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保卫战

2014-03-28 11:18张伟丽
传媒 2014年14期
关键词:媒介

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对纸媒命运的担忧,网络时代尤甚。不管是纸媒还是数字化媒体,其能否生存,并发挥自身的作用,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向人类自身更深刻的探讨、向世界未知的领域进军的同时,记载和记录就更需要不同的媒介去完成。纸媒和新媒介都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工具,二者本身没有本质冲突,他们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新媒介强势冲击,纸媒面临生死考验。新媒介以现代科技技术为前提,融合了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信息便捷、传输成本低廉、交互性强、兼容性强等优点,将媒介传播与网络技术完美地结合,将文化传播推向了高效信息化网络时代,传统的纸媒面临挑战也是必然的趋势。新媒介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功能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人们交流、娱乐、休闲的大部分时间,而传统纸媒的文章却少有人问津,于是就出现一种声音,纸媒会不会在网络的冲击下退出历史舞台?不少学者和评论家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看法,其中不乏悲观的言论。

人类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承载和传播的手段就会一直延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新媒介是现在最受欢迎的传播手段,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媒介挑战纸媒的最大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纸媒最大的弱点就是作为平面阅读产品的一部分,存有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硬伤——难以确保时效性。其次纸媒的涉猎面比较有限,无法向新媒介一样随时随地针对一个领域的专业、细化地报道。但是新媒介并非十全十美,其自身的缺点,如信息量大导致垃圾信息众多、关键信息容易被忽略;由于传播主体众多且身份隐蔽,信源不可靠,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监督体制上的缺失导致信息冗杂等都无法避免。纸媒虽然受传播速度的影响,但是纸媒的权威性、可信度却是网络新媒体无法取代的。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纸媒虽然受到极大的挑战,但是还是具有发展空间的。如何利用纸媒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媒介承载传播的作用,这是当今媒介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文字维度——纸媒开创审美和想象空间。古人常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正是汉语魅力的独特体现,纸媒通过报纸和期刊等纸张形式的体现,让人们尽观语言的层面,去体会形象和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静态学习和动态研究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文字的记录功能有据可查,文字的表意功能有道可载。

作为今天的纸媒,为了吸引读者,记者的稿件愈加强调动感,于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目击记”等频频见于报端。编辑出的文章愈加强调有温度、有故事、有人情味,于是“编辑按”“小编有话说”等孕育而生。采编人员无疑都希冀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于是他们学习、借鉴着网络语言,学习借鉴着时不时出现的新型文体,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更多、更好的形式去表现文字,让文字具有多维度、立体感,使纸媒上的稿件更加鲜活。

采编人员对文字设计多维度表现的探索一方面拓宽了读者在纸媒阅读中的认知视野,以达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造就了自己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生活,以更具意味的形式表现生活,使纸媒在新媒体时代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新闻的文本写作中,不断提升审美性、易读性、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契合新媒体时代读者的审美旨趣,让纸媒越来越有“味道”。

阅读习惯——即时阅读与深度阅读殊途同归。阅读是学习的方式,也是休闲的方式。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通常进行的阅读活动是“读屏”,而非读书。这是经济生活模式下的阅读主体的自然选择,所以新媒介成为了人们常用的阅读工具。新媒介的快捷性、时效性、娱乐性、新闻性等特点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人们对信息真伪难辨,垃圾信息无法根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文化生活中的人们不能没有休闲娱乐,如果阅读不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放松,那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阅读只能休闲娱乐不能启迪灵魂、陶冶情操,那是更可怕的事情。因此,精神至上、适度娱乐的阅读将纸媒与新媒介各取所长,达到满足不同阅读主体的需要。

权威报道——专业深入,彰显品牌价值。衡量媒介的存在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存在价值体现的是功能性价值,取决于社会公用;应用性价值在于是否占领市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具有功利性选择。

社会公用在国家机制中舆论导向尤为重要。国家意识在公众中的体现就是通过权威媒介产生的。纸媒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纸媒起着权威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网络媒介所不具备的。新媒介入门门槛低、身份隐蔽、信息源不可靠,这些缺陷正是纸媒的优势所在。纸媒的权威性值得信赖,纸媒的责任性值得肯定。

产业发展——文化融合价值的产生。当今的媒体人正在探索当下经济模式下的文化传播的的“全媒体”系统,以社会需求和生活需要为目的,充分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整合新媒介的技术优势,真正达到平面与立体、深度与及时的全方位融合。全媒体就是媒介的综合运用,在传播和承载的功能上实现各自的优势,在人类思维和语言文化的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纸媒填补了新媒介的致命缺陷,在信息源、权威性上促进了新媒介的规范性可预知性。二者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存的有效融合,迎来纸媒新的发展契机。

2009年,媒介人开始尝试纸媒的改革探索,先是报网互动,逐渐转化为报网融合,形成产业链。以2000年10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为标志,报纸网络版逐渐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这一趋势与创意文化产业必将结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经济链条,为当下文化传播全媒介景观的形成奠定新的格局。新媒介集技术网络优势和纸媒集人才、团队优势,真正达到了及时准确的权威报道。纸媒与新媒介的资源共享和行销互补,收到了“报网双赢”之效。

实现融合——让纸媒重回消费者视野。对于消费者来讲,读书看报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阅读习惯,但如今,人们更多的是“读屏”。对纸媒来说,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产业化发展。在读者需求的角度上,加强即时性功能的挖掘、增进阅读模式的优化,尽可能地与网络通讯媒介相结合,提供更加权威详实的个性化内容。纸媒应开放读者互动平台,充分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有理有据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纸媒的利益和经营也可参照新媒介的经营模式,实名评论,实名登录必将成为媒介传播产业发展的最终选择。纸媒可以开设不同维度的阅读版面,读者采用付费的实名阅读模式,这是双赢的选择,全球知名报刊《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在这方面,成为纸媒发展的探路者。一是可以满足读者阅读信息真实权威的需要,二是可以实现纸媒经营中效益和利益的保障。这样纸媒成了传播的内容,新媒介成了传播的手段,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报网融合。

专家学者研究纸媒的发展方向大都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的,感叹和责问消费者的态度,但是我们对消费者的心理研究几乎空白,对纸媒的功能性不可替代作用研究为之甚少。在媒体转型过程中,这方面无疑是需要加强的。

对于消费者来讲,读书看报是几千年的阅读习惯,但如今,人们更多的是“读屏”。对纸媒来说,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产业化发展。在读者需求的角度上,加强即时性功能的挖掘、增进阅读模式的优化,尽可能地与网络通讯媒介相结合,提供更加权威详实的个性化内容。

猜你喜欢
媒介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刘明嘉:以自我为媒介传递音乐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