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德镇粉彩瓷文化品牌效应的形成

2014-03-28 08:12潘玲霞
艺术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粉彩陶瓷文化

品牌在现代社会文化运作中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学术用语,乃至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口头语汇,它与文化联姻的意义更加时髦,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人们从总体上认识世界。这样,人们在利用一个语汇并逐渐延伸它文化范畴的时候,使之成为一个文化俗语。然而,这样的文化俗语又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具有该领域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点。一般地讲,品牌是“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 ‘品牌(brand)一词根源于古挪威语的 ‘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 [1]。由此可见,品牌具有极其广泛的文化语义,并且,在现代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用处也是十分宽泛的。

正因为如此,本文采用品牌这个概念对景德镇粉彩进行分析,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为解决陶瓷文化创造与发展问题提供一些初浅的思路。

一、技术的初步积累

陶瓷在文化内容拓展方面,是从材料及其工艺技术开始的。例如,从彩陶到釉陶,尤其到唐三彩的成熟,在视觉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就是因为陶瓷材料技术的进步实现的。如果不是唐代陶工对铅釉及其发色剂作用的利用技术得到提升,不是铅作为助溶剂在陶器烧成过程中携带着铁、锰、铜、钴发色剂在器物表面四处流动,便没有唐三彩神奇的外观特征展现。同样地,景德镇在千余年的陶瓷生产及其利用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工艺技术形成了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核心基础。不论是从全局上看,还是从一个片段上研究,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不妨就用粉彩做一几个解释。

粉彩,既是景德镇陶瓷装饰的一种方法,又是一个瓷器品种,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都是具有特殊技术含量的陶瓷制品。粉彩制作属于纯粹手工化性质的制作,因而,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所谓粉彩,顾名思义,即具有粉润之感的色彩。它是在烧好的白胎上,用珠明料作画,填好粉彩颜料后,再次入炉经 750度左右温度烧制。烧好后颜色不仅固着在瓷器釉表面,而且光泽晶莹,粉色柔和,手触摸有明显凸起感” [2]的瓷器装饰。由此可见,粉彩材料是属于绘制的画料,制作工艺技术主要以绘制,包括勾线、彩色、填色等工艺制作环节。传统粉彩衰落之后,兴起的浅降彩瓷器的绘制工艺技术,更加趋向于绘画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对于浅降彩的绘制,就是因为“一批诗书画等素养较高的文人或画家的参与,使得浅降彩的绘制水平迅速提高。 ”[3]在浅降彩大发展时期,有1000余人参与这种制作活动,其中,有署名的并具有代表性的“以程门、王少雄、金品卿、高心田、许达生、黄士陵、张熊等人作品为佳” [4]。不仅如此,浅降彩重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吸收了中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的题材,甚至审美因素。可以肯定地说,浅降彩在景德镇陶瓷装饰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尽管浅降彩成为昙花一现片段,但是,它为新粉彩的发展奠定了绘制的技术基础。

二、文化审美的筛选

粉彩的出现、形成,以及继续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技术不断积累与丰富的过程,而且是文化审美的筛选过程。

从粉彩的发展过程看,在其第一个阶段,即所谓的传统粉彩发展阶段,因为它的主流文化是有皇室左右的,所以,主要体现了皇家意识。康熙时期,粉彩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具有“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 [5]的特征;雍正时期粉彩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鲜艳夺目,工致殊常” [6]的审美特色;乾隆时期粉彩逐渐走向高峰并式微,具有“繁缛”的特色。因此,在粉彩的审美上,各个发展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特别是新粉彩,结合了传统粉彩与浅降彩的成果,将粉彩装饰及其审美推到了具有个性化表达的时代。例如,“珠山八友”从各自所擅长的绘画中摄取了山水、花鸟、人物、鱼虫等不同的题材,进行表现分别形成了自身的个性风格。

令人可以选择的,是当今民间和学院派粉彩的两大风格形成,而在学院派的粉彩表现中也不乏个性化的艺术特色,从总体上看,邹晓松教授的粉彩艺术力求在色彩、工艺与格调上继承传统文化审美的特色;李磊颖教授的粉彩在色彩表现上追求简约,格调淡雅,手法秀丽;宁钢教授的粉彩追求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介入及其表现,并综合反映粉彩的综合性装饰语义,风格是绚烂多彩,豪放华丽。总之,现代粉彩,不论是学院派的粉彩创作,还民间的工艺美术等,均是可以选择的文化审美内容。事实上,在古典文化复兴中,连同传统粉彩、浅降彩、新粉彩等一并成为粉彩文化审美的共同选择。

三、文化品牌的形成及其社会认同感

任何事物在社会上进行传播,都是从被人们认知开始的,人们通过对其形象和功能的认识及利用,最终对之谙熟,然后,再传播的。粉彩是在陶瓷文化领域中从某些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殊地位及其特殊的文化生活中传播开来的,这种传播“漫长性”的原委,在于技术的难度及其经济消耗等。于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思想的演变中,人们逐渐改变着它,使之趋于大众化的文化生活,进而为它的广泛传播做着探索。

人们在材料、制作技术、表现题材、文化主题、个性风格等方面对粉彩的综合性开发,不仅仅是技术的不断积累与丰富,而且是文化审美积累的过程,它综合形成的文化特性是可供人们进行审美选择的文化基础。从对传统粉彩、浅降彩和新粉彩,以及以粉彩为基础的综合性装饰中可以看出,粉彩的的文化品牌,是陶瓷生产制作与利用之文化内容,尤其是表现人情感喜好为特点的文化符号,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综合构成了一个以地方陶瓷文化为个性的品牌。作为粉彩的文化品牌,它从客观上将不同时代和相同时代的生产制作者区分开来,并具有时代文化个性,诸如康熙时代的五彩瓷器与粉彩瓷器是各自具有个性的陶瓷装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粉彩本身也不一样,例如乾隆时期的粉彩,明显与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粉彩是各有自身独特个性的。然而粉彩还仍然是粉彩,它综合了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一并构成了陶瓷文化的一个文化范畴,这就是粉彩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任何一个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都是具有社会认同感的文化生活的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存在于广大的文化环境中,并在参与人们的文化活动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及文化意义。不过,这样的文化符号是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它以适应当时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标志,最大限度包含了时代的生产力要素、经济要素、意识思维要素,以及纯粹的文化审美要素等。就粉彩而言,它之所以被社会广泛认同,就在于它处在不同时代的个性是它以实时的生产制作技术为核心,体现实时的经济价值,彰显属于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综合的审美文化在内的文化范畴。总的说来,粉彩之所以成为陶瓷文化中的品牌,包括它所处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与它参与本地域乃至其他地域文化活动的内容,构成了粉彩文化品牌的含义。

综上所述,粉彩作为文化品牌的要素是生产粉彩瓷的技术及技巧、经营理念及其模式,制品受众及其反映的陶瓷文化范畴之一。

结论

通过对粉彩出现、形成,持续发展及被人们利用所形成的文化内容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陶瓷文化品牌的形成,是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并使之更适于人们的表现;是文化功能的积累并使之更适应人们的认知;是传播范围的扩大并使之更适应于文化环境的存在。

注释

[1]舒咏平,品牌传播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9,第163页[2][3][4]邹晓松,陶瓷工艺——粉彩装饰,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第1页,第7页,第1页

[5]田自秉 ,中国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1,第309页

[6]清代,朱炎,陶雅

潘玲霞:华中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粉彩陶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趣图
谁远谁近?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