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娜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山东东营 257000
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有效抢救及临床护理体会
董小娜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山东东营 257000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抽取我院产科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后立即给予患者紧急抢救及优质临床护理,观察其抢救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抢救及护理后,75例产妇产后大出血停止,其余5例产妇止血未成功,分别行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产后大出血较为凶险,尽早给予产妇有效抢救及治疗护理干预能够成功止血,改善预后。
产后大出血;抢救;临床护理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病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前置胎盘、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撕伤、妊高症、胎盘剥离不全、产妇自身凝血机制障碍等均可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其中子宫收缩乏力为最为主要因素,因此促进宫缩是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有效手段[1]。为探讨产后大出血的有效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年林20-38岁,平均年龄(29.69±4.13)岁;其中初产妇55例,经产妇25 例;分娩方法:阴道分娩44例,剖宫产36例;出血原因:胎盘因素15例,子宫收缩乏力57例,软产道损伤3例,子宫破裂5例。
1.2 方法
抢救方法:产妇分娩后加强对其体征等监测,一旦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则立即给予紧急抢救,患者平躺,准备抢救药物及器械。明确产后大出血的病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准备充足血液,保证血液可充分及时的供应,产妇一旦出现休克现象则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现象,立即导尿排空膀胱,同时用手部对患者子宫底部进行按摩,刺激子宫壁血窦,从而使其能够良好闭合。手指将患者子宫向上推,右手拇指对子宫部前壁进行按摩,同时采用其余四根手指对后壁进行按摩,排出子宫腔内积聚血液,注射缩宫素,效果较差时则给予前列腺素类药物治疗,若上述治疗仍无显著效果则采用宫腔纱条进行填塞。对于胎盘因素引起的大出血:对于胎盘剥离不彻底引起的大出血现象,可人工剥离胎盘术治疗,将粘连的胎盘剥离,必要时可采用大号刮匙刮宫;对于胎盘植入引起的大出血,则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软产道引起的大出血,及时缝合伤口。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一旦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现象,则立即静脉输液,医护人员要严格控制输液的量、速度等,避免肺水肿现象的出现,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加强对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结束后,需要留置导尿管。
护理方法:①产前监测及预防,加强产前监测,明确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要加强对其凝血功能的监测,对于存在严重危险因素的孕妇,则需要立即备案,并定期检查。在第一产程时对宫缩及胎心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出现的产程停滞及延缓现象进行紧急处理;在第二产程时加强对胎心变化的观察,检查阴道出血及工作,注意会阴部位,避免软产道损伤;第三产程辅助娩出胎盘,观察胎膜完成情况。整个产程期间加强对产妇全身情况、生名体征及脸色的观察。②抢救时,对产妇的面色、脉搏、血压等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其出现表情淡漠、出冷汗、打哈欠、面色苍白等表现,则需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抢救。③成功止血后继续观察其生命体征,加强营养、产褥期护理等,保证充分的卧床休息;保持产妇外阴清洁,避免逆行感染的发生;对于测切口产妇,每天用红外线烤灯理疗,每天2次,对于出现的贫血进行及时纠正,同时给予足量的抗生素药物。
80 例产妇经过积极抢救及护理后,75例产妇产后大出血停止,其余5例产妇治疗无效,其中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3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孕妇产后大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在产后大出血中占70%以上,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一般为收缩功能无力、异常等,胎儿娩出后,子宫壁不能被血液中凝血因子、各种蛋白等形成的血栓有效压迫,孕妇分娩时间延长,进而导致大出血现象[2]。胎盘因素亦为重要的原因,多是胎盘长时间在子宫内滞留、体位不当等,进而导致的出血现象。为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产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存在大出血潜在危险孕妇,要定期检查,并做好抢救准备,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产后大出血。在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后,医护人员要临危不乱,为其提供准确有效的抢救及治疗,并加强监测及护理干预,从而保证成功止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成功止血75例,由此可知,在产妇产后大出血后立即给予及时抢救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止血,成功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1]罗琳,赵晓霖.产后出血的急救措施及原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24(3):334-335.
[2]于贵华,托景堂.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524-1525
R473.71
B
1009-6019(2014)09-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