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两点问题

2014-03-28 13:20韩家炳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派资产阶级贵族

韩家炳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6至18世纪发生的革命。[1]也是指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开始的尼德兰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则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涉及时间跨度长、内容多、影响大,是世界近代史教学的重要问题,但不少高校世界史教师往往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与影响而忽视了其成因与性质问题,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源与评价问题。本文即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阐述革命起源与性质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研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一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又称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改革开放后,国内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与研究重点或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革命的起止时间问题。国内学者一般都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于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止于1688年“光荣革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止于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建立。

第二,关于新贵族的构成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英国革命动力与推动力问题,学界争议颇大。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国内大多数学者接受和大部分教科书采用的观点,新贵族是与旧贵族相对而言的,是英国在早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从封建旧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阶层。第二种意见是新贵族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阶级”,是一个包含多种成分的复合体,是披着贵族外衣的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主。第三种意见认为不应该把“新贵族”概念的含义扩大化。南开大学张伟伟先生主张应当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分析。所以把“新贵族”含义严格限定为“新受封的贵族”比较科学,无需再给其加上另外的含义。

第三,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存在四种观点。其一,克伦威尔是一个野心家和集权主义者,其目标是主宰英国,统治世界。其二,克伦威尔是一个坚强的反封建斗士,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新制度的探索者。其三,克伦威尔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应当肯定,但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走向了反动,如远征爱尔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等。其四,克伦威尔是新旧政治交替时期的一个矛盾性人物,既是要求改革的激进者,也是封建王权的保守论者,但革命性是主要的。

除上述三个问题之外,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问题、平等派与掘地派的评价问题以及革命的特点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也曾存在一些争议,围绕这些议题学术界公开发表过相当多的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术界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研存在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有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成果则表现为惊人的“稀缺”,高校教师在讲解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大多落入俗套: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条件;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思想基础——清教运动;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第二,关于革命的定性问题,世界近代史教师在进行本科教学时大多认为1640-1688年的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不免会影响到历史学专业尤其是世界史专业学生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和评价最新成果的了解与掌握,也影响到他们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宏观与整体性地认识。

2 如何正确讲授革命的成因与性质问题

国内外各种世界史教材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与性质的解释表述各有不同,当然,这些解释本身表述并无问题,但不同时代由于史家相异的认知方法、理想信念、政治感情、价值观念与学术风格却赋予相同的历史主题迥异的历史解释。

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而言,英美学界对其解释经历了托利学派、辉格学派、新辉格学派、社会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和修正学派等学派演变过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史家“大鳄”,锻造了一部部恢弘史家“绝唱”。如托利学派把历史研究看作是获得政治智慧的重要方法;辉格学派则把历史研究当作党派斗争的武器;而受德国兰克学派影响的狄伽纳尝试将历史研究从政党党同伐异的喧嚣中拯救出来;20世纪的历史学家主张对社会史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现代的女权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主张从新的角度观察和研究那段时期的历史。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告知学生正确的理解方法。从表面审视而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解释呈阶段性发展与演进态势,人们往往会从中得出每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分析模式及最终结论都是与以往旧的规范截然或彻底决裂的印象。实际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解释与历史上所有的文化现象一样,都不会也不可能与传统彻底分离。但任何历史学家都永远无法提供一种对所有时代都正确的历史解释。历史的活力恰恰在于对过去的不断质疑与反思,学生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对某一观点的坚守,否则便陷于教条主义和既定的学术权威的泥潭而停滞不前。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新方法论的应用,新的历史观点自然而然就会问世,这就是历史研究的魅力与活力所在。所以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每一时代的学术都是经过整理和重估上一代学术成果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时代的学术才能实现对旧时代学术的扬弃、继承与升华。

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而言,史学界往往根据革命披着清教外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革命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及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国王而断定此次革命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对于这一定论,世界近代史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进行分析?

首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分析要抓住规律性的问题,要全面理解经典作家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判断一场革命是“彻底”还是“保守”要摆脱传统观点的束缚,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衡量,而是要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作为检验的标准。英国的“新贵族”是“社会名称”而不是“阶级名称”,所以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谈不上是妥协。在土地问题上,英国解决得比较彻底,因为“圈地运动”无情地摧毁了农民的小土地观念。评价历史问题,只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而不能用人道主义去衡量。道德规范是不适用于历史进程的,人类的发展也决不是善良和幸运相得益彰的坦途。

其次,不能将“保守”和“彻底”绝对化。很多学者往往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跟法国大革命比较而得出前者保守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世界近代史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当时两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是进步的。不能以法国大革命的某些做法来要求英国。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几乎达150之久的法国大革命面对的各种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应当把两次革命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来进行考察。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和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盟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认为是前者是消极而后者是积极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之间相互妥协、结成同盟,这样就使新贵族不再站在资产阶级的对立面,从而有利于减少革命的阻力。

最后,必须结合历史的发展来全面理解评价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君主政体虽然在形式上是保守的,但其适应了英国各阶层的要求,是较为“灵活”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资产阶级建立稳定的统治,避免了法国革命后出现的那种政治上长期动乱的状况,使工业革命能够得以顺利推行。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日后的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讲解,明确告知学生,法国大革命虽然在革命中废除了君主制,农民也分得了土地,但从1789-1870年的八十一年间,不断出现王朝、帝制与共和之间的动荡,其中王朝和帝制长达六十五年之久。农村经济中小农势力顽强地存在,城市缺乏大量廉价劳动力,商品缺乏充足的国内市场,资产阶级大量资本投资于国外,这一切严重阻碍了法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由此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把“保守”和“彻底”问题作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或形式来研究是完全可以的,但由此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是“消极的”而法国大革命是“积极的”的结论,那是极其片面的。

3 结束语

总之,在欧美学界英国革命史是一个永恒、经典的话题,围绕革命史成因的解释先后经历了托利学派、辉格学派、新辉格学派、社会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和修正学派等学派的嬗变过程,可谓论战不休、各领风骚,呈现在世人面前英国内战的成因表现为缤纷的历史图景。至于学界普遍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的观点则是长期以来受到苏联教科书的影响所致,虽然吴于廑、齐世荣先生的整体史观日益为学界接受,但仍有一些人总抱残守阙,不愿与时俱进。我们深知,由于历史观、历史思维和所处立场不同,解读和构建历史的的方法相异,往往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作为世界近代史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通行教材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和性质的 “刻板”介绍,而且要将国外新近的历史研究前沿成果“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重面相”。

[1]黄振,杨朴羽.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学派资产阶级贵族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贵族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