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多姿的古典诗词教学

2014-03-28 04:29廖华根
师道·教研 2014年1期
关键词:炼字古人古诗

廖华根

反复碰撞,多次尝试,我小结了一些有趣、实效的摇曳多姿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一、形式灵动,串讲到位

教师要学会变通,对不同的诗歌用不同的设计形式,不同上课模式,不同的品读方法。要串讲到位,讲出诗的味道,讲出诗的情调。教师要对诗歌反复琢磨,细腻研读,烂熟于心,品评拿捏中尽显诗词风流,大展教师内涵和诗歌气质。

选点切入,一线贯穿。用有趣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字词句,逐步推进,如剥春笋,越讲越有趣,越讲越神秘莫测,风光显露,好奇之心,兴奋之情,吟读之趣,把玩之雅,尽在老师精到的讲解中享受。如扣住“脉脉”、“倾城”这一些富有女性化的词语切入形象的品读,一定能起到投一石起千层浪的想象效果。

二、炼字修辞,品读落实

教师要讲得有声有色,有依有据,捉字抓句,切入巧妙,从炼字,谴词造句去品读、分析,玩味其中展示的深远的诗意诗味诗境诗情。讲《望江南》,可以抓住“罢”、“独”“尽”“都”去分析“商妇”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把一个人的思念之情化用在水上,脉脉含情之状,一览无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形象可感。特别一“断”字,加上这孤独的“白蘋洲”,一个愁肠寸断的怨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诵读中。那画面,那情景,那效果,那滋味,那风情,那对古诗的无限美感,都通过这几个字几个句子的把玩吟读而风光四溢,滋味浓郁,情感摇曳。《渔家傲》一词,扣住一个“异”字,以此为半径,画出如下独特的画面,南飞大雁,孤城,边声,长烟落日,这些景物,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翔到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联想到那边关无限的荒凉和孤寂,以及在那羌笛的幽怨声中无限想念家人的镜头,便如画般闪现在学生的脑海。品读《破阵子》,抓住一个“梦”字,整首词便一气贯通。特别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那对偶比喻真是运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的空间开阔豪迈,战争场面饱满清晰。品读之中,让学生思绪万千,思接千载,就如这的卢马一样,痛快淋漓,激情勃发,如朝阳般热烈,如处子般生情。

三、读懂读通,走进诗词

朗读,读顺。这个环节可以灵活设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达到目的,特别是要把生字读准,语句读顺,达到流利地朗读,大声地朗读,直至摇头晃脑地读。可以教师范读,可以学生代表读,可以男女轮读,可以师生配合读,可以小组比赛读,可以齐读,可以配乐读,不管哪种形式,一定要读准,大声,起伏,顿挫,有节奏感。

吟唱,读趣。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趣的吟读环节,让学在模仿古人吟读的样子进入古诗状态,读出节奏,读出起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而且边读边示范边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读的枯燥和乏味,一方面可以调动读的欲望和动力。别看老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抑场顿挫,挤眉弄眼,一副老学究样,但你的一举一动,一吐地纳,一高一低,吟读情,都无形地感染着你的学生。他们正陶醉其中,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在此基础上,也可设计有趣的唱读,既可以直接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也可以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联姻”。此时此刻,趣味和效果油然而生。

四、知人论世,品悟意境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诗词的品读欣赏,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理解。教师可以抓住适当时机,在关键时刻切入相关的作者时代背景生活思想的介绍,方法要灵活,切入要有趣,否则就容易上成思品课,这样起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比如《渔家傲》,教师在讲到“燕然未勒归无计”时,可以穿插《岳阳楼记》中两个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写那篇文章是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四五年前的今天(1040年),作者还在边关带兵征战呢。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这个过程除了老师介绍外,还可以采用画面还原,背景还原,心境还原,情感还原,把自己当作诗人本身,走进诗词,将心比心,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领悟透彻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意境的真正内涵。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炼字古人古诗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