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既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层面上看,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明发展道路的完善和发展,丰富和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实践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因此,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人与自然相互依赖
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本身不仅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374-375。
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自然界,没有了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P53。
作为人的生活世界,自然界也是离不开人的。如果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与自身无法分离。离开了人,自然界也无意义。另外,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人类的劳动也改变了自然的面貌、结构和属性,劳动使自然与人更加紧密,不可分离。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恩格斯提醒人们,人类必须深刻把握人和自然界的内在一致性,要坚决地摒弃“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3】P520。这也就告诉人们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56-57。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它,自然界对人来说正如阳光、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开。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P384。在恩格斯看来,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这说明人类应该提高自己的预见作用,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人类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人类无论是认识或利用自然,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P519。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利用外部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人则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达到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能够支配自然界。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支配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人类支配自然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历史。当人们逐渐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更深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成就也更大。人类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相协调。
4、人与自然异化的原因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生态问题既是自然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而主张把生态问题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去考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找到生态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出路。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的性质,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是资本的生命力所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度,加强了对自然的宰制,也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不仅造成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而且也严重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对土地的过度利用,从而破坏土地持久的肥力。资本主义生产在导致地力枯竭的同时,不仅破坏了城市环境,而且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以直接生产者的赤贫为代价。劳动者在为资本家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同时他们也为自己建造了贫民窟。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既破坏了外部自然环境,同时也破坏了人本身的自然。
1951年夏天结束土改后,县委决定抽调汤甲真等10多名同志到省委党校学习。同年底学习结束后,他被调往益阳地委党校工作。他任校党总支宣传委员兼班党支部书记。
关于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恩格斯认为,“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P521。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人周围的自然和人本身的自然。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最直接的利益,根本不会顾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5、人与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刻地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另一方面也探讨了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他们指出,要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就是共产主义制度。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P603。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即是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消解矛盾的途径“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6】P20,而这种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就是共产主义。这是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将趋于合理,一方面人类不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另一方面,人类依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生态文明意识,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幸福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
其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资源有限观念、整体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存共荣,并自觉地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培养起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及习惯,并把它们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内容,而且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教育大学生关爱自然,使其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培养其良好的生态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如果他们的思想意识能从自然界的主人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那么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就指日可待。
其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就要求全国高校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教育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使他们自觉地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观念,并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高校是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具备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并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去,那么我们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就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目前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旧的机械世界观主张主客二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了人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引下促进了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这种世界观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导致了世界和“自然的 袪魅”,也使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机械世界观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导人类高扬起对自然的征服之剑,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危机充分证明了机械世界观的局限性和危害性。生态世界观超越了机械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活的生态系统,它呈现为一个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社会和自然被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有机论要昭示人们的是: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也包含在自然中。事实上可以说,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之中,我们便不完整【7】P8。它强调世界不是僵死的机械装置,而是活的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掌握维持、自我发展和进化的生命系统,它自身朝有序和价值进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生态世界观把“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从而抛弃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以生态文明的世界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把世界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人类的现实生活不仅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要讲究天人协调。
2、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自然界不仅有外在价值,而且有内在价值。所谓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从人的角度看,自然界对人的有用性。在这里,价值的发生是以人的尺度为根据的。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指自然所具有的不以人为尺度和参照系的价值。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是自然的看护者。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认为自然界也是有内在价值的。它的价值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用生态文明观教育大学生就要把平等的外延辐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普遍的平等观,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而且其他生命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不仅追求代内公平,还要讲究代际公平。用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人对自然界公正的情怀,不能让他们认为其他生命没有意识和主体性,由此就认为它们没有价值,没有权利可言。而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作为有智慧的自然存在物,只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与其他生物是密不可分的,人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从普遍平等公平和环境正义出发,对其他生命存在物,我们要求大学生不能无端扼杀生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能任意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不再任意破坏环境,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唯其如此,对整个社会来说,人类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
3、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树立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要求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是一种适度消费、绿色和理性消费。所谓适度消费强调消费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或者同步;所谓绿色消费是节能、环保、低碳;所谓理性消费强调消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且适合自己的需要的消费。消费要协调,不能只看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此外,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二者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合理消费是统一的。主张节约不等于压抑消费,合理消费也不是大肆浪费。人类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呈现个性化、时尚化、符号化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与炫耀性消费强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是与人的欲望的过度膨胀有关。人类物欲的无止境增长必然推动其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进而导致无止境地攫取地球有限的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也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强调适当的节俭,倡导生态消费,其意图就是要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节俭为荣、浪费可耻。具体落实到大学生具体的日常行为中,就要求他们生活上不攀比、不追求奢侈豪华、不崇拜名牌,远离奇珍异味,不铺张、不浪费。珍惜每一点资源,任何的资源节约都是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生态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幸福观
工业文明时代的幸福观注重物质快乐,追求物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片面追求消费品的数量,把追求消费品的数量和档次作为幸福的全部内容;强调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而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幸福观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注重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追求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安宁;提倡追求生活的品质,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安排;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才是幸福的社会。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的幸福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幸福观,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守望,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这样的幸福观才是持久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也使得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了使命感和方向感。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作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建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美]大卫·格里芬,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A81
A
1671-5136(2014)01-0059-04
2014-01-14
孙慧明(1967-),女,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