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文赟 李建勇
由于沟通的频繁、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带来的翻译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
新闻翻译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必要途径,它是文化信息的系统性转换,而非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透彻理解原文、把握原意是翻译新闻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只有理解正确,才能表达准确,才可能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情景。在目前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要保持翻译的准确和原汁原味,首先必须理解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再从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和语境的不同着手,同时要注意模糊语言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日常积累的翻译经验,才能还原出一篇贴近事实并“接地气”的新闻。
文化有其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文化体系间可能还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民族极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汉语为例,中西方文明所存在的历史不同,所以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来自于语言表达,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信仰和价值取向。美国翻译理论家尼达说过:“在翻译时必须要谨慎考虑到文化差异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忽略这种影响,将无法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更加无从谈起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当中,很多非常严重的错误都是由文章理解的非透彻性所导致的,而非词汇的选择不当。”由此,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对于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差异性。
为了逾越文化差异上的鸿沟,首先要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其文化和历史,体会不同语系折射出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特性,本着包容的精神去理解外来文化。其次译者在翻译中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总结翻译经验。译者一定要从读者的反馈中了解并掌握不同语气程度、表达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反响,并充分了解这种社会反响可能导致的后果。同时在力图还原原文主旨精神的前提下,要考虑到本地的文化习惯,把文化差异的因素融入其中,避免给社会带来文化冲突和有悖受众地区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
语言和思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和思维两者性质不同;另一方面,语言在根源上受思维的支配,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语言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
正如语言学家所公认的,形合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区别是中西方语言最根本的区别。华夏民族的语言句式松散,结构不清晰,主语谓语的作用不严格,也不在句法上体现时态,甚至所表达的逻辑内容都相对隐晦,在精神上追求形散而意不散,体现出明显的意合特征。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其语法结构严密,句式谨遵语法,组织结构十分严谨,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且唯一的谓语需要根据主语而定,时态也需要句式和谓语的变换来表达,一切都追寻整体一致性。这种直线式的逻辑思维体现出明显的形和特征。此外,英语中偏爱被动形式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被动体现一种负面意思,使用频率较少。在新闻翻译中,怎样把大量被动句式不留痕迹地还原为汉语惯用表达方法值得思考。
在新闻翻译中,为了使新闻具备可读性,须在翻译过程中把受众地区读者不常接触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贴近其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形式。
对要翻译的新闻精准全面的理解离不开对新闻语境的把握。任何字、词、句、段都处于文章上下文所形成的特定关联中,并受广义语境的影响,可以说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汇会体现不同的意思,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精准地翻译新闻的首要前提是理解新闻所处的环境背景。我国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表所囊括的汉字大概2500~7000个。在新闻翻译中,针对不同英语词汇所要斟酌的汉语词组数量不少,而且需要借助语境进行斟酌。
总的来说,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是一切词语所能表达的两种意境。字面意义毫无疑问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初读时有助于理解全文、把握语境,但是翻译绝对不能停留在仅仅将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的层面上。词汇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语境才能体会出来的,它和语境是融为一体的,如果在翻译中不把握语境而仅翻译字面意思,很可能引起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歧义。
在新闻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大量包含引申义的词语,这就要求译者准备地把握语境,联系上下文,筛选符合原文的相应的汉语词汇,这里经验再一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一新闻类型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语言状态是一致的,经过大量的翻译和阅读,译者会对其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在实践中可以迅速找到与原词汇对应的同义词,降低翻译过程中的难度和错误率。
新闻讲究准确性,所表述的事物要紧贴事实,力图为公众展现出客观、真实的场景。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要正确处理翻译中的模糊语,首先必须给予其一个科学的、清晰的界定。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模糊意为不清晰,而非不真实。正是为了新闻意思表达的精确性,新闻才采取了这种准确和模糊的统一。比如,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起止时间的新闻,新闻记者要去调查清楚确切的时间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模糊语便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新闻要对事实进行高度概括,因为新闻要求时效性,以最少的字数反映最大量的信息,而模糊语正好吻合了这个要求。
处理在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时大致有两种方法,即等译法和变译法。等译法,顾名思义,是用翻译语言中对应的模糊语言翻译新闻原文中的模糊语言。而变译法是依据受众地区的风俗和习惯,进行模糊语言和准确语言的对换,最终达到新闻对于准确性的要求。等译法是新闻模糊语翻译中最常见的,这在数词及时间词的翻译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大量的(a great number of)”“最近(recently)”“常常(always)”。这是因为数词和时间词本身词义模糊,这类词在时政类文章中尤为明显。变译法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只要在不违背基本翻译原则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语言在意思上的等价转换,是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一定变通的。比如“love me and love my dogs”,直译不如译为“爱屋及乌”。
综上所述,在新闻翻译时把握文化差异、思维和表达习惯、语境和模糊语言这四个基本方面,同时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就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