了身体的缺场,例如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社会组织以及网络崇拜等等。无处不在的虚拟的社会关系背后的形成动机是什么?这些都是今天社会心理可以研究探讨的问题。同时,伴随着虚拟化社会关系的出现,现实社会关系和虚拟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也是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一般都包含有一定的现实性。当“虚拟”和“现实”相交融接触时候,两者的适应和融合就成了一个问题,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它并不会被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准则所束缚,甚至会改变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关系中“虚拟”和“现实”的适应是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由此引发的许多问题,诸如网络诈骗、网络犯罪活动等等,给我们的现实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虚拟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带来的新的领域,社会心理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会如何变化?这些问题是对社会心理学的挑战。

就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主体—人而言,人们真实身份的虚拟化给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社会学在研究时,必须要面对真实的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身份摆脱时空限制,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这就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时,难以确定研究对象身份的真实性,从而导致难以获取真实的资料。于此同时,在虚拟的环境中,人们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导致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践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行为目标,这就给当前的社会心理学提出了要求,即不能再简单复制过去的研究方式和经验对当下新媒体时代人们进行解读,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的方法应对人们身份虚拟化这一事实。

2.3 群体荒诞感的产生

群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赖以依存的客体,人们在群体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群体的心理变化直接关系到社会心理的变化,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又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群体逐渐生成的荒诞感是社会心理学应当关注的焦点。

“荒诞感”这一词在美学上指审美主体面对荒诞事物所引发的荒谬、荒唐、怪异的感受[8]。当前社会群体荒诞感的产生主要由于:首先,转型社会中社会群体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感受无助和陌生,但是囿于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又无力改变,从而形成这种内心体验和心态。众所周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获得的社会资源机会和渠道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使得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发生差异,使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机。这些人对现实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满,从而导致了他们迟迟融入不了这个变换的新社会,这就造成了这些人的心理落差和攀比心态,于是一种怀旧心态出现,他们排斥这个新的制度和竞争,希望回到过去。其次,新媒体出现消解了传统社会价值单一化、话语霸权化的现象,人们借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选择。可是正是如此,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多样化的选择意味着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过去权威话语受到挑战,话语权分散到具体的人的身上,难以统一,人们无法去判断真伪。因此,社会群体在这样的解构消融中出现信仰危机和荒诞感,群体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都会降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出现迷茫和逐渐的陌生化,并逐渐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

可以说,伴随着当前新媒体的方兴未艾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社会,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利益格局剧烈变动、群体心理需求多样复杂化。面对这样的社会事实,群体社会心理已变得让人难以捉摸和不稳定。关注群体间的心理适应和调适是当前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方向。

2.4 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

人的审美心理主要受到审美对象以及审美态度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人的审美心理较之过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并最终影响着社会心理的变化。首先从审美对象上看。顾名思义,审美对象又称之为审美客体,它是指审美活动指向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象。从广义上看,审美对象在今天已然是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广义上的审美对象应当包括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文化。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无缝对接的时代,新媒体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文化艺术也由此实现了全球传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享用来自世界各国的异样文艺,这就扩大了审美客体的范围。但是,伴随着这样的文化全球化而来的是审美的冲突,强势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风波中势必占据着主动地地位,从而改变着相对弱势文化群体的审美心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然形成了固有的审美模式,在面对不变的审美客体的时候,人们坚守着固有的审美模式去评判美。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势必会受到异样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审美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其次从审美态度上看。审美态度一词主要用以表示人在从事审美活动时对于对象世界所抱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它有别于人的其他方面,诸如科学认知、实用功利、道德行为、宗教信仰等活动中所采取的对待世界的方式,故审美态度即可视为人的审美活动的特有标志,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9]。作为一种态度,它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作出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或能动作用的影响[10]。可见,审美心理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产生的巨大作用。新媒体时代,伴随着审美客体的扩大和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心理经受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实物层面的变化使得人们改变了过去的评判准则,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不同的审美客体上,从而消解了传统的审美经验,之后通过整合形成了新的审美态度。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全世界经受着着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伴随着这种审美客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着人的审美态度进而使得当下人类社会的社会心理产生变化。

综上所述,鉴于新媒体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对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应当审时度势,根据客观的环境,在研究方法上多元化、研究问题深入全面,这才是处于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7.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8-59.

[3]张欣然.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J].改革与开放,2013(7):10-12.

[4]王芳.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640-642.

[5]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23.

[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7-168.

[7]Bantinic,B.,&G ritz,A.S.How Dose Social Psychology Deal With New Media?Social Psychology,2009(1):3–5.

[8]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7-128.

[9]陈伯海.怎样才是“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论审美态度及其性能[J].学术月刊,2010(8):116-117.

[10]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20-321.

[责任编辑:束仁龙]

C919

A

1674-1104(2014)03-0100-03

10.13420/j.cnki.jczu.2014.03.029

2013-12-19

高源(1989-),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后现代时代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HANDS OFF THE WHEEL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