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探寻

2014-03-28 12:41:40李明远
中小学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德情境情感

李明远

多年来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的朱小蔓教授曾说过,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原始完整的情感的胚胎,其具有无限分化发展的可能。如果我们注意呵护它,在不断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分化、整合,循环往复,就会沉淀为饱满的、具有生产性的精神情感。在教学目标分类中,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也充分说明了其地位和作用。然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以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点击生活实践,引发情感回应

新课程理念倡导回归生活,强调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源泉。作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源头活水。

例如,在教学“消费心理面面观”(《经济生活》第三课)时,教师没有创设情境,也没有选取所谓的典型案例,而是提问:“哪位同学刚刚过完自己的生日?能否把你收到的生日礼物写在纸上向大家展示一下?”当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在屏幕上时,“电脑”“手机”“文曲星”“名著”等字眼顿时引发了学生的热议。教师没有制止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你最希望得到什么生日礼物(仅限一件),请思考并回答你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师生结合“消费心理”的有关知识对学生们的选择逐一进行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既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情感素材,又要善于把情感因素渗透和还原于生活之中,使学生生活在充盈着情感的世界里。这样的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回应,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漾起闪光的情感涟漪。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适宜的情境可以激发情绪,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行动上的自觉。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反思。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新课程指出,教学不能止于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鼓舞和激发。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兴趣,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感悟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经济生活》第八课)时,教师设置了如下情境:小明的爸爸幸运地中了体育彩票50万元,缴纳税款后领回40万元。小明不理解为何中奖了要纳税,税单上为何还有刮奖呢?提问:(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增强监督意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中,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更实现了情感升华。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利用录像、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再现某些生活场景。如可用生动的画面再现生活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政治生活》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了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理解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后,教师指导学生组织一场有关学生收费问题的模拟听证会。全班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教育局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学生家长、校方代表、社会人士、媒体朋友等),并分别准备资料;然后,推荐各小组代表陈述观点,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模拟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民主决策与公民个人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自身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道德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一哲理时,教师采用了轰动全国的赵小亭支教献身事件。当教师播放她的视频,特别是7月28日下午2点,沈海高速公路江苏如皋市东陈出口处的十里长街上,近万名市民自发站在路边,默默等候如皋好女儿赵小亭骨灰的归来这一画面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泪水滑过了同学们的脸庞,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有感触的行动才是自觉的。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点滴的感动,点燃学生心灵的烛光,让他们成为真善美的积极传播者,假恶丑的有力抨击者。

三、活用教学方法,强化道德情感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开启中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因此,教师要活用教学方法,以情感人,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

巧用切入法,在导入环节强化情感。例如,在教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第七课)时,教师以抗震救灾的一则公益广告为切入点。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提炼有关信息时,教师开始引导:“‘昂起倔强的头颅,燃起火热的心,挺起不屈的脊梁!这是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赶赴灾区,向受灾师生们喊出的震天动地的口号!这张图片将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和两双紧握在一起并高擎五星红旗的手摆在一起,有什么寓意呢?”学生在分析讨论时,个个心潮澎湃。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涉及“不屈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精神,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善用点拨法,在理解体验中强化情感。例如,在教学“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文化生活》第七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冲突”:“针对钓鱼岛事件,有人号召中国民众抵制日本商品。你们认为抵制日货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辩论,教师则及时点拨,学生得出:要把爱国主义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非理性民族主义的滋生。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在合作辩论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慎用对质法,在归纳总结中强化情感。常见的课堂总结者多是教师,其实,让学生成为总结的主体,可以及时暴露问题,让学生直面错误。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生活》第三课)一课教学的总结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来作梳理和归纳。有学生说道:求实心理是合理消费的前提,把握消费原则是关键(关注到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得知,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危害极大,但在具体消费中还是很难避免(关注到方法,能够联系实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是值得提倡的,不过现在我们富裕了,再讲这些好像不合适宜(认识片面)。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闪光点,同时,针对其片面认识引申教学:大家说说,在消费中如何才能避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为什么艰苦奋斗不合时宜,能说明理由吗?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无定法,我们仍需继续探索,用充盈情感的教学不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道德情境情感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