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与哲学精神
——白族哲学思想的早期启蒙与近现代转型

2014-03-28 15:01:43萧洪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白族云南

萧洪恩

(华中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0)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意识与哲学精神
——白族哲学思想的早期启蒙与近现代转型

萧洪恩

(华中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0)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白族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进程,从明清之际即开启了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哲学思想新动向,近现代以后又顺势而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个案。

哲学转型;白族;早期启蒙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且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代文化政策的影响,白族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特色。白族以 “边远之民”在中国哲学的早期启蒙与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基本上与整个中国哲学文化运动保持着大体一致的运动轨迹,则更为值得关注。从古代白族神话中的哲学思想萌芽,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与白族本主崇拜的融合,从古大理国 《德化铭》《明帝记》《造幢记》中的“释儒”或 “儒释”,到 “云南、四川边疆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其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理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的文化普及,从而达到 “择民间之俊秀及土官子弟皆令入学,肄业便知礼义”[1]的文化建设,白族哲学思想发展的土壤,始终显得那样的厚实,因而到了明清时代,不仅白族传统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较为成熟的形态,出现了杨土云、王兆、二艾(艾自修、艾自新)等一批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哲人,而且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精神的凝炼方面,出现了极具近现代思想意义的哲学启蒙与哲学转型,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一、“倚剑背冥道独高”的思想地位

自明清之际以来,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出现了早期启蒙运动。一般认为,这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6~17世纪,即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随着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在思想上也产生了相应的精神分泌物——适应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观念,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等,他们坚决反对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主张 “循天下之公”、“不以天下私一人” (王夫之),呼唤“天下之法”(黄宗羲)……正是这一时期,开启了白族哲学思想的早期启蒙与近现代转型。这是白族地区社会发展,特别是其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703~704。

首先,自明清以来,特别是 “改土归流”以后,白族地区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清职贡图》即言白族人民 “居处与民相杂,风俗衣食,悉仿齐民,有读书应试者,亦有缠头跣足,衣短衣披羊皮者,岁输赋税”[3],其所谓 “齐民”即指汉族民众而言。乾隆版 《赵州志》更是说 “白人”虽然“有僰字,善夷语,信佛事巫,常持斋诵经”,但却“性勤俭,颇读书,习礼教,通仕籍,与汉人无异”;具体如白族聚居的大理府则 “山川灵秀,文物蔚然,而商贾辐辏,用于他郡,亦滇中大都会也”[4]一,大理府;鹤庆、剑川则 “平原可耕,……文字科名,比于他郡”[4]二,丽江府。正是这种变化,开启了白族哲学社会思想的近现代转型。所以,《大理县志稿》说:“明以迄满清,学风日盛,人才蔚起,考其进化较速之原因,皆由乡先贤辈不惮艰难,广建书院义塾,进子弟而课之”[5]。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新因素,催生了哲学思想文化的新景象。明清以来,白族地区在产业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与变化。如嘉庆 《楚雄县志》说:“僰人,性警捷,善居积,多为行商,熟于厂务”;《顺宁府志》说:“白人,多从大理、剑川来者,或习梓匠,为杂工,凡作室制器,取利则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思想关系的新变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云南在明代已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特别是在云南的铜矿业中出现了较大的作坊,雇主与佣工的关系已不同于原有的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或宗法关系,而呈现出新型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因而无论从生产规模上看,还是从生产关系上看,都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了,从而为白族哲学思想的近现代转型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云南矿工10 000余人暴动,怒杀矿监杨荣,火烧其宅,杀其党200余人,更是与荆州市民、武昌市民相继举行的反对税使陈奉的斗争及苏州织工聚众10 000余人反对税使孙隆等斗争相一致,形成了中国早期的 “市民运动”,这成为白族哲学思想转型的思想动力。

最后,从思想渊源的角度说,白族的新思想还与李贽等早期启蒙思潮有关。李贽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姚安知府,曾在姚安 “务以德化”,并开设书院讲学,这对以后姚安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 (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中国16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李卓吾以孔孟传统儒学的 “异端”而自居,具有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精神 (李贽《藏书》谓:“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其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和 “无私则无心”的私产要求都是极重要的启蒙思想资源。白族思想家李元阳将离经叛道的李贽引为同道,称:“姚安太守 (李贽)古贤豪,倚剑背冥道独高”[6]即是证明。李元阳 “先生之学以佛入,以儒出,复性为本,济世安民为用”[6]。不过,他强调:“志于明道者,不主儒,不主释,但主理。”[7]显然,他与李贽一样否定的是儒学的绝对权威。

二、“于先儒偏驳处时加救正”的思想新风

如果说在明朝末年,李元阳的思想已具有了新的动向的话,那么清初在白族思想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家——高奣映,则是白族早期启蒙新思想的典型代表。有学者谓:“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 (炎武)、黄 (宗羲)、王 (夫之)、颜(元)、高 (奣映)五氏并列,非过论也。”[8]卷四十二足见其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高奣映 (1647~1707年),字元廓,亦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结璘山叟,系段氏大理国高相国的后裔,“生性警悟,幼嗜读,过目成诵,博极群书。自性理、经济以至玄释、医术莫不洞晓,诗、词、歌、赋皆能深造入微”[8]卷二十七,系白族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著有 《太极明辩》、《增订来氏易注》《金刚慧解》《迪孙》《备瀚》《妙香国草》《鸡足山志》等专著及一些短篇,著作达81种之多,总的学术精神即是 “凡经史子集、宋元以来先儒学说与夫诗古文辞、佛藏内典皆各窥其底蕴而各有心得,……皆能扫前人支离,自辟精义,并于先儒偏驳处时加救正”[8]卷四十二。显然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学者,因而 “以后学犯先正,当仁既不让其师资,论道敢违于前哲”[8]卷二十七。

高奣映的新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 “经世致用”思想上,强调 “虽圣经不必泥”、“心为书缚之则自苦矣,善读书必超乎其书,超之则自乐矣。吾愿汝曹日日得乐,不致为书所缚。”具体如 “宜将游民清查,给以田亩,近平原无水者教以树桑,如近山箐稍阴,教以栽植花椒,山箐之向阳而有水者,教以种植桃、梨、枣、栗、海松、胡桃、橘柑。”[8]金石志显然,这种 “经世致用”的精神已具有了一定的早期启蒙意义。

其次,在哲学自然观上表现出与早期启蒙思想接近的方面。如高奣映认为 “天之为天一噫气,清之以上浮也。地之为地一噫气,浊之而下沉也。地之块然,天之冥然,莫非此噫气之清浊为之”[9]。与黄宗羲的 “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10],“覆载之间,一气所运,皆同体也”[11]即极为相近;其 “阴阳之所以生生化化者,以阳则根阴,阴复根阳也……阴阳相根……则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12]“乾阳资始矣,如无顺承之坤,则品物如何流行,群情胡能发挥,故阳不能独成。……坤阴资生矣,如无保合之乾,则品物如何咸亨,其道乌能驯致,故阴不能独生。”[12]这种思想与王夫之的 “阴阳者,恒通而未必相薄,薄者其不常矣”[13]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子规夜半犹泣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民族精神

近现代以后,白族地区成为体现西方 “丛林法则”的前哨,故对全球性现代化有所体验。例如,英国不仅通过其在缅甸的银行将大量资本渗入白族地区,而且向白族地区倾销大量洋纱、洋布、煤油和烟草,并相应地掠夺白族地区的石磺、茶叶、牛羊皮、药材、猪鬃……[14];1906年法国在马赛举行属地博览会时则公然把云南列为它的殖民地……正是由于这些 “野蛮的现代化”,使白族人民更明确地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近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精神的凝炼,并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近现代转型——赵藩、赵式铭、王毓嵩、张耀曾……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

赵藩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思想转型。赵藩(1815~1927年),字樾村,亦字介庵、介碪,晚年自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向湖村人。赵藩少年读经,青年投身清军,并参加了镇压滇西回民起义的活动;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曾获取过功名。不过却因对社会的不满而辞官。可就是这样一位清朝官吏,却在辛亥革命后参加了云南新政权的建设,于1911年受蔡锷、李根源之邀,出任迤西自治总机关部总理,后又反对袁世凯称帝,并于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1918年还曾出任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他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檄文中称自己为 “滇男子赵藩”。电文云:“余以前清监司,告养在籍。辛亥秋,滇省首义,迎征而出,……地方举为国会议员北上,目击君之阴谋,操纵利用党争,无可斡旋,辞职归去。嗣闻君不噪于余,问之丁槐,颇致疑虑。迨谋帝制,又使朱家宝专电招邀,饵以高爵,怵以危机,余迳谢绝,……比者,君卸总统称帝制,狡图不遂,削帝称统,起灭自由,抑何不知世间有羞耻事耶?举国之人追君退位,余则谓君固已无位退也。为君代谋,唯慷慨则自裁,隐耐则远窜,斯二者择一而速行之,毋使生灵涂炭,神州陆沉,则君罪犹可未减。”[15]这足以反映白族哲学思想的近现代转型了。

白族哲学思想转型的卓越代表应是赵式铭。赵式铭 (1873~1942年),字星海,曾用笔名精愚、睫巢等,晚号弢父、弢甫,云南剑川人。曾主笔《丽江白话报》,其文 “足以开发民智”,且 “文有电气,读之手颤”[16]。其思想的近现代意义在于强调 “自古无一定不易之法,世界有推陈出新之机”,主张积极的社会变革。他在1905年从教于剑川 “州立高等小学堂”时曾作有三幅对联,要求大家在 “国家多事日”应 “切磋砥砺”,“莫作支那熟睡人”,其 “所望于青年豪气人”要 “慎勿再为碧眼虬髯笑”,要在 “智育、体育、德育”方面 “鼓学界精神”,要在 “路权、矿权、海权”方面 “为大陆放光明”。其所以如此,正在于帝国主义的“丛林法则”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与体验——“莽乾坤是一大舞台,是强的生杀予夺随安排,是劣的奴隶牛马也应该。看,茫茫大陆,莫只有强种常在。叹,此意有几人得解?愿身化恒河沙,苦把同胞戒,问晨钟暮鼓,可醒过南柯来?”[17]“直到今日之下,地方被人占了,权利被人夺了,人民被人欺侮了,再要听天,再要安命,那洋人就要搬进屋里了。……中国若再荏苒荏苒、蹉跎蹉跎,恐怕不久也就与那红人黑人为兄弟了。”[17]他坚信自己的责任,并以 “子规夜半犹泣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努力而进行思想启蒙。据此,他从教育、实业、民风等方面规划了中国的未来,并强调 “大家做个伟大国民”,要大家 “重新做一个完全的国民”,其中最重要的是以 “这工商两业,为我社会生活命脉”,并强调其 “断断不能缓的”[17],甚至要求人们去“做个煤油大王,钢铁大王”,因为 “那才是无穷的利益哩”[18]最丰厚之矿产出现。 正是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他强调要立足世界,“非合无数量人之脑力腕力不足以救国”,而这正是他从总结世界近现代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普法之战、中日之战、日俄之战,以及意大利建国、美利坚独立,就表面看来,全靠几个有数英雄,殊不知有无数闷头英雄从中策应,才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事功来。”[19]故他的最终结论即是 “非合无数量人之脑力腕力不足以救国,非合无数量人之公利公益不足以图存”[18]丽江县公产印簿序。

白族哲学思想近现代转型的第一个思想系统应是王毓嵩的进步历史观。王毓嵩 (1882~1919年),字峙南,云南大理人。1905年留学日本,参加进步刊物 《云南》杂志的编辑工作,回国后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16年后在云南《义声日报》上连续发表书稿 《人理学》和 《义务政府主义》,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经济的看法,并从哲学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成为白族近现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不仅延续了白族历史上的“人理学”传统,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 “义务政府主义”。王毓嵩首先把生物进化分为三个阶段:“衍其强暴者而灭其弱懦者”“衍其能者而汰其不能者”“汰其不道德者而存其道德者”。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类社会属于进化的第三阶段。在此前的两个阶段,还没有所谓的 “人”。人类社会出现的标志是有了 “生事”,实际上讲的是人类劳动。“未有生事以前,所谓生类之道德者有弱肉强食之一语而已。”[20]12月9日、11日、13日而 “农之勤于野, 虞之力于山,工之作于室,商之贸迁于万国之间,贾之列肆于一市之内,学者之劳心殚虑为世界光明之灯,圣贤之明伦立教为人类渡迷出苦之筏。如此之类皆生事也。”[20]12月2日他认为,“生事”本身依据一定的生产工具,这就是他所说的 “器械”:“至于人类肇兴始有器械之事,器械发达而生事兴”[20][12月19日。他正是根据 “器械”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应该从“相敌当之世界一变而为相提挈之世界”[20]12月19日。他特别强调近代 “物质文明日益进盛,商路大通,遂使农工业成激进不已之势”,因而即由父子、夫妇、兄弟三伦而到 “人类有相资”,“推而至于世界,则国际有相资也”。[20]12月20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他与赵式铭一样,强调 “制天下安危治乱者多数”,因为 “胜负之数以人数之多寡定之而已,多数常胜,少数常败,一定之势也。”[20]8月17日并据此分析了社会分工与人的社会关系,从而认为 “今之世,非军队之竞争乃国民之竞争也”[21]8月22日;“今之世,非以兵战,乃以民战者也,故一国之民之智识、道德、财富、能力,乃关系其国强弱盛衰之数。”[22]9月18日

此外,白族近现代哲学转型中还有不少的思想家值得分析。我们只是据此说明其近现代转型的一般状况而已。

四、唯物史观的社会进化简史论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也包括对白族青年的影响。白族的优秀儿女张伯简曾与旅欧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一起建立了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施滉则成为五四时期清华大学的学生领袖,赵琴仙成为云南妇女运动的先驱,周保中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后来成为抗日名将,……以下我们只约略论及张伯简,以说明白族哲学思想转型的第三阶段——白族马克思主义者的产生。

张伯简 (1898~1926年),字稚青,别名红鸿、洪鸿,云南剑川金华镇人。1919年冬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回国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春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后在上海投身 “五卅”运动,到广州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并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1926年在参与 “省港大罢工”的工作中病逝[23]。

张伯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根据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教材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而译编的 《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一书①《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张伯简译编于1924~1925年间,先由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套色石印发行。中国共产党的北方人民出版社成立之后,由该社首批秘密出版,1930~1932年,该社与上海华兴书店又分别以“晓旭”署名重印出版。1987年,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将其编入《张伯简文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为党的出版机构多次印行,很有影响;他译编的 《社会进化简史》一书②《社会进化简史》,张伯简译编于1924~1925年间,1925年在上海、广州出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重印。1987年,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根据中国革命博物馆所藏的1925年上海国光书店出版的本子,编入《张伯简文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之一③其时,蔡和森有《社会进化史》一书,撰著于1924年8月,1924年由上海智民书局出版第1版,1926年出版第3版。现已编入《蔡和森文集》第437~635页,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中起过重要作用。其具体内容,我们不在此专述。

综上所述,白族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进程,在明清之际即开启了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哲学思想新动向,近现代以后又顺势而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个案。

[1][明]焦 竑.国朝献征录[M].[明]邹应龙.万历云南通志[Z].上海:上海书店,19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清]阮 元,等修;[清]王 崧,[清]李 诚,纂.道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二)[Z].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本.

[4][清]王 崧.道光云南志钞[J].云南文献,1995(2).

[5][民国]周宗麟.大理县志稿[Z].民国五年(1916年)石印本.

[6][明]李元阳.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二)[M].云南省图书馆刻本.

[7][清]赵 藩.重刊中溪家传汇稿序[A].李中溪先生全集[M].云南省图书馆刻本.

[8]霍士廉,等修;由云龙,总纂.姚安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9][清]高奣映.马氏等音序[A].秦光玉.滇文丛录(卷二十三)[Z].1945.

[10][清]黄宗羲.与友人论学书[A].沈善洪.南雷诗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11][清]黄宗羲.孟子师说·庄暴见孟子章[A].[清]沈善洪.南雷诗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12][清]高奣映,著;曹晓宏,王翼祥,校注.太极明辩(卷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七)[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14]《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5]赵藩遗稿[A].云南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Z].1981.

[16]杨适夫.白族诗人赵式铭文学生涯琐记[A].云南文史资料委员会.大理州文史资料(第2辑)[Z].1984. [17]赵衍荪.《丽江白话报》简介[J].玉龙山.1981(2).

[18]赵式铭.睫巢集[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1.

[19]赵衍荪.白族学者赵式铭生平及在云南地方文史研究上的贡献[J].研究集刊,1983(2).

[20]王毓嵩.人理学[N].义声日报.1916.

[21]王毓嵩.今日政治当局者之功罪[N].义声日报. 1916.

[22]王毓嵩.论财政奇绌为进政治于清明之大好机会[N].义声日报.1916.

[23]中共剑川县委员会.云南少数民族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张伯简[A].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丹 涪]

B248.52

A

1674-3652(2014)03-0013-05

2014-03-21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10&ZD059)。

萧洪恩,男,湖北咸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农村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白族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乐(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白族
海外英语(2013年11期)2014-02-11 0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