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潇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福建南安 362332)
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理性思考
陈 潇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福建南安 362332)
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需要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实现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
四化;未来图书馆;组合要件
传统图书馆发展至今天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也不满足于传统图书馆文献收藏与文献借阅的服务模式与运营方式。就未来而言,传统图书馆还面临着“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信息传递技术,知识信息与整合技术,可以全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可以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读者服务,即全球性服务”[1]的难题。对于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许多专家学者习惯将之称为数字图书馆,认为电子、虚拟、网络图书馆等都是同一概念。他们觉得“当今世界正在迅速地进入信息社会”,“图书馆作为信息战线上的服务机构,也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渡。其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的概念。虽然其提法各异,描述的内容略有区别,但就其本质来讲都是一样的,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而已,一般地,人们喜欢用‘数字图书馆’作为其统称。”[2]寥寥数语,道出了对未来图书馆不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这个概念不准确,更不能把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混为一谈,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需要我们作出理性思考。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实现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的“四化”,才是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方向。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管理、知识利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因此,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必须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馆藏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将馆藏印刷型、微缩型、图表型、音像型等传统介质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建成数字化资源库。(2)传输网络化。利用网络环境和互联技术,把经过许可和加入图书馆联盟的人类社会信息资源有效连接起来,使读者、用户和受众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3)载体虚拟化。在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基础上,使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开放共享,把未来图书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无墙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4)管理专门化。利用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读者、用户和受众提供专门的管理服务,使未来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更周详,真正做到“读者第一,用户至上,受众愉悦”。
未来图书馆只有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图书馆或者现代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战略支撑,以其为发展基础,未来图书馆不仅有实物馆藏,有数据存储,可现场借阅,而且可远程传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若仅局限于传统,便无法实现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未来图书馆将最大限度地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只要获得许可,人们可以通过未来图书馆“四化”机制,轻松获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的文献信息或者数据信息。有学者认为,未来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催化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实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中心[3]。这些结论道出了未来图书馆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与作用。正因为具有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这样的基本特征,未来图书馆才会充分释放其相应功能。(1)自由存取功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把未来图书馆建成一个超大型的信息系统,使广大读者、用户和受众通过相应网络获得馆内外大量的信息资源。(2)全面开放功能。通过网络进行一切业务活动,包括信息资源的制作与存储、查询与检索、咨询与调阅、交流与传输、利用与反馈等等,使广大读者、用户与受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相应信息资源。(3)资源共享功能。依托网络实现各个图书馆间数字化馆藏交换,在读者、用户和受众之间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在获得许可或图书馆联盟条件下把信息资源做到最大化。(4)其他特殊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传输、利用、交流和发展建设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更便捷。这些功能的发挥得益于未来图书馆的“四化”建设发展。离开它,未来图书馆发展将成为乌托邦。因此,在推动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当中,要紧紧抓住“四化”建设发展这些核心环节。
在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实现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成为大势所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随后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Ⅱ)行动计划”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CⅡ)”的主张。欧盟、俄罗斯、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也采取了相应对策与行动。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末,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将之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工程,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系统攻关,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在海量数字化存储、全球范围全方位合作、引进吸收关键技术、加强标准研究制定、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难点问题。但是,推动发展、加快建设已成共识,渐成潮流。其主要源于:(1)技术革命使然。当今世界正在迅速步入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潮流席卷而来。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产业的先驱,受到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要求图书馆必须走在时代前列,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图书馆从传统型向未来型跨越式发展。(2)经济建设使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手段,未来图书馆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时代重托与历史责任,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与技术支撑。(3)增强国力使然。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获得知识、培养人才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它要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重要资源,以适应增强国力的需要。(4)创新驱动使然。创新驱动是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未来图书馆将在提供新信息、新技术方面为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纵观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可以清楚感受到未来图书馆作为知识经济重要载体,将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成为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21世纪各国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4]。
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载体虚拟化、管理专门化不仅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更是现实选择的需要。未来图书馆并不是抛弃传统图书馆,而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让它充分释放“四化”功能,从而摆脱传统图书馆的单一模式,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产业实体、信息资源集散中心。未来图书馆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所谓有形,是指图书馆是一个实体,它有一定的处所、一定规模的建筑和藏书。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即使被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资源之后,也不会被扔掉或者销毁。所谓无形,指未来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拥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人们可以远程存取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存储载体上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期限、数量等的限制,真正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无形具有传递距离远,速度快,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信息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等优点,这些优点弥补了有形的不足,而有形则具有便于交流、可以永久保全人类文化遗产等优点,也弥补了无形的不足[5]。为实现“四化”,未来图书馆应作出以下几方面的现实选择。
4.1 抢抓机遇目前,国内外图书馆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化项目工程建设,这就为我们抓紧做好以“四化”为基本条件的未来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绝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及早做好系统规划、概念设计、资源加工处理、标引、整理、归档、入库、建索引、发布等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多谋善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4.2 高点起步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抢占数字化建设的制高点,做到高点起步,创出特色。要尽可能地吸纳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失误,使得未来图书馆项目工程建设能派上大用场,做到好用、实用。
4.3 统一部署
以“四化”为主要特征的未来图书馆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国家一盘棋架构体系内和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统一协调指挥下,来组织实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项目工程。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4 实现共赢
信息化推动着未来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严峻机战,这要求未来图书馆必须依照“四化”标准,做好各项工作,搞好建设、提高技能、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确保图书馆与读者、用户和受众之间实现共赢。
[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6.
[2]王大可.数字图书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1.
[3]秦秋伟.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图书馆[J].广州大学学报,2002(10):77-79.
[4]李培.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
[5]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6.
2014-02-07
陈 潇(1983- ),女,福建连江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G250
A
2095-7602(2014)04-0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