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民族班学生的影响

2014-03-28 22:59:50任振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休克跨文化

任振涛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谈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民族班学生的影响

任振涛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进行的交际.该门学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被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研究,并应用到很多领域.本文针对民族生在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作为教师,如何指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跨文化交际,更好的进行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等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跨文化交际;民族班学生;影响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约有二十年的历史,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丰富广泛,而跨文化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和文化学习.民族班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过程中,如何认识文化和跨文化,了解文化和跨文化的定义并能够正确挖掘其内涵,是学好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1 全面理解文化的定义是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

针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因文化的多产性和丰富性所导致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特性,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

迄今为止,学术界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所给出的,这也是一个相对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定义.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很明显,他对文化的解释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道德规范、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并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出了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但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关文化的解释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即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的著作中给出了相关的评论和总结:(1)首先,文化是学而知之的.即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风俗、民俗等来认识文化.(2)文化的构成不是单一的,他包含着许多学科,如我们常说的生物学、社会学、环境科学与人类历史等多方面.(3)不同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文化体系结构.一种文化的起源到发展,由发展到逐步成熟,到最后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并在某阶段内形成体系.(4)文化可以分割成多个层面,多个部分并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出来.(5)文化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文化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等.认识文化不是保守传统的观点紧紧不放,应以开放、开明的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文化之间的异同.(6)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科学的分析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规律,揭示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7)文化在某些方面是个人适应整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的工具,是人们在生存中表达其创造性的有力手段.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倡导适者生存,而在人类文化中我们也应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众多学者对文化的不同诠释也带来了一个极好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使他们在理解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更为开阔的领域,以更全面的方式来学习.因此,跨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在对文化进行区分的时候,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有人提出“亚文化”的概念.如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既具备了主流文化的特征,有具有亚文化的特征.亚文化的形成可以在某个职业或某个领域形成.如上个世纪美国街头的“嬉皮士”文化,一大群年轻人站在街头,弹唱着自己的音乐,以一种桀骜不驯的方式表达着青春的叛逆.正是因为这种无拘无束方式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响应,成为街头文化的特殊风景.这就是典型的亚文化,存在于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并具有自身的特色,是那个时代的典范.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包含着许多亚文化,社会群体的许多人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一生也会经历不同的亚文化.

在最新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又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和形式,如高雅文化、职业文化、饮食文化、交流文化、企业文化、流行文化、学校文化等新概念,并很快的涌现出了相关的研究著作.使得文化与整个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生产、文化与学科等都有了相关的渊源.因此,文化已越来越多的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

民族班学生只有把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理解透彻,从理论上和思想上认清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认知度.促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加强对跨文化交际各类知识的总结,提升自身的文化层次与文化素养.

2 学校文化是民族班学生体会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直接形式

民族班的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的过程中,最直接的形式就是重新认识学校文化.什么才是学校文化?这是让所有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值得探讨的问题,能否正确的引导学生,能否适当的促进教学,并且通过跨文化教学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达到良好教学目的的基础环节.

在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大群体,他们有近似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但却能融洽有序地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而且形成了一个和谐健康的集体,是什么促使他们聚成这样一个集体呢?按照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元素.一是信仰层面,他们可能有共同的信仰,因他们有共同的信仰而聚在一起,信仰做基础;二是规范层面,同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就务必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规范,在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一个集体;三是共同的语言、集体活动等层面,他们因共同参加活动而逐渐滋生出共同的爱好,在某个特定的场所便拥有了共同语言.通过集体活动使得“活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这对于共同信仰在心理上会产生情感上的强化与依赖,个体之间加强了互信与交流,使个体与集体之间形成了纽带.“信仰”、“规范”、“共同的语言及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统一体.

民族班学生在理解“文化”大定义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校园文化,提升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代表一个不同的亚文化.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班级,多个班级组成学院,如此诸多的个体接受来自不同老师给予的知识,那就要求每个个体在大文化的背景之下,寻求共性,克服个性,使亚文化遵从于主流文化.

3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在实践中正确对待文化休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是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深蒂固.当一个人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如果他仍然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评价新现象的标准,就不可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基于文化休克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和沟通障碍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美国商人在中国逗留期间受到一位国内友人热情周到的照顾,回国时这位美国商人向中国友人保证,等到了美国,就来我家,吃住都由我来照顾.不久这位中国友人千里迢迢前往美国看望这位美国朋友.美国朋友给他的接风招待只是一盘烤鸡块和一杯橙汁.而在美国朋友家中作客的第二天,美国朋友不太高兴地对他说:“我儿子跟我抱怨,说你在楼上走路的声音太大,洗澡水用的太多,希望你能在走路时轻点、洗澡快点.”中国友人尴尬至极,最后匆匆离去.回想美国朋友在中国的日子,他盛情款待,照顾的无微不至,而来到美国朋友家中所受到的冷落和抱怨着实让这位中国友人在文化上“休克”了.

当然西方文化背景人在中国也不免会遭受到文化休克的困扰.一些西方来中国工作人士多受到中方热情、无微不至的照顾:随同翻译24小时不离左右,出入配有司机接送.然而在问及在中国生活是否习惯和满意时,许多人的反应却与我们的初衷事与愿违.他们不习惯别人为自己安排一切,希望留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无疑,这些国外友人在中国也经历了文化休克.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中国已经是不言而喻.而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主体是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书本或是毫无感情的机器.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片面的理解成了单词和语法,从而也陷入了枯燥无味的记忆、背诵和分析语法的恶性循环之中,使得英语学习变得不食人间冷暖,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

文化休克反应有不同的阶段和表现,这与英语学习过程似乎不谋而合,颇有几分相似.英语学习中同样有进入英语环境中的激动、兴奋,无助、挫折,而后渐渐习惯、融入其中,直至最后的认同、归属和成就感;也会经历从熟悉、认同的英语文化环境再进入自身文化中的心理变化,这一进入和再进入的过程周而复始,始终伴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甚至会影响终生.虽然学生们时而会从文化休克中感受到阵痛,但这却有助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人生境界、开拓眼界和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世界.

当我们的民族班学生在学习时,对待文化休克不能简单的孰优孰劣,全部吸收、同化和完全排斥都是不可取的.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包容并蓄并不是老生常谈.文化休克虽然不可避免,但完全可以“预防”,可以“医治”.

总之,民族班的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真学习,可以逐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异同,学生们通过学习东西方文化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艺术,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巨大的世界完全融合在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通过现代化的交流媒介呈现多彩的文化特点.广大民族生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够克服潜在的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效率,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学习才会更科学、更完善,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1〕Basil Hatim.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樊葳葳.陈俊森.钟华.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Samovar,Larry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G642

A

1673-260X(2014)01-0263-02

英语专业民族班基础课程设计研究(NAFLE0412017)

猜你喜欢
亚文化休克跨文化
谨防过敏性休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6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