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剧社》的电视话剧式创新

2014-03-28 11:05:16文/刘
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剧社话剧栏目

文/刘 彤

继《百变大咖秀》热播之后,湖南卫视迅速推出电视话剧栏目《星剧社》,继续保持“周四变周末”的欢乐气氛,于是一种全新的节目形式——电视话剧便出现于荧屏。2013年七夕,历来以综艺节目见长的湖南卫视推出了电视话剧作品——《撒娇女王》,该作品将传统的歌舞元素与话剧艺术结合,既突破了舞台话剧的中规中矩形式,又延伸了其审美内涵,而且由于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电视艺术的视觉冲击与节奏美感也兼具其中。可以说,《撒娇女王》是《星剧社》节目产生之前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市场检验、团队锻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4月24日,湖南卫视《星剧社》开播。

《星剧社》的特征解析

话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毫无疑问,《星剧社》的成功得益于话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一,故事主线的电视化改造。与话剧艺术最大的区别是,电视可以通过后期制作灵活地使用字幕,并适当地调整全剧的时间长度。《星剧社》首期节目《21克拉》90分钟内,创作者大量使用字幕和影视剪辑技巧,如用简单的字幕来提示场次、时间和人物背景等。在不影响整部话剧主体线索发展的前提下,考虑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根据电视栏目播出的时间限制,适当地压缩整场话剧的长度,使播出的电视话剧比舞台话剧更加简练、紧凑。

其二,灯光创作的跨“场”(剧场与现场)融合。众所周知,剧场演出与电视直播对于灯光的要求差距甚远。在电视直播活动中,是用光学镜头去锁定被摄物体,只有在相对明亮的直射光照环境中,被摄对象才能在寻像器中显现,否则,就只能是一团混沌,或者影响视觉效果。此外,电视直播活动中,除了对舞台灯光的要求达到一定的亮度外,对周围的环境灯光也要求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在直播活动中捕捉观众的反应和互动镜头。然而,舞台话剧的演出对于灯光的要求却完全不同,它要求灯光配合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变、随机而动,从而给观众造成视觉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同时要保持观众区域相对的暗度,以便营造独立、安静的观赏空间。《星剧社》栏目的灯光创作有别于“电视直播”和“舞台话剧”,它既要顾及现场观众的视觉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电视机前观众的观看效果,两种不同类型的灯光创作相互补充、融合运用。

其三,镜头视角、眼点的选择和画面切换节奏。《21克拉》用电视艺术来表现话剧,有着舞台话剧难以具备的优势,在剧场里观众只有单一的观赏维度,但在电视中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机位进行镜头呈现,让电视观众无论在“第一排”还是“最后一排”,都可以通过特写镜头来捕捉演员和话剧的每一处细节。此外,《21克拉》一剧中,每场戏都有中心人物,每场戏都有兴奋点,因此,在“中心人物”和“兴奋点”的把握和表现上,电视的各种镜头语言和切换剪辑显然比舞台话剧本身更具优势。

颠覆传统的演出花絮。在信息化传播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看各种影视节目的花絮,比如各类电视直播活动前的排练花絮,各部电影首映前的明星活动、拍摄现场的各种“意外”事件。演出花絮正是由于其强烈的趣味性、戏剧性、多样性特质,从一个窥视性的侧面还原了事件的本相,从而一直以来备受观众瞩目。尽管各种花絮报道层出不穷,却少有人能够看到话剧的花絮。这不仅仅是因为话剧舞台与观众区域的距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舞台话剧拉幕与启幕、熄灯与开灯的形式,从源头上已经杜绝了花絮在舞台话剧形式中的存在。《21克拉》不仅彻底颠覆了舞台话剧避免花絮外露的传统,而且主动拍摄各种演出花絮,一边演话剧一边解密演员进出场方式、道具布置方法,以及演员在幕后的各种状态,增强了娱乐性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望,不失为一种大胆和独特的尝试。

拓展了舞台话剧的盈利渠道。舞台话剧的盈利渠道主要是通过票房收入,现代话剧市场的不景气,直接造成了话剧的盈利缩水,话剧急需寻找新的盈利方式,维持其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星剧社》将话剧放到电视上播出,其本质是将电视话剧打造成一种电视栏目,为话剧的盈利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舞台话剧与电视的融合,大大拓宽了电视话剧的受众渠道,广告投放的吸引力必将大大提升。就《星剧社》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植入式广告成为《星剧社》隐性广告的主导,比如剧情中曾多次提到的“淘宝网”就有打广告的嫌疑。其二,“栏目冠名”成为《星剧社》的又一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湖南卫视一些名牌栏目的年冠名费早已超出亿元,这是一块不小的收入,而此类收入是舞台话剧无法涉足的。其三,插播广告是所有电视栏目的习惯性手法,《星剧社》栏目中的插播广告即是从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和观看心理去精准投放,甚至在未来还可以尝试使广告与剧情产生某种关联,这更是舞台话剧望尘莫及之处。

“电视话剧”的隐忧与建议

社会各界对湖南卫视《星剧社》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笔者也对电视话剧类栏目的未来充满了一些疑虑,并提出一些建议。

内容之忧。从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来看,一档电视栏目在荧幕上的走红,势必会带来众多的跟风者、模仿者和抄袭者,电视话剧类栏目是否能独善其身,不断前行?似乎是一个很难面对的现实命题。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方法。第一,精准定位受众市场。受众是节目的核心,对受众定位清晰是节目成败的关键,电视话剧类栏目要避免同质化的现象出现,就应该在受众的定位上下功夫,精准定位受众,成功吸引电视荧幕外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第二,丰富文化内涵。就目前而言,国内电视娱乐类节目的大环境是处于娱乐过度的状态,只顾娱乐,而不言其他,于是在“娱乐”之中,电视节目就趋于一种“同质”化现象。电视话剧类栏目应增加其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质,是避免同质化倾向的可循之路。第三,增加地方特色。目前,国内电视娱乐栏目在包装风格上都一味地追求时尚、现代、跟风、花哨齐上阵,使得各电视栏目难以出众。电视话剧作为话剧艺术形式的新型呈现,应该保留南北方、各个城市之间的不同风格习俗,从而在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方面进行创新。

价值引领与文化担当之忧。时至今日,为了实现经济收益与社会评价的结合、平衡,电视节目制作者往往采取“擦边球”的策略,从而保持在电视业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视行业占据绝对的资源优势,造成很多电视台安于现状无心突围继续创新,只是简单地谋求短期利益。那么,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与文化担当之路又在何方?

笔者认为,矫正电视节目的“社会担当缺失”问题,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样不能缺少。美国政府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包括建立评估系统、进行分级控制、引入技术屏蔽手段、鼓励公众监督、成立监督的专门机构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BC和法国电视台等欧洲国家的媒体,每个策划团队后面都跟着强大的律师团队,由律师团来判断其合法性,从而在节目成型之前实现对其的监管。我国应积极借鉴各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行政监管、文化批评和社会监督,从而矫正电视节目“社会担当缺失”的现状。

人才匮乏的担忧。电视与话剧的结合,必然在栏目创作领域引起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背后隐藏着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问题。电视话剧无论是从剧本创作,还是现场拍摄、舞美灯光、后期编辑、节目营销等,都需要电视与戏剧的跨界人才,这和影视艺术类高校的专业划分存在一定矛盾,这也凸显出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使高校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化发展,这是众多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第一,专业的融合性应加强。影视类高校在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凸显其专业性的同时,实现学科的交融与互补,着力推进“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满足行业内的需要。第二,实践环境和内容的“零距离”。高校教学实践环节脱离行业背景直接造成其培养的人才脱节,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应该在实验室的建设、实践内容的设置和环境氛围的构建等方面实现与真实创作状态的“零距离”,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感受到行业一线的创作状况。第三,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培育。影视类高校的一线教师普遍缺乏行业背景,是造成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师资引进和培育方面倾向于一线人员,让更多的一线电视人来培养未来的电视人。

猜你喜欢
剧社话剧栏目
话剧《坦先生》
剧作家(2022年6期)2022-12-05 08:00:30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30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山西青年(2020年3期)2020-12-08 04:58:57
关于栏目的要求
戏剧演出
话剧《二月》海报
艺术评论(2019年12期)2019-01-25 06:59:42
冲锋剧社在唐县
档案天地(2018年9期)2018-11-26 09:31:52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