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颀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重庆师范大学李禹阶教授主编的《重庆移民史》(9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系目前首部全面、系统研究重庆地区移民历史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区域移民史研究专著。
重庆地区位处我国南北部和中西部的交界区,位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流域。尤其长江三峡水道,自古以来即是沟通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连接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大动脉。而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看,重庆地区既是中国中、西部人口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亦是历史上中国人口由东向西迁徙中的主要留居地。这种情况使重庆的发展史,实际上即是一个典型的东南西北人口不断迁徙与融合的历史。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区域,历次移民高潮以及这种大规模外来移民所形成的拉力与动力,直接推动着重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跳跃式发展,使重庆区域发展与移民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该书采取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民族学等方法,以广泛而详实的史实为基础,从重庆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当代,对于重庆历史上的人口流动、迁移的规律、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例如在重庆地区历史上共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向内向外的人口流动与迁移,这种人口迁徙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其移民的推、拉力来自何处?各次大规模移民的特点是什么等等。该书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如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中期,当时该地区的人口迁徙主要是以巴蜀地区巴族为主的民族性的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则是资源的获取与寻找适合定居的居留地。而从战国后期秦灭巴到东汉时期,秦政权为了加速西南部巴蜀经济的开发,加强对于这一地区的鼓励,大规模地把东方六国贵族、富豪、工商业主、罪犯等迁徙到巴蜀。汉初时,汉高祖对于当时跟随进入巴蜀、汉中的中原士卒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在当地定居下来。这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原因,则是国家为了改造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格局而采取的人口迁移政策。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大规模的政府为了调整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其目的是为了平衡当时西南和中部、东部的人地关系,使社会经济、文化能够相对平衡发展。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人口迁移,对于恢复与发展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书还对重庆区域移民的特点做了详尽的探讨与研究。作者认为重庆移民的历史有着比较明显的历史规律和周期性。这便是在宋元及以前,重庆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以逃避战争、灾荒的志愿性移民,朝廷流放罪犯、贬黜官员的政治性移民,以及开发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性移民等为主要成分;而在宋元以后,直到近当代,重庆地区则主要因为战争、灾害、工程建设等等,以及其日益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而以东、南部向西部的政策性移民、非自愿性移民较多,政府政策性移民在历次移民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自古以来重庆移民都有着规模大、时间长、迁徙路途遥远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其移民大都以举族群徙为形式,移民的宗族观念、同乡情节和县籍、省籍团聚性较强,由此形成了重庆区域长盛不衰的会馆文化。此外,由于三峡峡江地区在历朝历代均是作为官员、士人贬黜、流寓的地方,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就形成富有特色的峡江流寓文化,形成颇具特色的峡江诗歌、易理哲学等。
近当代中国人口迁徙的历史,是目前我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文献、史料以及理论的关系,我国许多区域性移民著作都忽略或少有涉及这一时代的人口移动。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近当代重庆地区的人口迁徙做了详细的探讨与考证。这之中,既包含了重庆在鸦片战争之后,作为一个开埠城市江浙工商业者云集重庆经商的情况,亦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所形成的移民高潮和人口发展。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重庆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该书亦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例如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西南服务团在重庆的迁徙、扎根以及留下的移民事迹;新中国50、60年代为了反帝反修而在“大三线”建设中,将全国重点军工企业、科技文化单位向西南地区的迁徙及其遗留下的移民文化;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所形成的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向边疆、农村的临时性迁徙及其理论辩证;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民工潮,大量农民工向南方、东南方迁徙所形成的人口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二元矛盾格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三峡百万政策性移民中的迁徙史实及“后三峡”相关问题的辩证等。应该说,该书是中国区域移民史中的一部长时段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术著作,在理论层面和文献利用上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该书在文献方面,除了大量采用正史外,还广泛采用了地方史料、考古资料,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重庆是一个古老而新生的移民城市,是通过移民而不断发展的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区域。但是,要重新梳理它的人口迁徙的历史源流,却是有着诸多文献上、材料上、理论上的困难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巴(即古代重庆地区)与蜀一样,同在四川盆地中,因此中原及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常常将巴蜀看成相对独立而又一体的区域。在文献中,“巴”与“蜀”往往连称,这对于作者在探索、研究重庆这一特定地区的人口迁徙史时,会常常碰上统计学、人口学、社会学中的难题。同时,要分清巴蜀之间不同区域特点与移民流向,亦有着文献梳理及资料分类上的诸多困难。而该书作者在这方面则经过极大努力,对于巴蜀文献、资料、档案进行了认真扒梳、区分、整理,由此在对古代该区域人口流动、迁徙的实际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对于古今重庆区域在人口迁徙中的特点、作用有了较为正确的评价。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于资料的实事求是的辩证,是在区域移民史著作中尤其值得肯定的。
当然,由于该书所涉及面较大,论述时段较长,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较广,因此也难免有着挂一漏万,或者需要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但是,总的来看,笔者认为《重庆移民史》是一部在区域移民历史的理论上、叙述中颇有创新与研究深度的著作,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区域移民史的研究著作,它对于我们探讨各地区域移民历史,应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与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