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文化差异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
——以安哥拉来华留学生为例

2014-03-28 10:32熊丽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哥拉跨文化留学生

龙 霞,熊丽君

(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14;2.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14)

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非洲人才培养计划”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承诺3年内为非洲培养各类人才1.5万人,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承诺的人才培养数量达到2万名,到2012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承诺的人才培养数量高达3万名。不断推进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非洲留学生在华的教育问题也被日益提上日程,但是两地的文化差异对留学生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安哥拉来华留学生为例,从中非文化差异探讨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情况,以期为完善非洲在华留学生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一、安哥拉在华留学生现状

由于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原因,安哥拉经济发展缓慢。独立后的安哥拉,像许多非洲国家那样,受西方国家发展理论的影响,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在于“经济增长”,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大量资本的投入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不可能帮助非洲摆脱经济困境,因为非洲没有足够的中高水平技术人员。安哥拉要解决技术人员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加强国内大学建设、聘用外籍师资、派遣留学生。在安哥拉国内甚至是非洲境内,在国际上有认可度的大学几乎没有,阿戈斯蒂纽·内图大学是目前安哥拉唯一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另有两所私立大学。要从零开始建设专门高级人才培养学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也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这就意味着第三种途径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更快捷、更有效。因为他们可以共享国外已有的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再加上政府之间或政府与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可以让其他国家或留学国家企业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持续展开,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入合作,其中就包含了为非洲培养高新技术人员计划,也即“非洲人才培养计划”,随着计划的不断推进,安哥拉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2000年安哥拉在华留学生人数为10人,2007年增至68人,到2011年,安哥拉在华留学生高达263人,其中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有94人。通过访谈,我们对长沙某高校的安哥拉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日常生活进行了调查。安哥拉在华留学生接受的是五年制本科教育,第一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化,随后四年进行专业学习,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在校期间重点进行了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结构力学、道路勘测设计、桥梁检测与加固和隧道工程等土木工程和机械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随着安哥拉在华留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寻找一条适合两国国情以及文化的留学生培养道路,无疑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中国与安哥拉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的概念

文化差异,顾名思义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指全人类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霍夫斯泰德将广义的文化称之为“第二文化”、“大C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语言,文学和艺术等人类精神产品,霍夫斯泰德称之为“第一文化”、“小C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它是多维的,复杂的,很难进行定义。从不同角度看,文化有不同的定义。Kroeber和Kluckhohn从人类学角度为文化做了164种定义;许多社会学家将文化看成是主要包含人类社会符号的、理想的、无形的方面。鉴于本文的主题为留学生教育这一特殊跨文化交际形式,笔者支持以下观点:“文化是一个群体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共有的可学习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生存、革新、进步和发展。它既有外部的表现形式,例如艺术品、机构等,也有内在的表现形式,例如价值观、态度、信仰。”因此,文化差异源于各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区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标志,同时也是阻碍不同国家民族交流的重大因素,文化差异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忽视差异会阻碍跨文化交流。本文主要从语言、教育思维差异以及生活方式差异等来论证中非文化差异对留学生教育带来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安哥拉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

1.语言差异

从理论上来说,在华安哥拉留学生的语言困难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最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从内容上看,语言迁移主要包括语音、句法形态、词汇、语义以及语篇的迁移。而从母语对二语学习的作用来看,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积极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阻碍作用。[2]安哥拉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汉语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用于母语迁移的理论主要有三类:对比分析假说,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鉴于后两者的强主观意识,本文倾向于对比分析假说理论。通过简要分析对比汉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来分析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葡萄牙语作为安哥拉留学生的官方语言,是印欧语系的一支,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一种注重形合,一种注重意合。安哥拉学生在词汇与句法形态方面的难度较高,这就影响了其汉语听力和阅读能力。[3]例如,葡萄牙语的词的变化是有阴阳性的,这在派生构词方面体现在词缀上,而汉语是没有阴阳性之分的,因此安哥拉学生在学习汉语构词法的时候就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进行阴阳性区分,以“老”字为例,加在姓前面构成“老李、老赵”等,但安哥拉学习者在进行这类学习中,就可能在前面加上表性的词,如“男老李,男老赵”。[4]另外,安哥拉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句子语序的学习。例如特殊疑问句的表达,因为葡萄牙语是把特殊疑问词放在句首的,因此,安哥拉学生在进行汉语疑问句学习时,也会不自觉地将疑问词放句首,“多少钱这个包?”再者,葡萄牙语的定语通常置于所修饰词后,与汉语相反,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我想要这个帽子红。”“这是个女孩漂亮”。[5]

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语言差异还体现在不同的语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能力的差异影响着留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从上文提到培养模式得知,安哥拉在华留学生进行的大多为理工科方面的专业学习,知识抽象,这就对留学生的汉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湖南某高校31名安哥拉学生的汉语口语成绩、汉语听力成绩以及汉语阅读成绩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从条形图可以明显看出,汉语口语的成绩明显要高于汉语听力以及汉语阅读。笔者访问了湖南某大学的非洲在华留学生任教老师,获悉学校对安哥拉学生实行五年学制的管理方式,第一年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其他四年进行专业学科教学。为了不影响留学生的培养计划,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所以大部分的安哥拉留学生汉语水平并不能应付课堂学习。从以上量性分析以及访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安哥拉留学生除了汉语水平整体成绩不高外,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特别需要的语言技能:听力与阅读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2.教育思维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教育思维作为价值观念在教育上的反映,是留学生教育这一跨文化交际形式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国与安哥拉的教育思维的差异影响着在华留学生课堂教学。安哥拉受葡萄牙殖民主义的影响,同众多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西方的殖民主义思想对安哥拉国家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另外民族文化性格的差异同样导致了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们崇尚农业,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因此中国人做事踏实、谨慎。这种性格表现在教学上,使中国人更注重教学的“统一与稳定”。而安哥拉地处地理条件恶劣的非洲,为了生存,非洲人的性格强悍无畏、野性、热情奔放,这种性格体现在教育思维上,使非洲教育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教育思维:“竞争与变化。”中国人的教育思维造成了中国学生具有群体观念,更注重“别人怎么看”,因而在课堂上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反驳老师的话更不敢质疑权威;而安哥拉学生则不然,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有质疑权威的勇气。这种教育思维方式的不同给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湖南某大学国际交流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也指出,“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与非洲的民主思想之间存在冲突”,“他们维权意识特别强,喜欢罢课”。这里所说的“民主思想”、“维权意识”都可以理解为中非教育思维方式的不同。[6]

另外,这种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授课方式上。中国的教育注重文献,喜欢引经据典,因此中国课堂教学方式为讲授式、解说式教学,老师授课时喜欢大量板书,而学生也养成了摘抄笔记的习惯,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但是安哥拉以及其他非洲国家更注重“口传”文化,这种文化注重直接的经验交流,因此非洲留学生并不太喜欢写字、摘抄笔记,因此课堂上中国老师怎样授课与留学生怎样听课之间也产生了冲突。[7]安哥拉留学生在采访中说“授课老师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跟学生交流较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教学的改革,大部分教师已经改变了整黑板抄笔记的教学方式,改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内容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一种丰富课堂,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上述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说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语言以及课程的专业性问题,在讲课时,需要用到图片、录像等一些非语言手段来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很显然,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借助多媒体教学,不进行创新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寻找一种结合两国教育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是现今留学生教育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8]

3.生活方式差异

留学生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从一种文化情境进入另一种文化情境,人们一开始会受原文化情境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不安和行为不适,而运用主观能动性克服这些不适的行为便是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是跨文化适应的主体,有其特殊性。跨文化适应分为三个维度: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以及学术适应。留学生要想达到最终的学术适应,必须先从心理上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接受新的社会文化。因此,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是留学教育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朱国辉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留学生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群体,需要作为心理预防问题的对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介入国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西方学者纷纷采用“压力、评价及应对”等理论来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这种“压力应对”的视角将留学生的心理压力视为由生活变化带来的压力。安哥拉留学生在采访中说“留学生们大多是习惯一日四餐,这与中国学校作息时间不一致,导致在空余时间不知所措”。非洲来华留学生狄斯马采用“移民适应量表”(EAI)对181名非洲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非洲学生遭受了文化冲击,他们感到最痛苦的是思乡,这种生活方式差异产生的“不知所措”和“思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种差异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进而对文化适应造成影响。[9]

三、解决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打好语言基础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项目,是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样的,孔子学院也是中国吸收非洲文化的主体,为中国更深入地了解非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消解中非文化误读的重要媒介。中国政府重视孔子学院的创办,从2005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学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创办到现今的非洲19个国家境内的22所孔子学院以及4个孔子学堂,可谓发展迅猛。但是孔子学院除了在非洲境内为非洲本土学生服务外,更应该扩大其影响力,为非洲来华留学生服务。孔子学院可以作为一个汉语水平训练及考核机构,为准备来华留学的学生进行语言培训以及汉语水平考核,以确保来华留学时能够胜任学术学习,保证日常交流顺畅,从而帮助在华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学习生活,以及消除其因文化冲突产生的焦虑、思乡等心理问题,为培养身心健康、专业知识扎实的留学生打下基础。

(二)培养留学教育专业教师,引进专业教材

因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留学生课堂上产生了多种问题。在语言问题上,留学生虽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高校教师不太能适应留学生教育,而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怎样讲述专业知识,怎样适应留学生的教育思维方式,怎样将中国自己的教学特点同留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是当今留学教育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需要培养专门教学人才,从语言上,专业知识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充实自己。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实行“教师走出去”,“教材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西方或者非洲的教学方式以及了解非洲文化,并进行语言培训,这样才能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留学生市场,发掘新的结合两国文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另外,还是因为汉语水平的差异,非洲来华留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吸收中国本土的专业化教材,因此,需要引进或编纂更系统、更符合学情的教材,以提高学习效率。[10]

(三)规范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帮助融入当地生活

留学生培养学校需要重视因生活方式差异产生的“不知所措”,建立更规范的管理制度,切忌放牛吃草,留学生教育不仅仅是为其提供食宿,也不仅仅是上几节课。本科留学生正处在成长转型期,又身处异乡,需要学校正面的引导以及关注。因此,留学生教育业应该实行班主任制度,由班主任全方位负责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现在许多留学生的交友圈子仅局限于留学生群体本身,而要融入当地生活,需要学校帮助举办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比如举办各种实践教学或文艺活动、与当地学生或居民建立联系等,以更好更健全地发展自身素质。

(四)完善留学生教育评估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于监督,对于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情况,留学生培养学校以及政府应该携手应对。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除了通过考试考查留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应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对于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对留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评估,督促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完善管理制度。对师资和留管人员的评估应该至少是有两级的: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评价作用。在国家宏观监控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以及所属学校的监控,将会为留学生教育的完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分析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语言差异,教育思维差异和生活方式差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安哥拉在华留学生留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特别是非洲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参考建议。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中非文化差异越来越值得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差异因素,对实践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缺乏实践的验证,因此,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1]熊丽君,刘雪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罗建波,王玉华.非洲葡语国家的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1-243.

[3]项建英.中非文化交流困境及中国对非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39-40.

[4]柴纹纹.汉语和葡萄牙语构词法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5]朱瑞花.巴西学生汉语语序习得偏误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6]于苗,郭慧馨.浅析中西方教育思维模式下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J].科教导刊,2010,(6):29.

[7]张贝,杨伊.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以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外教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为例[J].英语广场,2011,(9).

[8]赖红玲,王电建.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7).

[9]江晋.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教学改革,2009.

[10]王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J].世纪桥,2012,(1):35-36.

猜你喜欢
安哥拉跨文化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保函在安哥拉的应用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国在海外修建的安哥拉最长铁路通车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