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真*
(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7)
性(sex)一词是从拉丁语sexus演变而来。其科学涵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以生物繁衍的机能为基础,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影响和人的心理因素支配的性行为[1]。如果说性的冲动是源于人类动物的天性本能,那性的关系则源于社会文明发展的进度。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保持健康的性生理和性心理,规范自己的性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并最终获得两性间的完美生活。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着文明化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征,但因身处性冲动多发的青年期,又面临或即将面临恋爱、婚姻、家庭等各种关系的处理,适时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性教育,在大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显得意义重大。在我国,针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生理知识教育。它是关于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知识。2)性心理知识教育。研究人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规律。3)性伦理教育。旨在了解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性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指导人类自己的性意识和性行为。4)性法理教育,即性法律意识教育。本文针对传统性伦理思想对大学生性教育影响的问题进行探讨。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但他们在性观念上却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尽管性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早已不再陌生,但单纯的性生理知识教育显然还不足以让大学生心智成熟。大学生对于性伦理的淡漠,引发性行为不约束,崇尚性自由,结果是不当的性行为、性关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诱发性犯罪。国内外事实表明,缺乏性伦理内容的性教育,后果极其危险。但是,建立并维护性伦理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与努力。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影响力长远且巨大,引导其树立合理、合适、科学的性伦理观,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性伦理是性的升华,是社会道德中最敏感的一个领域,它涉及性关系的方式与范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性文化的优劣、性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这个民族、国家道德与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性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使大学生充分掌握性角色,认识自己所扮演的性角色,更重要的是强化大学生对性行为的道德约束观念,提高自身的调节自控能力,真正作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获得身心的幸福。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开展性教育应该把性伦理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真正能够区分爱情与色情、审美与诱惑的区别,树立科学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性伦理观念。
然而,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价值观自由化、个性化,性观念的开放是最直观的折射。此种前提下,性伦理教育如何真正行之有效而不流于形式,值得性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溯本求源,本文从中国传统性伦理思想着手,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儒家性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性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性文化关于性目的理论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传宗接代。如《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视宗庙,以下继后世也。”孟子也说过“非为色也,为后也”的言论。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尽管没有直接讲出性目的,但却以禁欲主义的面孔,在否定欲望的同时,暗地表明了它在性目的上的唯生殖立场。儒家论夫妇关系时,也一直强调的是夫妇有别,并未涉及夫妇有爱的领域。如为未婚女子设立“闺房”、“绣楼”,用阻断男女交往的方式来净化社会风气;孔子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后人据此提出了规范妇女行为的“三从四德”封建伦理[2]。这些封建伦理从否定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束缚女性的身心自由,让女性不仅在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精神上依附于男子,进而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使两性关系因此更多地桎梏于生理范畴。
再者,封建制度下,“男女有别”一直被作为两性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异性之间的交往受到社会舆论的严格限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订婚的唯一形式和结婚的合法根据。几千年来,在这样的包办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失去恋爱自由,已婚夫妇的性健康被视为禁区。从表面上看,封建伦理道德和包办婚姻制度在规范男女交往、控制性泛滥等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它却以摧残妇女、压抑人性为代价,造成了性无知和性压抑,导致了无数的爱情悲剧。
鉴于上述原因,大学生普遍排斥传统性观念,认为是封建流毒,于是在回避一个极端的同时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他们开始接受并追捧性开放、性自由观念。然而,封建主义的性禁忌不能等同于传统性伦理观。传统的性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弱化甚至淡出视野,成为被鄙弃的对象。究其根本原因,不是传统性伦理思想已无用武之地,而是由于对传统性伦理思想缺乏真正的认知与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排斥。事实上,中国传统性文化并非只有性禁忌,很多时候,对性的问题都是保持着健康、坦荡的心态。如:在对待性问题的态度上,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食色性也”,认为性是天地万物之本,讲究男女阴阳的自然结合。在对待性的原则尺度上,强调“发乎情而止乎礼”,在认可并尊重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又注重外部行为规范对自我的约束。在对待性的行为方式上,提出“君子好色而不淫”,强调“有节”,反对“淫”和“无度”,以避免在追求自我需求满足的同时却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结果。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性伦理思想在强调性的客观自然存在前提下,讲究性的适度,提倡洁身自好,反对性放纵。
在我国的传统性伦理思想中,性的伦理形态生动而具体,直至今日,依然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如孔孟的“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思想强调了男女之间关系的纯洁性、专一性、合礼性。传统性伦理思想,力图让人们明白性是一种责任和道德,而非一种单纯的生理享受。虽然现代社会主张权利自由,但性权利依然受到礼仪、道德和法律的束缚,贞洁和责任从未过时。只是这种原本质朴的性文化却扎根在被隐晦、曲解、愚昧、粗俗毒化了的“土壤”里,因此难以被人发现其闪光之处。传统性伦理思想倡导的性伦理观,与封建主义的性禁忌不同,也与资本主义的性自由有异。它把责任作为性结合的基础,排除经济等派生因素对性关系的干扰。它是社会感、责任感、尊重感、道义感与幸福感的综合体,把情感、理智与性爱结合起来,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异性在相互的交往中获得充分的享受,获得充分的爱。这样的性伦理观使人变得崇高、积极、振奋,而不是卑微、自私、猥琐。如果性知识是标,则性伦理是本,只有标本兼治,性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让学生们在掌握性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性道德感和性羞耻感,学会用科学与伦理同时管理自己。
综上所述,传统性观念历史悠久,对国人影响普遍且深远,在去除“为封建义务服务”的性目的、“无视爱情”的封建家长制等封建流毒之后,保留传统性观念中的合理性因素,让其对大学生性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从短期看可以应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性问题,长远讲可以成为大学生性伦理教育的坚实基础。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性问题日益严重,傍大款、一夜情、同居、卖淫、性犯罪等成为当代大学生中的常见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性自由思潮的冲击下,许多大学生的性观念发生了变化,如贞操观念弱化、性享乐意识的增加等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性讳莫如深,对性问题总是遮遮掩掩,羞于启齿,大学生根本无法从学校获得必要完备的性知识,性教育只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性心理、性价值观、性道德、性需求和自我保护知识等重要内容,性教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的甚至已经演变成为素质教育的点缀和装饰品。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疾病无论在发生率、严重程度还是其后果都较以前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休学、退学和犯罪的相对数字正在逐年增多,这一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在大学生性教育中重点开展性伦理教育,在传统性伦理思想的引导下,教育大学生把“性纯洁”作为价值取向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传统性伦理思想以含蓄保守为基调,无论从性的原则尺度上,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强调了有节有度,要让性行为在合理规范之中,这些思想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贞操观,对于有效遏制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开放和思想的日益多元化,性独立、性解放之风也吹到了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各种性问题已经逐步引起高校、社会的重视。但我国高等学校的性教育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的性伦理教育在当今高校性教育中仍然起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要能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传统性伦理教育的利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高等学校的性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就一定能够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性教育体系。
[1]白一男.当代大学生性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J].中国性科学,2008(6):39 -42.
[2]蒋春雷,李明睿.开放时代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前景展望[J].中国性科学,2006(4):39 -42.
[3]张事业.大学生性心理与大学的性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10):23-26.
[4]栾荣生,王晓燕.论儒道的性伦理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2):29-33.
[5]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