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论书》思想探微

2014-03-28 17:06罗红胜余霞
艺海 2014年2期
关键词:论书思想

罗红胜 余霞

[提 要]

今存王僧虔《论书》应分为《论书》条目和《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两部分。《论书》条目深刻地反映了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自臣庶,互相陶淬,浸成风俗”的尚书风气 ,明确地提出了“天然与工夫”、“力与媚”等书法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

[关键词]王僧虔 《论书》 思想

王僧虔是中国南朝宋齐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曾祖王洽是王羲之的从弟,二人“俱变古形”,创新书体,为一代书坛领袖,祖父王珣,亦为东晋名家,为后代留下了著名的晋人法书真迹《伯远帖》;父王昙首善书,秉承家法,其传世草书《服散帖》振迅痛快,笔力惊绝,大有可观。僧虔书法祖述小王,擅长真书,为有齐一代书坛执牛耳的人物。梁庾肩吾《书品》称其“雄发齐代”。王僧虔不仅在书法上为南齐书坛领袖,在书论上亦独树一帜,其真实可靠的书法理论批评著述有《论书》、《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书赋》等。

《论书》一文,因文有脱误,历代辑录多有错乱。唐张彦远首录其文,辑为一篇。后宋朱长文《墨池编》又将它一分为二,《书苑菁华》、《佩文斋书画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亦同朱说,题为《论书》和《又论书》。唐窦臮《述书赋》、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从《法书要录》,定为一篇。而清严可均编纂的《全齐文》又将其一分为三,分别题为《论书》、《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王僧虔〈与某书〉》。笔者以为,《墨池编》、《书苑菁华》等所定第二部分《又论书》中“辱告并五纸”至“聊呈一笑,不妄言耳”一段当为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是王僧虔写给萧子良的一封书信,它是对第一部分《论书》一文的补充和说明,而《又论书》后一段自钟繇至韦诞诸条当应并入第一部分《论书》条目之列,评论自汉魏至宋齐年间的四十位书家,则该文的意义便十分明了。即全文共分为两部分,一为《论书》,一为《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我们这里拟就第一部分《论书》条目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作一些初步探讨。

笔者通过对《论书》三十余条条目逐条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书家对比、天然工夫、力与媚等几方面内容。而有关书家对比方面的条目非常丰富,其数量竟占整个《论书》条目的三分之一之多。现摘录部分如下:

“亡从祖中书令珉书,笔力过于子敬。”①

“郗愔章草,亚于右军。”②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南朝士人非常重视书法,并经常以比附名家为尚,反映了士人们浓重的尚书心态。追溯尚书的原因,应当与当时书法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书信尺牍密切相关,当时江南有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④一件小小的书信尺牍,它是士人们精神交流的间接工具,也是他们为展示书艺水平而普遍运用的载体。同时,尺牍书法的面貌也反映出士人们的学识和人品,故有“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⑤之语。因此自汉魏、两晋而至南北朝,通过尺牍进行书法创作和欣赏活动,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但士人们崇尚书法,看重尺牍,皇帝们也莫不如此。据《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载:“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⑥刘裕为南朝的开国皇帝,出自寒门,文化素养不高,故其书“素拙”,但因书虽小事,“然宣彼四远”,影响面却很大,故接受刘穆之的的建议,通过写大字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正是有了他对书法的重视,其子宋文帝刘义隆颇自负,“自谓不减王子敬。”而其孙宋孝武帝刘骏更是欲擅书名,使得王僧虔竟不敢显迹,而“常用掘(拙)笔书,以此见容。”⑦可见当时皇帝们对书法的看重。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位钟情书法的帝王,善书且笃好不已,尝与僧虔赌书。帝王臣相同台赌书,这本身即为一大奇事,二人赌书毕,高帝问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第一,陛下书亦第一。”高帝笑道:“卿可谓善自为谋矣。”⑧这则故事生动地描绘了齐高帝与僧虔赌书的场面,僧虔的回答既保全了高帝的尊面,又为自己争得了书名,其机智善对跃然纸上,帝王与臣相为什么要同台赌书?这一“赌”字,明显含有一比高低之意,因此也折射出南朝士人浓重的“尚书心态”。这种空前的以能书为尚,连皇帝也欲跻身书家之列的情势,形成了南朝时期书艺兴旺,书家林立的局面。第二,南朝书法主要以二王、羊欣为评价标准。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伟大之处是奠定了真、行、今草三种字体的规范,此后则不再有字体的变革,而只是风格的流变而已。而自王羲之以后更没有哪一位书家能在真、行、草三方面同时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与之匹敌。因此王羲之被推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自东晋时期开始,以王羲之为典范的真、行、草书即成为士人们效法的最佳模式而为世所重。到东晋末年至南朝初年,时人崇尚飘逸流美之书风较前期有了一些发展,社会风尚的转变导致了审美取向的变化,王献之流美妍妙的书风更为南朝士人所钟爱。刘宋时期的虞和《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⑨虞和对王献之的妍妙书风给予了认同和欣赏。因此南朝书法是以二王书风的延续为主要特征的。“上自天子,下至臣庶”都崇尚二王书法,并以二王书法作为评判书作的标准。羊欣正处于南朝·宋代,并曾亲受王献之传授笔法。沈约有“子敬之后,可以独步”⑩之誉。对他评价甚高。包括王僧虔在内的南朝其他书家范晔、萧思话、谢灵运等均从其学书。他是当时南朝士人学习二王书法的直接取法对象。故王僧虔《论书》中又有“(羊)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之评价。因此他的书法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南朝士人的评判标准。

《论书》关于天然与工夫的品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对于宋文帝书法的评论。评词曰:“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工夫少于欣。”11类似评论还有“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12这里将“天然”与“规矩”对举,因规矩具有法则的含义,而法则又来源于前人的实践。而工夫正是需要认识法则,进而通过实践以至心手相应。因此“规矩”与“工夫”义近。另外,“天然”一词,当与魏晋玄学崇尚自然有关,而“自然”一词来源于道家哲学,《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可见“天然”与“自然”基本上同义,是审美风格中合乎自然而然的境界。笔者认为,“天然、工夫”这一对批评范畴是南朝时人习用的一种品评方法,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代表法度意义的“工夫”与“天然”之境有着对等的审美地位。并没有象南朝钟嵘《诗品》中论诗时所体现出来的“天然”之美胜于“人工”之美的审美倾向,这是南朝时期书法批评的特殊性质。它与书法需要继承的成分较多从而“工夫”显得同样重要有关。endprint

《论书》一文,还经常用“笔力、骨力”来评论书家。如评王珉书,“亡从祖中书令珉书,笔力过于子敬。”14评郗超“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15这些对于笔力、骨力的评述,反映了当时书家对阳刚之美的追求,同时因为“笔力”水平高低是“工夫”程度深浅的体现,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书法“工夫”的重视,这又与前面提到的“天然”与“工夫”系系相关。另外“笔力”水平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因此它也反映了南朝士人对笔法的重视情况。

《论书》在用“笔力”、“骨力”评论书家的同时,还经常用“紧媚”、“风流趣好”与“媚好”等词与之对举。如评谢综“书法有力,恨少媚好。”16评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17)等。考其渊源,这种论书思想当直接来源于羊欣。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王献之书即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18)我们认为,“笔力”“骨力”是书作中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的反映,而“紧媚”、“风流趣好”与“媚好”等则反映了书作中的阴柔之美。将二者对举论书,反映了以王僧虔为代表的南朝士人对书法风格中体现出来的“雄”、“秀”二美要求兼备的审美观。

综上所述,王僧虔《论书》一文深刻地反映了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至臣庶,互相陶淬,浸成风俗”(19)的尚书风气,明确地提出了“天然与工夫”、“力与媚”等书法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对后世书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蒋晗玉)

注释:

①②③11 12 14 15 16 17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5页。

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507页。

⑤《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2页。

⑥《宋书》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1304页。

⑦《南齐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第592页。

⑧同上,第596页。

⑨《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37页。

⑩同上,第92页。

13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163页。

18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34页。

19 《书林藻鉴·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59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书绝句·启功(1912—2005)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
论书绝句·评谭延闿(1880 —1930)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