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4-03-29 05:34谢海伟王家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程化工科应用型

谢海伟,王家良,文 冰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

谢海伟,王家良,文 冰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应用型本科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为核心,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内涵、发展现状以及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最终提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工科专业;工程化教学;教学管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定位及培养模式,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特征,并具有进一步深造或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制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化”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化”教学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化”,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具有“实践、实用、实干”基本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1],其内涵是在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充分考虑“工程化”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工程化教学的核心特色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工程化素质,提高毕业生工程工作的适应能力.工程化理念与学科教育的学术追求是对立统一的,科学技术作为工程工作的业务支柱和有力支撑,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但工程化排斥狭窄的技术教育,排斥过分追求学科的深度,而不重视其广度与应用,工程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全面素质教育,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工程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应用学科教育,比如应用物理或应用化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截然不同,前者虽以后者为基础,但更强调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现实践教育体系“工程化”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两重含义[3].第一、在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工程化”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工程师,将来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避免工科教学理论化,脱离实际.第二、要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体现系统化、模块化的工程思想.借鉴工程活动的分析、设计、评价、实施直到验收的一系列过程来指导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化”教学的必要性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各国高校的共同选择.201O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逐渐渗透“工程化”思想,以接近工程实践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活动[4].因此,工科专业专业注重工程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使更多人都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进而出现不同层次本科,也出现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象.表明高等院校现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落差[5].主要体现在:

2.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化”教育体系普遍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6]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以对口专业需要为目的,将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窄、专、深.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传授知识为主.我国工程化教育一开始就缺乏与工程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存在高校与社会相脱离,工业产业与高校的专业横向联合较少.由于教学经费和工程实践单位的原因,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由于工程实践实习单位害怕影响其正常生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程化”教学环节变成参观学习.由于缺少工程实践训练,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不知道如何应用,视野狭窄,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

2.1.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化”教学经验

大学工科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也是我国高校工程化教育不足的原因之一.一个工科毕业生走向岗位,一般需要6-8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业务骨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高校只重视教师的学历,大多数高校工科教师来源于高校的硕士和博士,其自身就缺乏工程化不足的问题.很难想象本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足的教师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工业经济所需求的工程化要求[7].

2.1.3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影响了工程化教育的发展[6]

现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有许多不相适宜的地方,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内容来看,更新速度慢,没有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专业技术窄、专、深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相当突出,面向工程的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相对较少;从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教师仅仅围绕教材理论讲授,对教材外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化问题无暇顾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教师教授多,讨论、调查少;学时多,教学安排过死,这些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工程化教育的发展.

2.2 实现“工程化”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2.2.1 强化工程教育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高等教育曾有两大基本培养模式,即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其中,美国模式重科学、轻技术,侧重课堂教学,本科教育只向工程界提供工程师的半成品.德翻模式重技术,除课堂学习外,还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向工程界提供的是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人员.日本近些年来则更明确地提出工科大学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学科的教育过程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发达国家出现的上述变化充分表明,强化工程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8].

2.2.2 强化工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学校里的各项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任务进行.高等学校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就是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观察、思维、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实际工程中所涉及的实验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探索和研究性质,将这些实验作为实验课的内容,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实验单纯用于验证理论的状况.同时,由于以工程为背景,实验更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加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局部,而且能了解全局.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2.3 强化工程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实用型人才、成为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树立“工程化”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8].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专业实验课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工程化”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更应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之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脱离实际的倾向.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化”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要实现工科专业“工程化”教育教学研究,本文提出以下的具体措施.

3.1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工程教育”理念

学校和二级学院组织各个层面的专题学习研讨,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树立“工程化”教育理念,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把握工程思想与工程能力的主要内容,构建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3.2 加强“工程化”课程改革,优化模块课程体系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优化“能力阶梯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模块[9].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具体措施:(1)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2)修订以“工程教育”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方案.(3)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工程类必修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需要,拓宽选修内容.(4)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符合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实用教材,选用优秀教材.

3.3 加强学生工程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工程规律和工程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生自主实践课程;通过进一步进行工科的“导师制”尝试,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心;通过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4 加强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教学团队

采取“引聘结合”,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及教学团队是培养“工程化”人才的关键,是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教师的工程化培养基地;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实施“工程化”培养;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活动带到企业,用于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挂职、合作研发、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的工程化素质.建立“顶岗工作”进修基地,制定教师实施“顶岗工作”的进修计划.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形成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互动的常态机制[10].

3.5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出发点,加强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在校内构建真实性实训车间或工程仿真型实训车间,在校外建设开放式工程实践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求做到贴近生产现场,贴近新技术、新工艺,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参与实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工程项目的运作经验;在实训基地管理严格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实训环境的真实性.

3.6 加强工程化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

构建适应“工程化”教学的评价机制必须实现量化考核的操作方式,采取交叉评价,透明化管理,形成综合的结论.借鉴工程文档管理经验,实现教学资料规范化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规范和标准;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改革实践教学评估,加强实践考核评价;构建质量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探索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试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技能的有效考核[11].

4 结语

“工程化教学”“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也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加大实验室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加大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利措施.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 2006,20(4):96-99.

〔2〕王传忠,杨玉春,张丽军,等.工程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1,23(增):122-124.

〔3〕万旭成.构造“工程化”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72-75.

〔4〕关晓冬.机械基础课工程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07.

〔5〕卞华珍,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23):16-18.

〔6〕卿德藩,佘明亮,工程教育中“工程化”不足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5):67-68.

〔7〕张德华,江瑜,陈存武,潘文龙.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 [J].皖西学院学报, 2011,27(5):53-56.

〔8〕徐亮,窦立军,王文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教育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26(5):64-66.

〔9〕阳小成,雷泞菲,李凛,等.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 (5):76-78.

〔10〕王建民.高等教育“工程化”建设中的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14.

〔11〕高梦祥,夏帆,余知和.用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0):56-59.

G640

A

1673-260X(2014)01-0225-03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2JYXM 553);蚌埠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LY1210);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2010109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QC60)

猜你喜欢
工程化工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软件测试工程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进展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