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范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

2014-03-28 13:40:09
昌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训诂古代汉语文选

李 琼

(昌吉学院中文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以中国古代文言文为教学对象的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工具课。古代汉语课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来,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时至今日,信息时代的来临,纷繁的网络信息吸引着学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相较而言,“过时”与需要坐“冷板凳”下工夫读古书的古代汉语课程愈发显得枯燥无味,令学生无学习的兴致;另一方面,古代汉语课程自身也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等问题。同时,与研究型高等院校不同,昌吉学院等地方院校重在培养服务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应用型人才,而其中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传统师范专业则重在培养服务地方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但长期以来,古代汉语课程一直未能很好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中学教育脱节,以致学生在教育实习和工作中面对文言文教学有诸多困难。而随着近几年文言文阅读在中高考中比例不断增大,中学文言文教学愈加显得重要,课程性质和现实需求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必须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对古代汉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传统古代汉语课程,从通论、文选、常用词三方面来讲解,内容庞杂,有失详略,且部分内容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及文字学课程重合;再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古代汉语课时不断压缩,由原来的108课时削减至88课时。内容是目标的体现,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内容适时、适当加以调整;教学方法是目标实现的保障,方法上要求新求变。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突出相异之处,培养学生的汉语“历史观”

在学习古代汉语之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学习了现代汉语课程,之后相继还要学习文字学、语法修辞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中与古代汉语有重合内容,我们就略讲,比如古代汉语“文字”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亦有专门一章,因此“文字”这一章就可略讲。略讲不是忽略不讲或一带而过,而是突出相异之处,将这部分详细讲。“文字”中汉字的起源、性质、字形、字体发展等已讲过,古代汉语课程中就要突出传统的“六书”说将汉字的形体构造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汉字发展脉络及词义的理解。

王力先生说:“(建立历史观点)我们许多人在研究古代汉语时,很不注意这一点。语言是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发展,现代汉语是从古代发展起来的,所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共同点。但是语言是发展的,所以现代和古代比,也有不同点。”[1]在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二者是汉语的不同历史分期,虽有很大相异之处,但也有相通之处。比如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一部分就很好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比如“语法”中宾语前置几种基本类型,其中之一是“是”复指宾语,宾语前置,并且习惯上前加“惟”。这在成语“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中就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阅读大量文言文作品为基础,而在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今天,让学生安心读古籍背名篇,已不太可能。在我们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关于古代汉语课程现状的调查问卷中,问及“课外是否阅读文言文篇章”时,回答“是”的仅有3人。不容乐观的阅读量要求我们要架起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语言材料中学习。

二、文选要适当增加中学文言文篇目进行讲解

古代汉语课程除了通论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文选的讲解。文选大部分是先秦典籍中的名篇,虽各有特点,但部分文章较为深奥,加之学生阅读量有限,一味讲解这些文选,会令学生更感枯燥。我们适当从当地中学使用的人教版中学课本中选几篇文言文课文作为文选,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为他们的教育实习和就业做准备,而且还可以很好地穿插相关教学内容。比如《鸿门宴》中“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课文注释:操:拿,这里指携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操”“持”显然都指与手部有关的动作,那么二者意思是否相同?为何不同的人说话使用不同的动词?联系古代汉语课程中“工具书”一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说文解字》寻找两词的区别。《说文》中的注释是“操,把持也,从手噪声。”“持,握也,从手,寺声。”再联系“操戈”“操刀”等词语,可知“操”突出的是“从旁边拿”之意;“持”从字形上分析,“寺”的金文形体象手向上托扶之形,因此“持”突出的是“手从下往上托住”之意。通过数篇中学文言文课文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中学文言文讲解的要点,另一方面也可贯穿基本的训诂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

此外,鉴于中学文言文篇目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内容较为熟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篇目的选讲安排组织讨论课、实践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文选应讲的重点字词和句法结构,以及怎样讲授、怎样安排课堂教学与课下练习,下课后小组递交讨论形成的教案。这样灵活的授课方式能有效改进传统古汉语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况,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选择恰当的文选,到合理地组织讨论,再到如何有效地启发,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

三、考核方式要更新

训练在语言学类课程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不断练习中强化与纠错,古代汉语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业与考核是我们教学效果的体现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古代汉语课程的作业与考核采取书面作答方式,重在考查对文字词汇语法等重点内容的把握。在我们所做古代汉语课程现状的调查问卷中,回收的72份有效问卷中,对平时作业内容与方式满意者50人,占69.44%;对考试内容满意者55人,占76.39%,而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对现行考核方式“满意”的为33人,“不满意”的27人,持“无所谓”的12人,而在开放式问题“您认为古汉语课程应怎样改进”中,大部分同学提到“调动兴趣,参与课堂”“多实践”“灵活互动”“实例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在古代汉语2的授课学期,先将学生分小组,以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为素材,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备课,撰写教案,再轮流“说课”,此活动成绩记入期末成绩中。考核方式的灵活变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课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四、传统训诂方法的培养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训诂”即为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使之明白可晓。它与古代汉语密切相关,正如洪城先生所言:“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应用。”训诂学虽内容丰富,其核心内容即是对词义的训释。在历代训诂家们长期的训诂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训诂方法主要有“形训”、“声训”、“义训”这三种。古代汉语是“知其然”的课程,而训诂学则是“知其所以然”,在学习古代汉语重要的常用词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授人“鱼”,更要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训诂方法。下举一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解释“寤“:通“啎”,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仅在字义上理解这个词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当追问:为什么难产的婴儿会使母亲受到惊吓,进而“恶之”,甚至要废长立幼,引发战争呢?

清人黄生在《字诂义府合按》“寤生”条中说:“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这在古汉字字形上也有反映。“弃”《说文》中注释“古文作 ”,双手将逆生的小儿抛弃之义,反映出先民对“逆子”的态度。在文献中的记载也可佐证:孔颖达在《诗经·大雅·生民》疏中云:“以人之产子,先生者多难。此后稷是姜嫄之子,最先生者,应难而今易,故言先生以美之。”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是这样来说明的:“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易生,夫人爱之。”根据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医疗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什么会厌恶逆生之子了。[2]这就是用训诂学中“形训”方法训释词义。我们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学、职业中学参加教育实习的60名同学进行的访谈调查,其中29人平时备课、讲课主要依赖网络,占总数的48.33%。网络资源鱼龙混杂,参考书目名目繁多,在中学文言文的备课、授课中如何先做到辩伪存真、正确解读字词篇章之义,这就需要基本的训诂方法,能够因声、因形、因文求义,这样才能读懂、讲好这些文言文名篇。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要改革,必须全方位、多层面地深入,真正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手段,真正开展起来。任何改革都是艰难的,古代汉语课程亦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教学观念、个人能力抓起,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与设施,扎实、有效地进行改革。

[1]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6:19.

[2]郭芹纳.训诂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猜你喜欢
训诂古代汉语文选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设计探索——以《远水不救近火》为例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画与理
画与理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