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中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研究
——合肥师范学院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综述

2014-03-29 02:07:09李劲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音乐系国际交流师范学院

李劲松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多元文化背景中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研究
——合肥师范学院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综述

李劲松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多元文化教育潮流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都在谋求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成功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自项目开展以来,本系研究小组就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国际高等学校交流背景、国际交流提供合作契机、中德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三个方面对项目的缘起、进展和特色展开详细论述.

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办学都面向国际,一改过去的封闭化办学模式,用国际化眼光和胆识谋求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UNIVERSITAT HILDESHEIM)音乐学院成功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首开我省音乐系国际合作交流的先例,在我院乃至全省的音乐院系都备受关注,经过四年的运作,我院音乐系已经成功地向德国输送了四批共8名国际交流生,我系输送的学生受到了德方的高度评价,如2012届的胡晶晶、朱茜等两位同学由于表现突出受到夏萨克森州长的接见并予以高度评价,已经回国的6名同学带回了德国音乐教育的先进理念、技能技法以及教学模式,在我系的各项竞赛中往往能脱颖而出.可以说,我系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UNIVERSITAT HILDESHEIM)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初见成果.下面就交流合作的背景、过程、特点和研究内容做具体评述,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依据.

1 国际高等学校交流背景

自1986年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就国内最早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就与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所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其中涉及:(1)采取“二加二”或“三加X”等模式与国外大学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2)开设长期学生交流项目,每年互派交流生,(3)开展以学术研讨、艺术交流、暑假交流为内容的短期国际交流活动,(4)开展国际化实习项目,(5)先后在全球200强名校中成立“孔子学院”.这些项目都汇集我国高校的教育传统、外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和办学模式,针对当代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培养既精通国际教育规则,又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复合性人才.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签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东京大学工学院间学术合作的规定》,明确“以东京大学作为据点大学,承担帮助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和加强工科的任务”,并确定在物理、化学、精密机械、信息、科学管理5个学科领域开展15个合作研究项目以来就拉开了安徽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序幕,截止2011年5月,我省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数十家高校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广泛接纳已有的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年轻的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抓住我院改制的契机,以极具开拓的眼光和胆识,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UNIVERSITAT HILDESHEIM)音乐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拉开了我院音乐系走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序幕,这将对我院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国际交流提供合作契机

2007年,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一行七人在音乐学教授h.c.Matthias-Christiane Clement的带领下对安徽省安徽合肥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及合肥工业大学等三所院校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学术访问,访问期间,我院音乐系的热情、真诚、开放和敬业精神给到访的德方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双方就进一步交流达成协议.2008年6月应德方邀请我系两位教师和安庆师院的两位教师一行四人赴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音乐系进行为期二十一天的考察,考察期间,我系的两位专家进行了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就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二是听课.在三周的学术交流中,中德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方也派出了首批交流生,将在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音乐系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2009年5月,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音乐系派出了一个近20人的代表团对我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访问,本次访问的重心是音乐演出,德方带来了交响乐和德国现代音乐,我方也派出了一只由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和学生合唱团组成的演出团体,双方在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演奏厅为两国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合作演出.作为回访,2010年10月由教育厅外事处牵头,组建了由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和安庆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共计13人,在时任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杨世国和安徽大学副校长李仁群、安庆师范学院副院长王海燕的带领下,赴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音乐系进行为期10天的演出与学术交流,交流期间,代表团用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的一套节目为德国同行送上一道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化大餐,成功的演出为双方进一步实质性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实质性交流合作:2011年5月28日至6月4日,合肥师范学院又派出代表团一行三人前往德国夏萨克森州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UNIVERSITAT HILDESHEIM)音乐学院进行交流洽谈,这次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三年成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即“二加二”或“二加三”模式的洽谈,所谓“二加二”模式就是我系选拔优秀本科生先在本系进行两年的本科培养,通过德语资格考试后,再送到德国进行两年的本科学习,成绩合格后,颁发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的本科文凭.所谓“二加三”模式就是我系选拔的优秀本科生先在本系进行两年的本科培养,通过德语资格考试后,再送到德国进行三年的专业学习,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颁发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大学的硕士文凭.无疑,“二加二”或“二加三”模式对合肥师范学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能够把该项目成功洽谈下来,对合肥师范学院甚至全省的师范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定位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双方的讨论焦点都集中在语言障碍上,但彼此的坦诚、敬业精神为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机遇.2011年12月,德方一行两人再次就进一步深化合作以及两个学校合作“二加二”或“二加三”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访问,经过从教育厅到学院的一系列会谈,定于2012年9月由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派出四至五位教授前来合肥,以我院为教学基地面向全省的师范类院校进行示范性和参与式讲座和互动教学,至此,双方的合作进入到实质性教学交流阶段,为双方的合作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以合肥师范学院和希尔德斯海姆为个案的中德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以合肥师范学院和希尔德斯海姆为个案的中德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小组自项目起始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资料的收集,该项目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双方的一系列合作活动,为项目的研究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下面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特色进行详细的论述.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项目从制定规划到具体实施,体现了以下四个目的.

首先实施该项目,推动我院音乐系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性进程,带动我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师范院校.其次,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能合理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优化我院音乐系的课程资源、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我系乃至我院的应用型办学方向的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尝试.第三、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人才,实施该项目,目的还在于结合我省的地方优势,培养出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复合性人才,为我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最后,语言的掌握是合作项目成功的重中之重,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为今后国际交流合作常态化打下基础.在以上四个目标的指引下,项目的具体内容表述为:(1)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模式.(2)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是本项目的又一大研究内容.(3)学生的选拔和语言的训练是关系到项目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之一,因此本项目还将研究音乐系开设德语选修课和赴德学生的选拔、费用的问题.(4)针对德方的课程设置,我系的课程设置还将有所调整,这对原来的师范类音乐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计划将产生一定影响,如何既能保证原有的优质课程资源特色,又能加入新的调整内容,也将是本项目研讨的内容.

3.2 主要特色和待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项目汇集我省高校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以及外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和办学模式,针对当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培养既精通国际教育规则,又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复合性人才.(2)项目采用国际通用的“二加二”或“三加X”模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但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模式,对项目组来说,设计出体现四方面特色——国际化、创新、协作和发展的培养模式,这样既能保证原有的优质课程资源特色,又能面向国际.(3)项目确立的评价模式体现出本项目的特色.我院传统的办学评价模式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而设立,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的项目评价应该突破原有评价模式,确立德方评价、政府评价、媒体关注的国际双向互通评价模式.(4)在教学管理机制上勇于探索,成立了由教授、副教授及教学院长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教学管理中重大问题监督、协调及决策.(5)适时地将欧洲高等教育的理念移植到了学校本科生的教学改革中.每年均要举办交流生及本校本科生学习成果及项目展示会.

本项目从实践中诞生,因此带着很强的问题意识,可以说,项目的深化和重要的突破就表现为问题的逐步解决,问题来源于如下四个方面:

(1)学生选拔机制的确立:学生的选拔和语言的训练是关系到项目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之一,因此本项目还将研究音乐系开设德语选修课和赴德学生的选拔、费用的问题.(2)办学模式的创新:怎样突破我省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构建“二加二”或“三加X”模式,对于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来说,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国际化课程的设置:要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我系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面向国际,这就要求对原来的师范类音乐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计划进行一定的改革,如何既能保证原有的优质课程资源特色,又能加入新的调整内容,也将是本项目解决的问题.(4)教师的国际间交流机制研究:要进行“二加二”或“三加X”模式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双向往来和开设课程的问题,开设哪些课程?怎样开?资金如何运转?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话,交流将会顺利进行下去.

4 结语

随着2008年,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成功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以来,双方从文化艺术到教育课程领域的交流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引起了中德双方的高度重视,我省教育厅外事部门从政策、资金和外交层面给予了规划和支持,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的学术团队、行政负责人乃至学校董事会也投入资金和人员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合作打开方便之门,这充分说明在多元文化教育潮流的背景下,各国的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都在谋求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彼此的合作更是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元,从通用学科到富含文化内涵学科的深入接洽状态.正如“TSME”(“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种与该社会原则上相联系音乐体系.只有把音乐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背景中,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1]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我院和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的文化交流合作正体现了双方民族音乐在国际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把彼此的音乐放到真实的文化背景中再去理解正是双方文化交流的契机和动力,在不远的将来,双方的文化理解将深入到课程领域,在这一领域将为双方合作交流翻开新的篇章.

〔1〕[M].麦卡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J].中国音乐,1997 (增刊).

G647

A

1673-260X(2014)02-0253-03

本文是2011年合肥师范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交流合作为个案”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乐系国际交流师范学院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少林与太极(2023年6期)2023-08-25 02:08:30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大众文艺(2022年21期)2022-11-16 14:49:06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洛阳师范学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4
国际交流与合作
贵州农机化(2018年2期)2018-08-28 07:47:06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下)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上)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
像当初一样
戏剧之家(2015年22期)2015-11-08 01: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