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慧,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治理问题也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综述主要基于中国期刊网文献资料库中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以及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中公开出版的书籍等研究成果。从文献搜集的情况来看,以“高职院校”和“治理”为主题词搜到2004—2013年3月的文章165篇,其中关于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核心文献67篇,学位论文2篇,尚未发现全面、系统研究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专著或博士论文。所以,目前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各类学术期刊。
目前,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界定,大多仍只停留在援引一般高校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或做简单的延伸。如邓光荣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结构和过程[1];董仁忠则从公司治理推出“高职院校法人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公法人)的范畴”,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2]。这样普适性的内涵界定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精当。有幸的是,已有部分研究已经意识到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不同。刘维俭、董仁忠认为高职院校具有双重特性,除了具有一般普通高校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或其他类型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3]。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个历史范畴,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最有效率的治理结构。但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出准确界定,仍然是研究的关键。
关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价值,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目的做出了多种表述,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是落实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重要保障。如张海峰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初探》一文中认为,只有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创建开放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才有望得到真正落实[4]。二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核心。王作兴和董仁忠都认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基本特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5]。三是提高办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周衍安认为,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使其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有利于高职院校灵活、高效运作,以实现高职院校的职能和发展目标[6]。
目前,不少学者在批判传统政府主导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学科理论,纷纷提出了新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如董仁忠、傅建东认为,行业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通过立法明确行业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机制[7]。二是共同治理模式。如张海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必须满足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构建起多元的治理结构[4]。辛葆青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探索了政府所有者权利、学校法人权利、企业董事权利以及学生自我发展权利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四方公共治理模式[8]。三是董事会治理模式。单强对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研究得出,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董事会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融合政府、企业和学校三种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同时必须优化内部人员结构,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和加强日常运作的协调与控制[9]。
现状研究是认清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关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演进来看,周旺认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多参照的是本科院校的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独立行使职权。这一模式表面上党政分工明确,但实际上各自职责并不清晰,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产生矛盾、扯皮等现象[10]。杨建国认为,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在制度建设与内部治理结构等许多方面都沿用了原来学校的既有模式,使高职院校保持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对升格初期的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与成功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11]。治理结构本质上是权力结构,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天华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各种管理权力的结合方式,体现着高职院校制度中内部治理制度静态的一面。就其权力结构而言,与其他国家高校的二元权力结构不同,表现为政治、行政、学术三元权力结构。此结构中因学术权力弱化,而凸显了政治与行政的双子权力系统[12]。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关注较多、较全面,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杨建国等人认为,由于深受中专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集权式管理明显、党政学责权划分不清、决策运行方式简单等问题[13]。陈寿根、刘涛也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决策主体单一、决策权力集中、学术权力虚位、行政权力越位、学生权力无位、监督机制缺失、实效低下[14]。刘维俭、董仁忠则从法人治理视角对公立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缺失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办学自主权未能落实,法人财产权制度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权力当道,学术权力式微;党政不甚协调,组织机构臃肿,行政人员过多;未形成行业企业有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机制;领导干部选任官员化,各项决策缺乏有效监督等[13]。这些学者深入剖析了现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缺失,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供现实依据,有利于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深入剖析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原因,有利于从根本上认清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杨建国从高职院校演进的历程和现状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在内部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与其产生背景及其衍生的制度文化有关。中专管理模式的存续,对高职教育特性的时代性把握不够,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意义认识不深是主要的原因[13]。周旺则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官僚化”集权式结构。受传统因素影响,这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管理结构,是按照“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与政府行政组织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因而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政府治理式的科层制度,具有典型的封闭性、串联性和权力性,这正是现行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诸多诟病的根本原因[10]。
目前,关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研究较多,不同的学者针对各自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杨建国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职责的履行上应有侧重,在治理结构上不能套用本科大学或西方大学的模式,应遵循自身特点,构建具有权力和责任相互统一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必须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相适应,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13]。周赣琛、王梓林也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努力破除残存的中专办学思维,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15]。董仁忠则认为,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成功地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还有赖于政治体制以及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等[2]。
对外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是比较研究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在深入了解其基本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是对美国社区学院治理结构的研究。如刘丛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社区大学等10 余所学校实地考察研析后发现,其管理体制具有“政府购买、民主治校、校长经营、他方认证”等运行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利益制衡与合作的多元治理结构。借鉴该体制在资金保障、民主管理、市场运作、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他提出了跨界融合、共同发展的改革思路,并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16-17]。邱德雄的《美国社区学院建设经验及其启示》、卢洁莹的《美国社区学院的治理模式初探》、邢广陆的《美国社区学院的治理结构及启示——“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研修报告》等文章,也分别就美国社区学院的治理模式、建设经验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杨建国则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中,比较了中德两国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吸收和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有益经验和积极成果,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建设[11]。
从总体情况看,学者们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问题的研究是从2004年前后开始的,与一般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相比,起步较晚。但关于治理理论和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却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借鉴。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界无论是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价值、模式方面,还是问题研究、原因分析、优化对策方面,均已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思路借鉴,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不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方面,高等教育治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还不多。其研究也大都是通过宏观的高职院校制度研究和中观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来侧面把握,直接针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微观研究的还较少。从方法上看,基于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所做的研究还没有发现。教育政策作为一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规章制度,通常被看作是政治目的的表达,是教育政策制定者陈述打算遵循的行动规范。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目的是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透析文本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为调节高职院校内外关系,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高职院校治理效率作决策参考。由此可见,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学者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已日益增多,对高职院校的治理问题也逐渐关注,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内部治理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但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虽然已经意识到要从多学科理论视角综合运用研究方法,如欧阳光华的《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张智、宗明华的《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等,但对高校治理结构的研究尚多处于观念层面,主要以定性研究和理论思辨为主,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这就使得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定量的实证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全面、系统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仍然是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总之,局限的学科视角和方法往往是限制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障碍。目前,关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展开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某些结论或对策建议还有待斟酌。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宽研究的理论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关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内容,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特色的内部治理结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邓光荣.规范和创新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8):108-110.
[2] 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学校发展研究,2011(7):35-37.
[3] 刘维俭,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法人治理结构若干缺失[J].职教论坛,2010(31):40-43.
[4] 张海峰.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8-21.
[5] 王作兴.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2011(4):134-136.
[6] 周衍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01-102.
[7] 董仁忠,傅建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J].职教论坛,2010(31):36-40.
[8] 辛葆青.高职院校公共治理模式探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55-57.
[9] 单强.高职院校的治理:股东会、董事会与校长——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高等教育管理,2012(4):31-37.
[10] 周旺.谈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2(10):10-12.
[11] 杨建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
[12] 孙天华.大学的科层组织特征及效率[J].河南社会科学,2004(5):17-18.
[13] 杨建国,刘晓波,朱小蓉.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4-5.
[14] 陈寿根,刘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9-60.
[15] 周赣琛,王梓林.转型与变革: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6-27.
[16] 刘丛.美国社区大学多元治理结构的运行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1(2):61-62.
[17] 刘丛.美国社区大学多元合作办学体制的研析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