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六一 李学信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山西运城 044000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郝六一 李学信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山西运城 04400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应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动脉造影17例(53.12%),PCI15例(45.87%);对照组动脉造影21例(52.50%),PCI例(47.50%),两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09%)及住院时间(2.14±0.56)d与对照组(22.50%)、(4.89±1.37)d相比明显较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出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而且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通常采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1993年Kiemeneij首创采用经桡动脉行心脏支架手术获得成功,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的进步与发展,支架外径与手术导管逐渐减小,而内腔不断增大,冠心病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我院对2012年9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7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与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3例,以盲分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平均年龄(60.35±4.17)岁,平均卧床时间(2.68±1.03)h,平均住院时间(1.76±0.45)d;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61.24±3.98)岁,平均卧床时间(2.54±1.32)h,平均住院时间(1.69±0.37)d。临床诊断:22例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症:19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1例慢支或者哮喘。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年龄与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1)入选标准:①均符合WHO推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②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尺、桡动脉正常搏动,无各种严重的肝肾疾病;③Allen试验结果呈阳性;④无抗凝治疗禁忌症。(2)排除标准:①桡动脉突然消失者;②穿刺侧有动脉闭塞者;③动脉细小,外周存在炎症者;④穿刺部位有皮肤破损或者皮肤感染者;⑤碘过敏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如下。穿刺部位选定为右侧的桡动脉,以腕部横纹的1~2cm搏动最强的位置作为穿刺点,平伸外展右侧手臂,常规消毒,使用1%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手掌直至肘关节完成消毒后,使用穿刺系统对桡动脉进行穿刺,与桡动脉的走向一致,调整角度为30~45°实施穿刺,成功穿刺后将导丝导入,沿着导丝方向置入5F~6F动脉鞘管,经由鞘管将5ml的利多卡因缓慢推进。为避免血栓或者血管痉挛形成,先后经鞘管推入硝酸甘油0.2mg与肝素3000U。成功麻醉后经泥鳅导丝置入导管,最后将造影导管送入进行造影。治疗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球囊与导管。术毕后将动脉鞘拔出,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发生血肿或者出血,观察上肢的供血情况。术后4h进行抗凝治疗,不出血后使用敷料全面覆盖伤处,叮嘱患者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1]。
1.3.2 对照组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方法如下。常规消毒外阴区域与双腹股沟,铺巾及腹单。于腹股沟的三角区域以手触诊,明确股动脉与具体走向,沿着股动脉的具体走行方向,选定穿刺点为腹股沟的韧带下方约1.5~2cm的位置,以1%利多拉因对穿刺部位实施局部麻醉。使用手术刀片沿局麻部位的顺皮纹做小切口,直径约为2mm,把纹式钳插入到切口处,根据血管方向对皮下组织实施钝性分离。一手对股动脉搏动情况进行触诊,另一手实施穿刺[2]。
1.4 疗效判定Allen试验:抬高患者手臂直至与心脏平行,紧握拳头,医师双手拇指压在患者桡动脉与尺动脉上,加压5s,加压期间叮嘱患者松拳,医师放松对尺动脉造成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变化时间。若5s内患者整个手掌均变为红色,Allen为阳性;若手掌变红时间超过10s,Allen为阴性。阴性者不能进行桡动脉穿刺手术。
1.5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2例经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97%(32/33),其中动脉造影17例(53.12%),PCI15例(45.87%);对照组动脉造影21例(52. 50%),PCI19例(4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前臂血肿1例,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出现荨麻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对照组发生尿潴留4例,出血3例,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观察组卧床时间2~4d,平均卧床时间(2.79±1.03)d,住院时间1~3d,平均住院时间(2.14±0.56)d;对照组卧床时间3~6d,平均卧床时间(3.72±1.64)d,住院时间2~7d,平均住院时间(4.89±1.37)d。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是因脂肪代谢出现异常,脂类沉着于动脉内膜上,脂类物质逐渐堆积形成白色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多,导致动脉腔越发狭窄,血流受阻造成心脏缺血,患者发生心绞痛;若白色斑块出现破裂,则会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中断血液流通,致使患者出现急性心梗,甚至出现猝死,直接威胁患者生存健康与生命质量[3]。临床中对于冠心病通常采用介入疗法,PCI为常用方法。传统的介入治疗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因股动脉的血管较粗,不易出现痉挛,穿刺成功率高,而且手术操作简单,是临床穿刺的主要选择。但是因股神经与股静脉并行,若医师穿刺技术不熟练容易误伤股神经,导致动静脉瘘与腹膜后方出血,而且此种手术术后需要患者保持强迫体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腰背疼痛或者尿潴留等并发症。本研究中,应用股动脉介入治疗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50%,说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并发症多,与国际报道一致[4]。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最早由Camperu报道,但因当时科技与医疗水平具有一定局限性,加上桡动脉的血管非常细,对医师操作水平要求太高而未得到广泛推广。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疗设备的发展,冠心病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首选方法。此种术法不易引起神经或者血管损伤,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而且手掌供血机制是桡动脉与尺动脉,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对供血循环造成的影响。此种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成功率高;②血肿、出血、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与依从性好,而且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③不易发生神经损伤。本研究中,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09%)与对照组(22.50%)相比明显较低,而且患者卧床时间(2.79±1.03)d、(2.14±0.56)d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72±1.64)d、(4.89±1.37)d,由此表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优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本研究结果也与纪明等[5]报道基本一致。此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在术后可将动脉鞘管立即拔除,适当加压4~6h后就能够有效止血,因此患者术后能够下床活动,不要求采取强迫体位,有利于患者减轻痛苦,提高舒适度。
综上所述,冠心病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够明显缩短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黄巧娟,陈蒙华,韦永先,杨耿.经皮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300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3(04):117-118.
[2]夏福纯,成功,颜昌福,等.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经桡/尺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24例体会[J].四川医学,2010,25(11):85 -86.
[3]李占全.冠脉造影法在冠心病诊断中价值[J].医师进修杂志,2010,05(24):79-81.
[4]戴军,姚民,乔树宾,杨跃进,等.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1,15 (01):11-12.
R541.4
B
1009-6019(2014)09-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