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蕾
河南影视作品一直缺乏良好的发展条件,导致鲜有精品出现,即使是出现了可圈可点的作品,也由于宣传、发行方面的缺漏没有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导致近年来河南影视作品难成气候。影视作品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应该重视河南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关注河南影视作品“豫字号”的建设,采取相应的品牌策略,推动中原文化向全国范围不断辐射,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
2011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是坚实的基础,文化是重要的平台。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影视作品在加强中原文化传播效果、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河南省政府把影视产业作为中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推动河南影视事业的发展,使河南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的殷商都城遗址、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更是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河南省中原文化的个性特征为影视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影坛,充斥着各类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国外的这些文化软实力强烈地席卷着中华大地,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内的影视作品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从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吸取养料,这是刻不容缓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相较于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对于文字的依赖,以及广播对于语言的依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由于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传播阻隔和交流困难,将更多的民众吸纳到自己的受众范围中来。对于广大的河南影视工作者来说,想要在影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需要在剧本创作、情节设置、情景再现、人物塑造等方面,立足于中原文化,挖掘河南悠久的文化资源,发挥影视工作者的原创精神,使作品反映河南地区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人民生活,打造新时代的河南故事、河南精神,传承中原文化的精髓,让中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原文化特色,同时达到树立河南新形象、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双重效果。
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产业化发展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追求。国家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为影视产业找到了商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国产电影票房不断攀升,但是反映河南文化的影视作品在这样利好的环境下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2008年,河南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影视产业的发展,但是河南影视相较于国内其他影视作品依然没有优势,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意识。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出现了多部反映中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中原文化品牌的宏观战略指导,当下河南影视作品出现“急功近利、简单复制、各自为战”的现象。例如,由河南影视集团拍摄的方言喜剧电影《不是闹着玩的》主要反映的是河南新农村的建设,由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会、河南影视集团、周口市西华县等联合摄制的电影《胡辣汤》中主要弘扬了豫菜文化,由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市委、河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中再现了少林文化……虽然这些作品都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但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得到归纳和提炼,作品中呈现的不过是零碎的地域文化缩影。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只是某个时段的“炒作热”,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性。
2.作品的选题、宣传缺乏宏观指导。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部分制作精良、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原文化特色和当代河南精神,如电影《不是闹着玩的》,这部以河南本土故事、河南方言、河南民俗风情来打造的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反映了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真实风貌。自上映以来,票房成绩十分可观,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可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河南制造”电影,仅在河南当地的部分院线上映,在北京、广州等地的上映时间都受到了限制。
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河南制造”的影视作品,但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这些影视作品在主题选择、宣传策略上缺乏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制造”“东北制造”,其影视作品从选题、制作到宣传等,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模式,往往是“未见其片,先闻其名”,正是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湖南制造”“东北制造”在全国范围内一直保有较好的口碑。
3.影视作品中,河南人负面形象较多。在国内热播的影视作品中,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片面强调河南文化中的糟粕,刻意塑造河南人的负面形象,给中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在《失恋33天》中,一位一口台湾普通话的拜金女子以一句河南方言詈辞结束出场,反映出对河南人形象的定位存在误区。类似现象较多确实不利于正面传播中原文化,这与各类媒体对河南负面现象的曝光率过高有关,且河南省从上至下对于影视作品中丑化河南人的现象也不够重视。
4.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了加强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承中原文化的精髓,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影视集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加大力度,拍摄了多部反映河南地域特色的影视作品。如2001年,河南电视台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少林武王》,2010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与制作的动画片《少林海宝》,2010年,河南省影视集团、河南省豫菜研究会等又联合拍摄了电影《胡辣汤》,2011年,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拍摄的电视剧《湖光山色》,这些作品加大了中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在把中原文化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极力强调中原文化的对外扩展,但是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胡辣汤》。这部电影曾经在国内引起了人们对于胡辣汤的好奇和热爱,对于豫菜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影片在制作的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电影中不仅展现了胡辣汤制作师傅的生活风貌,也将胡辣汤的制作配方展示在银幕之上,泄露了胡辣汤的制作“秘方”。电影虽然起到了传播中原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创作具备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句话说,“只有区域的,才会是全国的”。影视作品也是一样,只有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更加充满艺术活力。而影视剧的创作之本就是文学作品,好的剧本,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根本。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多创作具有中原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
由于河南籍作家对中原文化和民俗风貌较为熟悉,他们的成长过程也见证了不同时期河南社会文化的变迁,所以应当鼓励河南籍的作家积极创作,由相关部门出面,让河南籍的作家定期开展研讨会,形成“河南作家编剧群”。还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作家来河南采风,支持他们创作具有鲜明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对中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改编,为影视文化产业提供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创作素材。
2.树立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个性特征。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影视作品虽是大众艺术,但是缺乏文化个性的影视作品既无法提升文化品位,也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所以,现阶段河南地区影视作品的创作应该基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影视剧,形成“豫字号”的文化品牌。
河南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这些都为“豫字号”文化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现阶段文化发展主力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在创作上加大创新力度,把河南文化资源变成影视作品中的“豫字号”品牌。在推动河南影视不断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在量的方面不断积累,而且在质的层次上也要有所提高。
3.改变河南影视作品传统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与河南文化相关联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能产生一定影响的却寥寥无几,这除了作品创作本身的问题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影视作品的宣传不到位有关。由河南影视集团投资参与制作的几部电影,如《不是闹着玩的》就是一部内涵相当丰富的河南“本土化”电影,但是其产生的影响甚小,不仅全国观众知之甚少,甚至河南观众了解或观看过此影片的人也不多。原因在于河南影视作品的宣传主要采用传统的宣传方法,如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映式等宣传模式,这样传统的宣传模式主要吸引的是传媒界的目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有限。在以网络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宣传方式应更为多元。影视作品的宣传除了以往开新闻发布会、举办首映式,最主要的是前期宣传,比如在时间选择上,应提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在论坛、微博、综艺节目上播放宣传片,或者发布相关舆论帖子以吸引观众视线,达到“未见其片,先知其名”的效应。另外在影视作品上映之后,还要重视后续的宣传,影片中的很多元素都可凭借影片的热播产生新的赢利点,比如很多电影场景的拍摄地在影片热播之后迅速成为旅游的热门景点。河南的相关部门也应该重视此类相关产业链的开发、建设与维护,达到影视播出、文化宣传、产业经济共同发展。
[1]肖雪龙.广东传媒与提升本地文化软实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界,2012(1).
[3]刘新业,王小侠.论网络时代影视文化传播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2(8).
[4]李军.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与影视产业化战略[J].前沿.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