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1731)
在日常语义上,创新是与发明、发现、创造同义使用的词汇,它与人和社会的实践本质紧密相连。没有创新,人自身就无法称其为人,就会止步在猿的阶段;没有创新,社会就会止步不前,历史的车辙就会停留在原有的节点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尽管没有明确使用“创新”一词,但他们都把“改变世界”作为新唯物主义的核心,突出能动的、对象性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意义,强调实践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的实践。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世界自由全面的关系都离不开创新,因此要关注创新、研究创新、发展创新。
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向度来看,创新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并在这种区别中获得发展,它不断地调整、改善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1]在他看来,创造性存在于人的劳动实践的本性中。劳动实践的本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在自然界中占据统治地位,就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动地利用自然界、改变自然界。动物仅仅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重复地再生产自己的世界,因而其生存的空间范围极为有限,无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而人的劳动实践具有创造性,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处于自然状态的世界人化,使之能够在客观上顺应人的意志。我们知道,动物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远远地超过人类。论力量,人类比不上大象;论速度,人类比不上虎豹;论攀爬能力,人类比不上猿猴;论潜水能力,人类比不上鲸鱼。人也是由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但为什么人类最终会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而不是动物界的其他物种呢?关键就在于人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尽管动物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优于人类,但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只能重复地进行原有的活动。动物不能进行创新实践,无法超越生物遗传赋予的能力范围,即便是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能动有所改变,也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以外的新事物。实践创新是人独有的能力,是人在对象性的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本质力量。动物所从事的活动只是在自然界留下自己的痕迹,动物所留下的这种痕迹是不自觉的,没有创造性。而人的活动是自觉能动的,人可以建设一个不断更新的世界、一个自然界无法自生的世界。在自然界中,动物可以从事很多与人类相似的工作,例如,蜂可以为自己搭窝,鸟能够为自己筑巢,兽可以为自己营穴,蛛能够为自己结网。然而,最笨拙的织工和最蹩脚的建筑师在从事劳动前,在自己的头脑中都已经有了要完成工作的图式。人从事的活动不是盲目的、无目的性的。人的这一属性使其能够与动物相区别。随着人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交往能力逐渐增强,人类有条件突破固有的生存空间,发展为一个统一的集合体——人类社会。
创新不断地调整、改善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创新不断地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多姿多彩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人类通过创新实践,将更为广阔的自然界纳入到人的视野,使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2],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时,如地壳变化、海平面上升、山体滑坡等,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人类在同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凭借实践创新,争取更多保护自身生命的权利。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认识的逐步深入,渐渐能够把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揭示这些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为创造更多、更好且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提供了条件。其次,创新不断地改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的实践创新能力越强,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够认识到改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性。创新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加强,人类可以对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加以充分利用。然而,这种利用不是没有节制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从短期来看,盲目地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会减少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供给量;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枯竭,意味着人类将走上毁灭的道路。为了保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创新中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最后,创新不断地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发明、制造和使用工具。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就要发明、制造并使用工具,“依据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实践创新能力的外化、物化和对象化,是由主体的活动直接或者间接操纵显现出来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制造工具的水平息息相关,从古代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蒸汽时代,再到现代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人类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标志都是使用工具的改进。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创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界的融合统一,自然界被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事物的能力的提升。创新改变的不仅是“身外的自然”,而且是“自身的自然”。“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既更新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在更新他们自身。”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创新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从社会进步的向度来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能够加快社会发展步伐。
马克思将“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作为人的本质,说明就是“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3]。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满足于单纯地从理论上阐述实践的创造性本质,他们要在实践中体现实践的创造性本质。他们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这表明实践唯物主义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 “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使用现实的、实践的手段去改造现实的、客观的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就不可忽视实践创新的力量,实践创新包含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之中,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全部发展历史之中,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创新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实践在经济生活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日趋完善。在创新实践的驱动下,在生产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将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创新实践发展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一致的,创新实践愈深入,生产力发展速度愈快,生产关系就愈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创新实践愈匮乏,生产力发展水平愈慢,生产关系就愈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子,生产力的内含包括创新因素,与生俱来就有着革命性和创造性基因;创新一旦作用于生产领域,自然而然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它本身就内含引导性和变革性。由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能够全面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要创造出社会原来没有的事物,以满足人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只有创造出比前人更多、更好、更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是对推动人类历史作出的伟大贡献。在政治生活领域以及其它生活领域,就是要“打破一切旧的障碍,摧毁腐朽的桎梏,把劳动者引上独立而创造新生活的道路。”创新使世界愈来愈丰富多彩,使社会进步的基础愈来愈雄厚。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发展质的飞跃,能够改变旧有的、腐朽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能够创造一种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全新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能够激发人们创造前辈们未曾创造过的东西。
社会发展需要两种力量来维持,一种是稳定的力量,一种是变革的力量。要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发挥好这两股力量合力的作用。稳定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社会可以保持一种惯性良性地向前发展[6]。创新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但光有稳定的力量是不行的,社会还需要有一种变革的力量。这种变革不仅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变革能够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整个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内部动因,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变革。创新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更快、更迅速地发展、变化。稳定与变革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但稳定与变革相比较,变革是决定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的力量并不排斥变革的力量,变革的力量也内含着稳定的力量。变革的力量能够创造新的秩序,为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更有意义的稳定性力量增长。一旦社会出现阻碍变革的力量,社会的稳定性力量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条件下,发挥实践创新的能动性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力量。一旦社会处于不稳定的动荡状态,社会变革就会难以为继。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创新实践消除不稳定的社会因素,能够为改革铺平道路。因此,创新能够加快社会发展步伐。
从人与世界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度来看,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即创造人与世界自由全面地发展。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首先需要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自然界。人类自身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崇高目标,就需要付出勤劳汗水。从事生产劳动,也就是说要用“现实手段”去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创新能够为人们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注入强劲的动力,因而它是维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实的手段”。自然界作为独立于人的知觉而存在的客体,要想进入人的认识视阈,就需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得渺小、微不足道的,在这个时期,人类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基本的生命权随时都可能被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剥夺。因而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在总体上和谐,但人的意志却不得不屈服于强大的自然界“意志”。人与自然不是自由地全面发展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界面前处于被动、消极的处境。随着人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人类保护自己生命等基本权利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和控制自然。然而,人类一味地驾驭自然后果是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在这个时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也要通过实践创新活动。实践创新,使得人类不必惮于自然界的变化;实践创新,使得自然界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被人类保护起来。因此,创新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全面关系。
马克思说:“劳动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人类能够对自身的价值取向、需求和情感等属性作出评价和判断,将它作用于对客体对象的理解之中。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创新,可以提升自身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此外,人类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还能通过创新实践认识人自身。这一活动之所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就在于人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反思自己的行动过程,也就是一个能动的创新过程。人们可以扬弃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理念,积极地积累经验和弥补不足。人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动地改变对象世界,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与自身发生冲突。人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且无法排除这些困难时,人们就有可能会迷失自我。此时,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排除烦扰,有效、积极地解决问题,弥合人们内心冲突与矛盾。此外,人自身的潜力是无穷的,但往往需要酵母来诱发。当这些酵母缺少时,人往往会产生内心的冲突。创新有助于唤醒人的潜在能量,更有效率地投身到工作之中,实现自身价值,进而获得满足感。
3.3创新创造着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与生产人的社会联系。从社会本质来说,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4]人类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地改造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创造社会的过程,也是其自身趋于完善的过程。社会被人所创造的过程也是自我调适的过程。人创造社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本质,而社会被人创造出来以后,又为人的本质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在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实践创新的作用下,二者共同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使人与动物相揖别,并调整、改善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它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能够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创新作为人类社会“现实的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的动力思想进行解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7.
[2] 颜晓峰.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4.
[3]张宝英,等.人学视野中的创新与环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5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527,527,163.
[5]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8.
[6]列宁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