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湖北日报》举办创刊65周年纪念活动,本刊编辑部策划采写了一组稿件,以示祝贺。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党报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借该报成立65周年之机,《传媒》策划和组织了这一组很有分量的报道,可谓恰逢良机。
相对于本刊类似的报道文章,这组报道无论从篇幅还是从力度来说,显得平实一些,甚至平凡一些,但平实中有内涵,平凡中又很不一般。至少有四个亮点,值得党报人、党刊人思考。
其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掌门人邹贤启是一个在较短时间内由外行变为内行的典型。一个长期从事行政和金融工作的干部,突然被调到报业集团,这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就连他本人也压根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但在接到组织任命后,他欣然走马上任,然后放下身段“拜师学艺”,终于过了第一关,了解到报业生产的全流程,获得了最重要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个人利益、个人积累服从党的利益、党的需要的精神,这是一种敢于担当、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志在必得的精神。
其二,在版面建设上,邹贤启不仅将采编、经营完全分离,而且将采写和编辑严格分离,这就克服了编采合一长期形成的弊端,较好地解放和提升了记者的采写能力,为报业整体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将评报的重心由评优转向评差,这就改变了评报互相送人情的庸俗化倾向,初步形成了评报有压力、压力变动力的局面。这种转变是需要勇气和决心、艺术和能力的,这表现了邹贤启逆向思维、剑走偏锋、事业为重的风格。
其三,在报纸发行方面,他“两手抓”:既发挥看得见的手——党组织的权威作用,又发挥了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灵活作用,就是在争取省委支持的同时,踩着服务对象需求的鼓点,走好市场化之路。这种办法从取得的发行量翻番的成果看,显然是很有效的。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仔细研究一下,中国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原因,其实就是靠“两只手”的力量,即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两者同时起作用,缺一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就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四,在广告经营方面,功夫在“挣钱”上还是在“服务”上,两字之差,收获迥然不同,甚至会有“两重天”的效应。其实邹贤启讲的道理浅显易懂,即广告广告,就是广而告之,读者花钱少少,所获信息多多,可得厚重回报。但诸多报刊广告人却更愿意在组织广告、争取客户的广告额度方面不遗余力,不愿意在广告的售后服务方面做足文章,很少有对广告刊出后的市场效果做仔细、精准的调查分析。由此看来,邹贤启的广告服务理论,还真是值得我们思考一番、实践一番。
总之,比起那些大事件、大人物的报道,我们这组报道也许没有特别的震撼力,但笔者以为,一些真知灼见、一些真才实学往往蕴藏在平淡之中。就邹贤启的几年奋斗而言,也真是“看似平凡实艰辛”,作为报刊人,笔者从心底里向他致敬。