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强大脑》热播看真人秀节目的转型之路

2014-03-29 05:53王亚静
传媒 2014年4期
关键词:李云龙最强大脑安德烈

文/王亚静

2014年1月3日,江苏卫视引进了德国《Super brain》的节目模式,推出中国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当前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以《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为代表的歌曲类节目虽收视不俗,但同质化趋势明显,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亲子节目引发全民热捧,但奇迹难以复制。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江苏卫视继《非诚勿扰》《一站到底》之后,以科学探索为内核、用精致新颖的方式让科学走下神坛,走进大众,推出了科学类综艺节目《最强大脑》。《最强大脑》并非科学类综艺节目的首创,但此前的科学类栏目往往都是用实验室做布景,解密生活中的某些科学现象或误区。而《最强大脑》关注的是由生活科普转向更高端的脑力科学话题。严谨的的节目理念、精致的舞美包装、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特点鲜明选手的参与,真正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在整个真人秀节目同质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下刮起一阵流行风。

选手嘉宾特点鲜明

《最强大脑》对选手的选择充分展现了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参赛选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天生的天才——“火眼金睛”郑才千、“指纹神探”吴天胜、意外的天才——“中国雨人”周玮、“听风者”艾晓娃;造就的天才——“子承父业”李云龙、“书价检索仪”王国林等等,他们每个人独特的记忆、思维、逻辑特点为脑力科学的进一步开发和探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和样本,为人们展现着各具特色的奇妙世界。

作为一档大型的真人秀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蒋昌建的首场亮相,便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但正是这种陌生感让观众们对于这位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除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的学术背景外,他还曾获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CCTV新闻频道“聚焦两会”特约评论员,并曾担任《杨澜访谈录》总策划。此次蒋昌建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最强大脑》舞台上的表现,既展现了他机敏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现场把控能力,同时,他丰富的学术背景也更增加了这档科学类栏目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最强大脑》虽然定位于科学,但脑力科学的高冷特点,选手异于常人的个性特点以及学术型出身的主持人选择,在娱乐至死的当下犹如一缕清风,在唱歌、跳舞类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同时,作为一档综艺类节目,在尊重科学、注重学术的同时,也与综艺节目的娱乐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此,栏目中嘉宾的选择就很好地中和了这一点。

科学评审魏坤琳,被称为“中国最帅教授”。加入《最强大脑》的团队,让这位外表帅气、学术严谨的36 岁教授一夜之间成为了男神式的人物。他没有太多舞台经验,镜头前有时也稍显紧张,甚至有时当观察员梁冬在针对某位选手而提出质疑时与他发生争执,他也稍显落下风,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火爆的人气,反而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固定观察员是娱乐界伶牙俐齿的陶晶莹,主持界幽默风趣又言辞犀利的梁冬,体育界羽毛球国家队总教头李永波。三人各具特点,在面对选手时,梁冬时常言辞犀利,而李永波则表现出为人师的仁慈,陶晶莹在两个男人中间则利用女性感性的一面在两者中进行着调和。

在每期节目中,除了固定观察员外,X观察员的选择也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例如:韩国当红男星金秀贤、羽毛球奥运冠军林丹以及著名歌手周杰伦分别是影坛、体坛、歌坛的人气号召人物,他们的加入使栏目在年轻观众中也具有了极大的影响力。

称赞与争议的交锋

自节目开播以来,各界对《最强大脑》的称赞与争议一直不断交锋。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归根结底摆脱不了“秀”的本质。因此,引发冲突才能制造话题,增加看点。

节目开播之初,科学评审魏坤琳的难度系数决定权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对于他的打分权,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是由他来给出决定选手“生死”的难度系数分。这一规则的表现引起了观众们的质疑。而事实上,魏坤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他的背后有一个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三十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智囊团”。这一争论的平息,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了节目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某期节目中,熟食店老板娘赵淑芬因为“瞬间知笔画”的神奇能力而一夜成名,而她的神奇脑力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从词语到短语,甚至到12字以内的句子,她都可以马上说出笔画。这样的能力让所有人惊叹。然而,在打分时刻,魏坤琳却没有给出分数。他的解释是:我现在无法打分,她能如此快速的反映出笔画数的行为,有些像艾斯伯格症候群或者学者症候群,我需要带她去北京做进一步的检测。这一点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节目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同时,这无形中使观众对赵淑芬有了更大的好奇,对下一步将要做出的解答有了更大的期待。然而,当她在新一期节目重返舞台时等待着难度系数分时,却只得到了1分。在所有人对这个分数表示不解时,魏坤琳给出的解释是:能力并不代表就是才能。这一观点立刻引起了评审梁冬的不满,进而引发了一场争议不小的口水战。对于不善言辞的魏坤琳来说,“科学是我的惟一标准”已成为他在节目中的反复出现的应对话语,但同时他也表示:“我是科学家,也有感情,但我坐在了这个位子上,就要做出理性的判断,为人类选出‘最强大脑’”。理性的魏博士与感性的梁冬相遇,摩擦碰撞出火花,同时也引出争议与看点。

创新模式增加看点

虽然《最强大脑》的节目模式引自德国的《Super brain》,但江苏卫视并没有照搬套用,而是针对中国电视栏目的实际进行了具有特色化的创新和尝试。在晋级赛、挑战赛之外,首创中外PK赛。从而实现了在同一模式下,不同国家间脑力人才的真正 PK。除了中国的 12 位脑力精英外,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也纷纷派出了自己国家的顶尖脑力选手前来出战。这场国家间的顶级选手PK赛中,各国选手都希望通过国际间的较量成为世界的最强大脑。这场国际间的脑力PK,让这种抽象的脑力科学通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比拼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人们对脑力科学的兴趣,同时,不同国家间选手的同台竞技,也折射出各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中国与意大利PK赛中,中国选手李云龙与意大利选手安德烈的比拼,两位同为12岁的记忆高手在PK赛中相遇。在主持人的一段采访中,安德烈说起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时表示:“夏天和爸爸及堂兄们在卡拉布里亚的海滩上生篝火,在漫天繁星下睡觉。为了看黎明整晚都呆在海里,是最难忘的经历。”问起李云龙如果赢得比赛想要什么奖励时,他说希望好好玩三天,这个愿望从一个12岁孩子的嘴里听到似乎略显讽刺。李云龙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子承父业”就是他的标签。两位同为12岁的少年,他们的童年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新郎新娘配的比赛中,他们反方向记忆51对新娘新郎顺序,之后蒙上眼睛,51对新人打乱顺序站好,在他们摘下眼罩后,靠记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型摆放。李云龙在用时上快于安德烈,只要保证摆放正确他便能够赢得比赛,而当安德烈在报出自己的顺序时,李云龙突然一拍脑门,痛哭起来,现场的他几近崩溃。不断地在说:“我记对了,摆错了!”显然,观众们此时意识到李云龙也许是求胜心切,粗心摆错了一对新郎新娘。面对自己的失败,现场的李云龙在父亲的搀扶下才站了起来,无法接受失败的打击让观众们看到了在一种“虎爸”式教育下的孩子有着怎样脆弱的一面。而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主持人让李云龙报出自己的结果,人们却惊喜地发现,他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只因为在摆放时两人处于反方向而使李云龙误认为自己摆放错误。李云龙破涕为笑,而此时的安德烈,上前抱住了李云龙。“我刚才很担心李云龙,他看起来很难过,我想要去拥抱他。”安德烈说完也不禁落泪,意大利男孩用他的同情宽容之泪感动了每一个人。许多观众从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孩子身上看到了两国间教育的差异,进而引发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探讨,这种舆论反响比对决胜败更加引人注目。

猜你喜欢
李云龙最强大脑安德烈
废旧手机“变”宝贝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使用“李云龙” 上级要“亮剑”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绝世奇术
“最强大脑”哪家强
爬树的男孩
矮个子的高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