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铸就辉煌 创新成就发展——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侧记

2014-03-28 11:18文/李
传媒 2014年14期
关键词:学子

文/李 栋

7月的上海,夏日炎炎,却依旧阻挡不了传媒学子积极的学习热情。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之前已度过了10多个活动日,期间有传媒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有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学子互动交流论坛,还有新闻媒体研究生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7月17日,就在传媒节的最后时刻,迎来了本次大学生传媒节的重头戏——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

说是重头戏,因为其作为第二届大学生传媒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有众多专家学者、50多家媒体和国内百余所知名高校学生共同参与。论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传媒》杂志联合发起和主办、阿里巴巴集团新媒体事业部协办,旨在给大学生与他们最喜爱的传媒品牌搭建一个深入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嘉宾云集 共襄盛会

7月17日上午的开幕式,论坛组委会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出席并致辞。

李东东会长首先向参加论坛的朋友们、同学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诚挚感谢为论坛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随后在文化强国的层面谈到品牌对媒体的重要性,提出了她精辟独到的见解。李东东会长多年来倾力支持传媒杂志社的工作,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此次论坛,是对传媒杂志社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上午论坛的主题是“铸就品牌文化 共商媒体发展”,演讲嘉宾有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凯星,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夏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邹贤启,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江苏卫视副总监王希,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杰,百事通副总裁陈浩源,阿里巴巴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总监黄磊。另外,大会还邀请到了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担任这次论坛的主持人。

下午论坛分三个环节:一是以“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二是“媒体与社会公益”分论坛,三是发布《2014 年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品牌调查报告》。

庞大的嘉宾阵容、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互动交流,使得传媒学子的热情持续高涨,嘉宾学者时常抛出思想上的爆点引发现场学子的强烈共鸣与喝彩,传媒学子们纷纷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争先恐后地与嘉宾学者互动交流,整个会场气氛活跃、融洽,高潮不断出现。一天的时间内囊括如此多精彩的内容,也为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圆满闭幕写下了坚实的注脚。

主持亮眼 卓尔不群

当天论坛的主持人是近年来活跃于央视新闻时政节目的评论员杨禹,许多学子之前已经在电视上认识了杨禹,这次能在现场亲眼见到他,并与他亲切交流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杨禹作为主持人高效地串联起整个论坛,发表了很多角度独到、鞭辟入里的点评,与同学们的互动也引发了现场的小高潮。杨禹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令在场的嘉宾和学子赞叹不已。

现场有学生提问:“杨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近几年很多优秀的央视人走出央视,我想问一下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是不是跟央视受到地方电视台的冲击有关系?您是不是也有这个打算?”杨禹表态:“其实对于这个现象的观察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传播规律,真正离开央视的没有多少人,但是就这么几个人在大家的面前占据了很多的传播空间,大家都在议论谁又走了。其实站在央视的角度看,央视一共有2万多人,走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大家议论的是走的人,我看到更多的是仍然坚守在那里的人。我觉得大家做的工作、站在不同的角度都在试图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且去影响一些公众,所有的选择都不冲突,每一个人都在做着对自己来说最好的选择。”

在谈到《人民日报》品牌与影响力的看法时,杨禹接过夏珺主任的话继续谈到:“夏珺老师前面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过去几十年大家一说《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报道,是那个年代中国传媒界非常强大的信号,现在《人民日报》说什么、怎么说,还是不是一个信号?我理解的是,仍然是。虽然是传播多样,也有碰撞。也许有同学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人民日报》的纸质报纸,但实际上网上很多内容都是《人民日报》的。今天的社会舆论既需要新闻联播,也需要网友吐槽,谁也不要把谁踢出舆论场。既需要《人民日报》高屋建瓴的社论,也需要社会上的媒体提供非常深度的报道,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年轻人、每一个网友的声音在舆论场上发声,这样多态才是有活力的。”杨禹的精彩评论与回答让现场每个人都看到了一位一针见血、犀利、自信的新闻评论员,以及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

下午2点半准时开始的以“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一时间似乎成了学子们与各位媒体人的对话。杨禹不仅作为主持人而且作为提问者,专业而极具针对性的提问更是让整轮对话显得异彩纷呈。

杨禹虽然主要负责时政、经济领域的评论,但对于传媒领域问题的点评也可圈可点。会后记者了解到,杨禹曾经供职《中国经济导报》十几年,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有嘉宾会后对论坛组织者表示,杨禹的主持令论坛增色,甚至可以说杨禹是论坛的巨大亮点。

众论品牌 思想飞扬

虽说是严肃的论坛会场,可底下坐着的是300多位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学子。看到这么多对传媒事业怀有热情的年轻人,演讲嘉宾们越讲越轻松,越讲越动情,将平日里给员工开会时的严肃劲儿抛到脑后,展现出的均是一副兄长、老师的角色,真诚、主动地与学子们交流起来。第一个出场演讲的嘉宾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凯星,他没有稿子,手中拿了个Pad,在台上来回走着侃侃而谈。他的轻松自如的表现感染了其他演讲嘉宾,有的把准备好的讲稿直接放在一边,拿起话筒走上台前与同学们开始分享起自己的经验、想法、观点。

“有人说品牌是一种召唤,还有人说品牌是一种信仰,我觉得品牌是一种承诺,一种我们对受众的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对过去的承诺和对未来的一个承诺。”陈凯星的观点很有“用户中心说”的意味,当今社会,无论是民营公司抑或是国有企业,对不断满足“用户”需求都是一致追求的。夏珺给同学们介绍的是《人民日报》近年来开展的品牌推广活动。进入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人民日报》也在改变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思路,积极地做品牌推广活动,逐步扩大着自身品牌的影响力。邹贤启对品牌的观点讲得相对具体、全面。“品牌对于媒体来讲除了普通的要素以外,还有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支撑力。”邹贤启社长的话与陈凯星主任的观点不谋而合,好的品牌终归到底是为服务用户而诞生发展起来的。

“传媒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暂时的困境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睿智和勇气去寻求解脱。”王伟副社长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2013年11月1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两张都市报都刊发一个整版广告,上面的广告词这样写到:“许多时候,梦想就在山丘的另一面等你会合”。“在未来的岁月前行是一种期盼,能否实现取决于别人,而梦想就在前方,跨过这个山丘就能与他会合,主动权在自己。不能在iPad中消沉,更不能自我唱衰,我们应该有自信能够借助深厚的品牌文化,靠着勇敢的行动和不懈的探索跨过山丘去拥抱我们的梦想。”王社长讲得掷地有声。

下午的圆桌对话环节,《湖北日报》总编辑助理、荆楚网总编张先国,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制片人岑俊义,《格言》杂志执行主编杨爽,《大河报》副总编辑赵红,《南方日报》行政总监孙国英,《华商报》副总编王晓昱,《今晚报》传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阿娟等,围绕“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这一主题,与学子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媒体与社会公益”分论坛是由《传媒》杂志和阿里巴巴集团新媒体事业部共同组织策划的,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组织成立于2013年7月,到2013年12月,其官方账号在新浪微博发布的“公益账号影响力排行榜”中占据第一位,并且影响力、活跃度、传播力、覆盖度全面排名最高,超过众多老牌公益账号。该论坛由《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主持,阿里巴巴新媒体事业部总监黄磊、《扬子晚报》编委顾燕、《大河报》副总编辑赵红、《商业评论》出版人曹阳、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洪浚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等出席论坛,就“媒体与社会公益”这一主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磊总监指出,“‘天天正能量’与《大河报》等50家媒体合作,出资帮助有需要的网友及媒体支持的好人好事。这样,新闻当事人获得了物质资助,记者获得了莫大的鼓励,正能量在社会得以传播。”

榜单发布 余韵悠长

论坛的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发布了《2014 年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品牌调查报告》。全国有160多所学校的1万多学生参加了这项问卷调查,谢耘耕介绍:“我们把这个结果整理出一个排行榜。这个活动的意义是在于推动大家对传媒品牌的认识,通过大学生对传媒品牌的认知度的调查向社会、向业界来宣传一种品牌意识,让大家共同来关注、来推动品牌建设的发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涵盖了中国33个城市,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香港,共计123所高校,历时2个月完成。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和对各媒体的喜爱程度,涵盖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和广播多种媒体形式。共有12000多份有效样本,回收了97.7%。榜单的发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在预定的时间内圆满落幕。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充实的内容,这么多难忘的交流,学子们才能忘掉连日来的一身疲惫,兴奋地孜孜不倦地吸取着丰富的营养。这一个个充满传媒梦想的年轻人,感染着嘉宾,嘉宾的热情深刻激励着学子,两者共同谱写出7月上海精彩的一页。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新浪网、搜房网等媒体记录下了这一幕幕精彩而又生动的瞬间。

猜你喜欢
学子
杏林组曲·学子赋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仲云学子 不忘初心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Farewell, But Not Goodbye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帮助老区贫困学子,请接力下去!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