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芯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000
腰椎管狭窄病人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护理
赵芯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000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病情评估,术后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和脊髓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并做好患者出院指导。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和脊髓神经根损伤患者,其中恢复优57例,良13例,可5例,差5例,有效率达93.75%。结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是确保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的重要保障。
护理;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椎间盘突出、纤维及骨性组织增生、腰椎管退行性变等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平面管狭窄、硬膜囊和神经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慢性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1-2]。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本文对我院2011年06月-2013年06月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精心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6~82岁,平均(68.3±4.7)岁;病变节段为骶1~腰2,;病程1~9年,平均(5.1±0.8) 年;住院时间7~28d,平均(14.5±2.8)d。所有患者均经核磁共振或CT确诊,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及不依从者。
1.2 方法经腰椎后路,常规固定病变阶段,在减压过程中采用全椎板病变切除术,根据狭窄范围将下位椎节上关节突切除,寻找受累神经根后,沿神经根向外探查至神经根管全段,将受压的骨组织及黄韧带全部清除,用绞刀切除全部椎间盘髓核组织,清理椎间隙内上下终板上残留的椎间盘组织,将填满碎骨的Cage1枚斜行45°置入椎间隙,冲洗后逐层缝合。
1.3 疗效判定根据Nakai标准[3],将患者的恢复情况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可: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8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年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和脊髓神经根损伤患者,其中恢复优57例,良13例,可5例,差5例,有效率达93.75%。
3.1 术前护理(1)病情评估。为减少中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充分对患者的内科合并症和生命体征进行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结合内科药物治疗控制肾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2)心理护理[4]。患者入院后面对陌生环境和高额医药费及病痛折磨,加上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欠缺,因此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耐心细致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缓解和打消恐惧与焦虑心理。(3)健康教育。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指导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提高营养支持;进行排便训练和俯卧位训练,并要求患者注意呼吸调。
3.2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伤口渗出情况,做好患者尿量、皮肤黏膜色泽、伤口渗出物引流等的记录和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主治医师。(2)体位护理。术后由于患者需要卧床6h,因此可以利用患者身体的重力止血,防止过早翻身引发的活动性出血,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受压皮肤情况,并在6h后及时翻身,防止褥疮[5]。(3)脊髓神经系统症状观察。术中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水肿,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激素和脱水剂,密切观察患者活动情况和下肢感觉,并及时记录患者排尿和排便情况。(4)做好患者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尽量避免重体力活动,不要过度左右扭曲身体和上身下屈活动,减少脊柱运动。
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维持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由于多数患者年龄较大,因此并发症较多,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术前有效的病情评估,精心的护理和全面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1]海涌,谭荣,邵水霖等.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4:24-27.
[2]张斌,李中连,周森叶等.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7:2770-2771.
[3]赖征文,李敏,李平安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07:1179-1181.
[4]王雪雪.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0:299-300.
[5]席学义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与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05:68-70.
R473.6
B
1009-6019(2014)09-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