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艺术探析

2014-03-29 02:07胡琼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霓裳乐舞舞蹈

胡琼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唐代舞蹈艺术探析

胡琼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唐代舞蹈序列,可简略分述为: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及同类、宗教祭祀舞、健舞与软舞和歌舞戏.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间舞蹈基础之上,在充分吸纳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精髓之中,加以艺术凝练创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雄浑庄严的早唐舞蹈,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灵动飘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繁华似锦的中晚唐乐舞,回归现实主义.回溯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时期中华民族舞蹈的复兴.

唐代;舞蹈艺术;艺术特征

在长期分裂统一的历史背景,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儒家文化的渗透发展,佛教文化色彩的渲染,开放的社会风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政权的巩固,唐代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舞蹈这一古代艺术犹如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历史进程中,在唐代各文化元素地衍射中,绽放出绚烂的艺术光辉.

1 唐代舞蹈艺术的分述

1.1 宫廷乐舞分列

十部乐凡宫廷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贺皇帝举宴,招待兄弟民族使者,为皇帝祝寿,庆丰收行大宴,为皇后立寺,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乐舞.唐高宗武德(公元618年—626年),承接了隋代九部乐,保持乐制与舞制,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十一月,统一高昌,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演变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燕乐》与《清乐》是汉族传统舞蹈,其它均为兄弟民族舞蹈和外国舞蹈.

坐、立部伎一般在国家宴享朝会时演出,立部伎:《安乐》、《太平乐》是周隋旧乐,列第一、二部;《破阵乐》、《庆善乐》是唐太宗时所作,列三、四部;《大定乐》、《上元乐》是高宗时所作,以下就是武后的《圣寿乐》和玄宗的《光圣乐》.坐部伎:唐太宗时《燕乐》列为第一部,接着是武后时《长寿乐》、《天授乐》和《鸟歌万岁乐》,最后是玄宗时《龙池乐》和《小破阵乐》.

1.2 霓裳羽衣舞及同类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赞它是“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何满子》从白居易诗“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能揣测其端倪;《凌波曲》是女伶谢阿蛮创编舞蹈;《叹百年》是唐懿宗咸通年间为悼念同昌公主的死,由宫廷伶官李可及创作的大型队舞.《菩萨蛮队舞》是由很多人扮了菩萨的样子,身披璎珞,梳了高高的发髻,戴着金冠,佛教色彩很浓,由佛教国家缅甸传来的节目;《骠国乐》从白居易和元稹的《骠国乐》,胡直均《太常观阅骠国新乐》各诗中,可以管窥当时乐舞演出的情况.《浑脱舞》,原来叫“泼寒胡戏”,舞队叫“浑脱队”,行进中还唱着歌,歌辞的调名叫《苏莫遮》,后来成为独立的舞曲.

1.3 宗教祭祀舞

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要通过音乐和舞蹈以娱神,我们把这种舞蹈叫“巫舞”.每逢除夕,唐代宫廷就要举行“大傩”之礼.“大傩”是一种祓禳的仪式.仪式进行中,舞蹈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我们称之为《傩舞》;雅乐就是所谓雅正之乐.唐朝时代祭祀用的音乐和舞蹈,宴享时含有典礼意义的乐舞,都看作是雅乐.

1.4 健舞与软舞

《剑器》舞,首推公孙大娘,《明皇杂录》载:“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是其真实写照;《胡旋舞》,唐代曾在康国设置康居都督府,最初是由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胡腾舞》看作西北古老的塔什干的民间舞蹈;《柘枝》舞,据唐代诗人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说:“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而证;《杨柳枝舞》由年轻的歌舞伎人演出,刘禹锡诗也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1]的诗句应景此舞;健舞《黄獐》是为纪念忠勇作战的将士而编制的;《达磨支》属健舞类,武术舞蹈;《绿腰》是唐代创制的软舞;《凉州》是富于凉州地方色彩的乐舞;《赤白桃李花》是唐代比较著名的乐舞;《苏合香》属软舞类,是印度并传舞蹈;《回波乐》是唐代教坊软舞;《春莺啭》据张祜《春莺》诗:“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软舞来”;《团乱旋》和武术结合,健壮优美的软舞.

1.5 歌舞戏

《踏谣娘》在唐代流行,宫廷乐舞伎人演它,街头卖艺的民间艺人也演之,甚至在皇帝的宴会上朝廷大臣也演它,可说是个雅俗共赏,得到普遍欢迎的民间歌舞戏;《拨头》又叫《拔头》或《钵头》,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民间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是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

2 唐代舞蹈的文化渊源

唐代传承集化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舞蹈艺术之大成,并有很大的创新发展;开放大器的国度,“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外向经济的融合,使得“拂林舞、天竺舞、波斯舞、真腊舞、骠国舞、林邑舞,以及高丽舞、新罗舞、百济舞和日本舞”,在国内如“高昌舞、疏勒舞、康国舞、石国舞、安国舞、吐番舞、吐谷浑舞、南韶舞”[2]竞相争艳,各国度、各民族舞蹈交相融合.

从舞蹈艺术拓展的时间维度上而议,获得了继承与弘扬,从舞蹈艺术延展的空间范畴上而论,获得了交流与整合,同时唐朝的舞蹈善于推陈出新,大度创作,譬如:李世民根据作战时队伍的进退、回护、突破、包抄等行动编制成舞,渗透其战略与战术思想的《破阵乐》;唐高宗还作《一戎大定舞》,在洛阳城阅兵,制舞以励士气;唐玄宗李隆基《龙池乐》,地陷成池,根据地形创作此舞;《霓裳羽衣舞》舞曲是根据《婆罗门曲》佛曲改作,把舞者幻化为仙姬,开始音乐奏缓慢散板,舞者不动,奏到中序上板,节拍舞起来,节拍由缓而急,舞姿呈各种变化.

同时期,民间舞蹈艺术奠定了唐朝舞蹈坚实的基础,所有舞蹈艺术的积累,靠民间艺人家创造、传授、继承、发展和传播.宫廷的艺术来自民间而来,经过专业艺人加工美化了,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民间舞蹈.从而创造了唐代舞蹈辉煌一时之景象.

寻律可鉴,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间舞蹈基础之上,在充分吸纳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精髓之中,加以艺术凝练创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

3 唐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3.1 雄浑庄严的早唐舞蹈,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此时期乐舞,气势恢弘,仪态严谨,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如九、十部乐一般在宫廷庄严隆重的场合表演:“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至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宜百僚,奏十部”(《唐六典》);“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3](《旧唐书·音乐志》).充分显示出统一帝国的强大声威和宏伟气魄,表现了帝王的开国功业和永居高位皇权、秉承天命思想.

九、十部乐有八部不仅保留了乐舞原来的国名和地名,并且相当完整呈现了乐舞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体现了皇权思想以我大汉为主体,实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使得清丽典雅的中原乐舞和新鲜活泼的域外乐舞同时并存,竞显芳姿,又使得风格各异的各民族乐舞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升,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乐舞的发展.这种对各民族艺术审美的认同,表现了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文化心理.

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这一时期创制的舞蹈,多取材于与统治阶级有关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加以再现.《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尽皆如此.可寻,初时期的舞蹈主要追求的是舞蹈的象征意义和整体气氛而不是舞蹈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效应.

3.2 灵动飘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盛唐,自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此时期舞蹈首先打破了初唐宫廷舞蹈的谨严呆板程式化,表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比如《剑器舞》,杜甫描述“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公孙大娘将剑舞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斐旻“剑舞”的备受盛唐人青睐,因雄奇矫健的舞姿,灵动变化的舞势,尤其得到诗人李白、书法家张旭、画家吴道子的高度赏识,使得舞蹈艺术与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同时共鸣升华,说明它们既是同一时代风气的产物,也是同一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霓裳羽衣舞》与《剑器舞》相较,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郁鲜明.白居易亲眼看见宫中演绎场景,写下了霓裳羽衣歌,从中可以钩稽其程序.着装“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演奏散序“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逦迤”;中序“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初舞“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入破“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曲终长引“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从服饰到动作,都力求富有仙意,借助轻婉柔美的舞腰和流动飘选的舞油.创造出美丽多情的仙女的形象,唤起观者对神话传说中仙子“京练克裳,舞于广庭”的美好联想.

盛唐舞蹈由祟尚功利转向注重娱乐性.舞蹈是供观者娱乐欣赏的这一目的之明确,对舞蹈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促进了舞蹈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舞蹈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唐代舞蹈的时代特色风格也由此铸成.

3.3 繁华似锦的中晚唐乐舞,回归现实主义

晚唐,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末(公元907年).舞蹈较前更为繁荣,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此前的一些表演性舞蹈,如《胡旋》、《胡腾》、《剑器》、《拓枝》等,此际更加流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廷乐舞走出宫廷,凡流民间.如杜甫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月十九日在获州观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白居易、张枯分别在常州、杭州等地看到表演《拓枝舞》.其中有些舞蹈还有所发展,《霓裳羽衣舞》便由盛唐时的独舞发展为双人舞和大规模的群舞.此期,还创制了一批新的舞蹈.其中有德宗贞元中依据乐曲《六么》编制的《绿腰舞》,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据南沼国所献《夷中歌》编制的大型字舞《南记奉圣乐》,晚唐伶官李可及创作的大型队舞《叹百年》、《菩萨蛮舞》等.由此形成了多种舞蹈形式同时并存,多种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

这一时期的兴儒复古政治倾向与诗坛的现实主义思想相适应,舞蹈也从盛唐的追求浪漫色彩回到现实世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亲切富有人情味,同时也更加世俗化.

中国古代舞蹈三意、三境,我们概之曰“初境—舞以达欢—乐人”、“中境—舞以载道—乐治”、“上境—舞以象和—乐天地”,唐代舞蹈已达鼎盛,因为舞蹈内蕴的阴柔与阳刚的相合、动态与意向的相合、造型与构图的相合、历史与现实的相合,在对立中得到统一和谐,完成了生命、自然、宇宙圆融合归.梦回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时期中华民族舞蹈的复兴.

〔1〕冯双白,等.图说中国舞蹈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3.

〔2〕张宗刚选著.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4.

〔3〕赵娟﹒姜剑云评注.刘禹锡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25.

〔4〕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6.

〔5〕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9.

J709.2

A

1673-260X(2014)02-0268-02

猜你喜欢
霓裳乐舞舞蹈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霓裳羽衣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俞璐:一袭霓裳,留住绝世风雅
汉家霓裳美 八闽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